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应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在合适的时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相似文献   

2.
职称评审本是对高校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的公正评定,授予职称评级和相应的待遇。但近些年高校职称评审争议事件不断发生,可谓乱象丛生。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之"乱"体现在评审主体、评审标准、评审程序以及评后缺乏申诉途径等方面。文章从高校职称评审的现状出发,审视其存在的问题,反思原因,最后给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视窗     
《上海教育》2012,(11):5
要刊视点"开房收钱"撕开职称评审遮羞布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委刘一兵案不过是冰山一角,职称评审中的权钱交易由来已久,且已衍生出一个成熟的灰色利益链。改变现行的学术评价模式,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打破职称评审"唯论文论",评聘分开,才能阻止学术评价、评审的异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一直是以"评聘结合"为主,而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建立"评聘分离"的职称评审与聘任模式,将会对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这就需要重新构建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专门的教师职称评价机构,在高校内部实现聘任制,彻底实现职称评审与聘任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羌毅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55-60
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双高"建设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管理支撑.当前,高职院校现有人事制度存在绩效分配与"双高"建设目标不契合、岗位设置与"双高"建设任务匹配不合理、职称评聘与"双高"建设成效结合不紧密、成果奖励与"双高"建设贡献对接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应遵循绩效优先、闭环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采取完善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体系、探索项目化管理岗位设置模式、试行贡献度导向职称评聘方法、推进实效性重大成果奖励制度等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考察重庆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其在职称结构比例设置、评审条件设置、评审方法、监督保障机制等方面尚有欠缺。应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核心,从职称评审准则、评审指标体系、评审方式、评审指南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予以合理设计,从源头上保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1一作的公平正义.确保职称评审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国在很多环节中实现了"放管服",主张各个学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来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对自主权利的合理利用来增强办学活力,这为学校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了解"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情况,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了解到职称评聘"放管服"可以更好地聘用人才.研究发现,为了适应"放管服"改革背景,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需要坚持岗需匹配、公开透明以及动态调整这三个原则,通过高校自治的方式对职称聘任制进行改革,对人才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并加强了监管,以增强职称评聘制度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的招生指标与录取人数对比分析,发现该专业招生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结合相关政策及就业现实,指出招生报考条件、就业状况、职称评审、导师队伍现状等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招生的困境。为解决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生源问题,建议废除报考条件中工作年限的限制,设置"教育管理"为职称评审专业之一,打通职称评审的学科限制;加强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培养的专业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政府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结构变迁的新制度安排。"权力下放"可以实现政府管控范式的合法性转换,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实现高等教育"善治",但"权力下放"又可能引发高校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学术权力整体式微、社会市场权力越位介入的困境。为避免出现"权力一放就乱"的怪象和覆辙,重构完整的权力规制体系尤为重要,从高校、政府、法律和社会四个层面对高校职称评审权力行使进行多元化规制,以确保高校职称评审的公正和专业,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帮助各类各级教职工顺利获得职业发展,伯明翰大学制定了三条教职工发展路径,即研究路径、教学路径和教辅行政路径。职称评审从教师基本情况、评审工作主体、评审程序和评审条件四个方面实施。伯明翰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主体及其职责明确清晰,评审工作流程实现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减少了学校管理资源的浪费。对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启示有:优化管理,权力下放;评审条件多元,突出重点维度;公正评审,责任到人。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对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高校"两课"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经普遍性地存在.最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接着依次是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等方面.(2)不同年龄、职称的高校"两课"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可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暂行办法》提出,高校按照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校级评审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评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职称评审机制改革有实际意义。本文以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依然存在着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刚性指标、对工作的实际水平关注度不够、评审过程存在人为因素等问题,并为完善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寻求对策与建议,可以进行诸如注重科研与教学实绩考核、强化评审公示制等,以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是被授权的高校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教师,就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作出的有关该教师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是一种可诉的外部具体行政行为。以"王晓华与华中科技大学案"为例,案中王某的部分诉讼请求与教育部不予受理的决定仍有待商议,受诉法院的裁决在尊重学术自由方面值得肯定,但却采取了过于消极的姿态。因此,为使职称评审纠纷审判实践获得进一步完善,应考虑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健全高校职称评审机制,同时修订与更新相关法律条款,使司法审查的限度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内涵界定模糊、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职称评审制度缺失、建设经费短缺等问题.据此,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职称评审和聘用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满足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职称评审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举措。"技术治职"是众多高校评审标准中突出的现象。"技术治职"有合理的一面,但其缺陷也是极其明显的。高校职称工作应该坚持"技术治职"与"以德治职"相结合、科研与教学并重、不同岗位间"共性"和"个性"并举。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考察重庆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其在职称结构比例设置、评审条件设置、评审方法、监督保障机制等方面尚有欠缺。应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核心,从职称评审准则、评审指标体系、评审方式、评审指南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予以合理设计,从源头上保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正义,确保职称评审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评审权下放标志着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入自主阶段。外部宏观制度的变化,使得不同行动主体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权力位序和作用逐步改变。与此同时,受制于编制管理、基层学术组织话语权不足以及学术评价指标异化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评聘面临着诸多的制度悖论。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高校之间的错位竞争将成为常态。地方高校如何以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为前提,成为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提高职称制度改革的有效度,地方高校亟须强化学术治理要素,创新评价手段,引入第三方学术评价,完善配套机制,加强评审环节和监督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高校单一学缘结构、官本位等影响,部分地区高校职称评审的异化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应从诚信学术人格、评审体系、评审监督等方面来规范高校职称评审。  相似文献   

20.
在各地职称评审条件不断加码的环境下,"参评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全职农村支教经历",又将职称评审这一敏感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我看来,这样的规定虽然出自良好的主观愿望,但似乎没有经过深层次的分析论证,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双刃剑"特点,未免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嫌疑,在大面积推广时会遭遇很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