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教育。用润物无声的教育策略与途径来引导学生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实现道德自律、自主、自觉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育人方式和追求。但是实际上,"灌输""命令""权威""体罚"等手段并不鲜见。笔者有幸多次感受到李吉林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培养的和润高效与神奇魅力:《我们去春游》培养了  相似文献   

3.
作文课难上,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很少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美。因此,改进作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把写作与评讲的权利交给学生。袁源老师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一课,引导学生贴近观察、贴近想象、贴近自我、贴近主旨,从而让作文拥有了"真性""活性""个性""灵性"。  相似文献   

4.
<正>引导青少年走进、认识、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价值追求。八上教材由"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四个单元构成。其中,第二单元由单元导语、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组成,旨在引导初中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价值和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对学生提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的要求。为实施八上第二单元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厘清教材结构,准确把握教材基本思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友谊""师长情谊""生命""青春""情绪情感""集体""法治"等为主题,基于学生的成长经验,通过对话、合作、探究、体验的方式,呈现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知识,具有文体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构建联系教材、联系生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学科活动模式(简称为"四联"模式),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从"教材要回归本真生活,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多角度挖掘学生潜力""问题化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杜威曾指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思品课堂教学要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道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将教学的价值引导融入学生鲜活的生活场景之中,使学生在参与、体验、思考、分析、讨论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理性升华,促进德性品质的内在生成,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诚信是支撑社会道德的支点,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影响到每个家庭甚至学生的学校生活,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进而使一部分学生对"诚信"做人、做事的原则产生怀疑。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是每位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2.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并仿照课文编写诗歌赞颂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抓住"妈妈爱我、我爱妈妈"这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77):109-110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道德的行为与意识养成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而初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且此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课前预习""合理导入""适时辩论""巧用多媒体""注重实际"五个方面展开,主要讨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恰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开展体验式教  相似文献   

13.
<正>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多采用经典情境切入,基于学生已有道德经验和认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从"道理"传输转向"道路"探寻,从"输入导向"转向"输出导向",从"吸引""唤醒"转向"对话""指引"。在开放性问题驱动下,力图打通道德知识与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古典散文要基于"言""文"并重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又要促使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用新颖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信息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探究字词深意,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言""文"并重,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地解读古代散文.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任何道德教育都应满足三个标准:"善的意图""有价值的内容""合乎道德的方式"。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6.
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一分子,"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品行培养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相一致。德育须植根于生活土壤,在生活世界中发展、完善。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2016年秋季起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全新的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产生又一次新的"冲击",这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的思考。新教材从内容、立意、理念等方面都作出了改变,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围绕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即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引导学生将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然后通过"研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和"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引导学生在个体经验、师生经验的反思、冲突、碰撞中逐步达成共识,最后以"扩展空间"让学生回归到更广阔的真实生活领域,整个结构设计凸显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要求。但当前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被动性、依赖性明显,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润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品社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教育更注重"过程性"、"生成性"。这样,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的道德需求,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1.研究性学习活动,蕴育内心的道德  相似文献   

1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切入学生生活世界的畛域,指向学生的"生活域"。通过回望学生的"过往生活"、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向学生的"可能生活",引导学生领悟、体验、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通过链接学生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20.
高校BBS中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校园BBS在我国各高校飞速发展,校园BBS中的社区生活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校园生活非常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以"开放""自由"为精神支柱的虚拟世界,尤其需要加强个体道德责任.通过对BBS中网络道德责任缺失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对校园BBS中的网络道德责任学习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对学校建构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责任的建议,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和人文管理的方法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