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回顾显示:心源性猝死占九成,脑源性猝死仅占一成,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肌梗塞是引起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运动负荷、超量运动、心理应激是影响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因素。提出严格体检制度,加强宣传教育,重视运动前、中、后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研究法,对近年来高校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在分析高校28例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内外原因和潜在诱因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生理机制,并针对高校体育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教学措施与对策进行初步的探索,提出了要加强运动前的医学检查和随访,要重视运动中、后的医务监督,要具有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和方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期高校体育运动中猝死现象的发生情况,并深入探讨其病因,从而提高对猝死发生的预防及应对水平。方法:利用资料搜集、实例调查等方法,对1991-2011年多所高校69名运动性猝死案例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统计。结果:调查发现大一新生(19岁)猝死比率最高(55.07%),男女猝死比率为6.67:1,长跑猝死为各项运动猝死之首(46.38%),猝死的原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63.78%)。结论:对多所高校大学生猝死案例进行了调查及取证,且仔细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猝死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具体、合理、系统的相关预防与监控措施,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预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运动性猝死这一影响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难题,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在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不同身体机能状况人群发生运动性猝死的评价方案;医体结合的健康跟踪指导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大学生运动性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急救方法;以及在大学生中设立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的建议.对当前大学生安全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实现早期预防及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运动性猝死发生后的法律归责以及大学生体育运动性猝死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师、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对体育运动伤害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相关理论和立法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U波的特点、与U波倒置相关的病症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运动猝死的原因,分析得出:U波倒置多为某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U波变化要更敏感于ST-T的变化;而导致运动猝死的原因中,心脏性猝死占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媒体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在各种体育运动场合连续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意外事故。结合运动医学临床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级预防。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经常发生运动性伤病,大多是轻伤小病。但是也偶有严重的伤病伤害突发,顶级的事故就是运动性猝死。运动参加者必须提高警惕,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挖掘出国外运动性猝死研究的热点,包括:(1)胸部钝性创击和心震荡有关的运动性猝死的研究;(2)青年运动员中发生的非创伤性猝死的研究;(3)运动中猝死的发病率与生活习惯等因素关系的研究;(4)运动型猝死的医疗预防研究;(5)运动员心肌肥厚与结构性心肌病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爱好、体育特长、教师、运动项目的特点、场地器材因素、体育考试的难度及同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开展大学生运动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现况调查法,对合肥四所大学学生进行伤害调查和流行病特征分析,发现田径、球类等大运动项目伤害比例最大,受伤类型以皮肤损伤、韧带损伤多见,受伤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规范。因此,应加强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186名大学四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外因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体育课程结束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非常少,大学四年级学生勉强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仅占总人数的11.83%;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能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很好的预测和解释(R2=0.819);通过运动承诺预测和解释锻炼行为的路径更为可靠(r=0.908),相对要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中学阶段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学阶段参加锻炼的时间所占人数比例最高的每周2h左右,男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初中和高中相比较,高中阶段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有所下降。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喜欢体育运动,增进身心健康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运用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式理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该模式不同阶段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多数大学生以准备阶段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亟待加强。提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式的干预对策,旨在为学生个人和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制定体育锻炼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状况调查。研究普通高校普通大学生群体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的特征。主要结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且具有多元化特征;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比较缺乏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兴趣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转移;余暇时间比较充裕但是善度余暇的能力不高;休闲活动中体育锻炼所占的比例较低;学习方面的因素是影响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的主要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浙江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视角,掌握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和评价.结果显示: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2)60%以上学生自我感觉一般或较差.3)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功效持肯定态度.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5)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具有多维性,主要为消遣娱乐(35.6%)、增强体质(26.5%).6)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为运动场地缺乏、没有时间、没有锻炼伙伴.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机制是具有社会性和心理性特征的,集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于一体的复杂工程。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多向性、多层次性特征。偏倚的行为目标、淡漠的消费意识、不良的行为结构、受限的行为内容,导致大多数女大学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是制约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建议:科学的引导体育认知、培养良性的体育需要、激发健康的锻炼动机、规划科学的体育行为、充实行为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广州市随机抽查10间1400名高等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spss 16.0)等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达到初步了解广州市高等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并为制定体育课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高校学生在总体上多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男女生的耐力素质、下肢爆发力和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的最为不理想;2、不同层次教育学生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或者非常显著性差异;3、与2014年全国19岁青少年身体素质均值相比较,男生的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女生的心肺功能、耐力两项素质呈下降趋势;4、广州市大部分高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较低;5、锻炼意识薄弱、兴趣不浓、锻炼习惯的欠缺是影响广州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主要探讨了渐进抗阻练习对大学生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健康大学生30名,采用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进行渐进抗阻练习16周,测量训练前后上、下肢的肌力。结果:30名大学生在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后,其肌力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渐进抗阻练习能有效增加大学生的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