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得出芙蓉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握力体重指数偏低主要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体育锻炼时长、场地器材限制、课余体育参与不足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增加提升上肢力量的教材内容,提高课课练的指向性,充分利用室内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举措、完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等措施,提高学生握力水平,增强学生体质,进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一、体育中考的不断优化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的严重现实,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作为学生体质监测重要环节的体育中考正依照思想,走在不断深入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具体体现在:1.选择更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方法;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充分体现体育中考的基础性特征。2.针对学生运动不足、耐力下降、肥胖增多的问题,取消了减肥和耐力练习不太好的1000米、800米,设立了强度低、运动时间  相似文献   

3.
中长跑运动是体育田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练习中长跑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说中长跑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速度、耐力方面下降明显,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通过文献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环境关系正相关,即校园自然环境、体育设施、场地等硬环境和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宣传、相关规章制度等软环境的建设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等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途径,即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设施;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和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管理.  相似文献   

5.
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也就是人体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身体健康和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耐久跑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发展小学生耐力素质、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该内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勇敢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然而耐久跑练习持续时间长,体能消耗大,  相似文献   

6.
耐久跑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最容易掌握和开展的健身运动,它不受场地、器材、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同时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必测项目。耐久跑对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耐久跑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它也是一项枯燥、单调、极易产生疲劳的运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兴趣不浓,在练习当中或投机取巧,或请假应付,从而影响到耐久跑的训练质量。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学生耐久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育活动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重要内容.耐力跑是体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进行耐力跑练习对改善幼儿内脏器官功能,增强幼儿体质有积极意义.同时.耐力跑运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坚持、勇敢、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但是由于练习持续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加上教师教法简单.练习方法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害怕与厌倦的复杂心理.严重影响了耐力跑的教学效益。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城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水平,力量灵巧类素质、耐力素质及心血管机能等综合指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个体之问的差异较大,测试样本在总体上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由此为依据,对学校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充分体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萍 《考试周刊》2011,(36):141-141
农村中学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升学的压力、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质水平明显下降。很多学生和教师对中学体育课程的现状不满。解决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长跑是发展耐力素质简而易行的良好手段,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耐力是体能素质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从事任何运动都必须具备耐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一般耐力,克服学生对其练习的厌烦情绪,文章对学生耐久跑练习积极性的调动作了个案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刘沙  董飞 《华章》2009,(14)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推进现代体育课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规定:要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了贯彻纲要的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5月23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  相似文献   

13.
张志明 《考试周刊》2012,(89):119-121
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对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根据课的任务和类型、教材性质、场地器材和气候等条件合理安排好每项教材、每个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和时间间隔,使大学生学生身心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揭英琼 《中国教师》2011,(20):39-41
<正>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体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显著标志。发展学生体能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以达到体能发展的目的,它是按学生的身心发展、机体适应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主阵地",对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并不乐观,无论是耐力素质还是各项机能均处于明显下滑的状态,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体质健康测试是评价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确保其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要求相符,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也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面对的主要问题。学校必须认识到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体质健康测试,以测试结果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策略,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缓解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我们努力构建了体育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扎实地落实教学内容,配合学校举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的长跑练习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得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体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身体素质是反映人体体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人体各器官系统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柔韧等素质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以及发展各种运动能力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主要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7-2009年学生体质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对2007-2009级新生耐力素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我院新生耐力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氛围、体育态度和意识及身体条件和意志品质等。因此,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端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规范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增强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面。《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课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首先要充分的了解学校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种种情况,了解学生的体质及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情况。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活动要求,真正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练,要变主讲为主导,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