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基于主题的微博二级好友推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交网站用户爆炸性增长,寻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潜在朋友越来越困难。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基于社会关系理论中的同质性理论和三元闭包关系理论,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内容两个维度向社交网络用户推荐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利用LDA的扩展模型UserLDA对新浪微博用户进行兴趣主题建模,通过用户-主题概率分布矩阵计算用户相似度,以进行TopN二级好友推荐。在真实微博语料库上进行试验表明该推荐算法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禹卫华 《中国出版》2023,(24):25-33
传播理论学科技术基础从“老三论”发展到“复杂系统理论”阶段。经典传播理论框架内有四个要素更新,即用户、在线社交网络、平台、算法。在边界延展上,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别可以分为人类参与和机器参与两层。基于传播要素更新与理论边界延展,从学科理论交叉切入,探讨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包含的要素、结构与交互,提出社交媒体传播的总模式,包括“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式”“平台算法传播模式”两个基本模式框架,并体现出双控制、双闭环、混合共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站中潜在好友推荐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方式.作为开放的用户交互平台,社交网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交互程度和用户黏性.然而,随着社交网站用户规模的爆炸性增长,准确定位兴趣相近的潜在好友对普通用户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本文研究基于用户交互网络的好友推荐方法,分别提出两阶段推荐模型和基于信任传播的推荐模型,通过向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潜在好友,帮助用户扩大其朋友圈子,进而提高用户黏性.最后,通过对来自Yahoo! Answers和Metafilter两种不同社交网站的用户网络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文中推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好友和历史行为,为用户推荐潜在的好友。【方法】通过共同好友比例和互动比例两个指标衡量社交网络图中好友关系亲密程度,综合社交兴趣度和兴趣相似度进行评分,选取分数最高的Top-k用户推荐给目标用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均有显著提升。【局限】互动行为中的非正常情况未识别和处理,可能影响推荐结果准确率。【结论】考虑互动比例等多因素的好友推荐方法较传统单一角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科研社交网络与大众社交网络一样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利用推荐系统向科研人员推送个性化信息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国外主流科研社交网络相比较,找出我国科研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之道。[方法/过程]从推荐项目、推荐策略、冷启动方案、用户偏好学习4个方面,对科研之友、学者网、ResearchGate、Academia这4个科研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进行对比。[结果/结论]我国科研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在上述4个方面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的差距,存在推荐项目较少、推荐策略单一、冷启动效果差、用户偏好学习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在我们的周围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朋友之间的交往,所有人之间存在的无限联系等都与社交网络密切相关.社交网络是介于它们之间的所有问题和事情(包括介绍,协作,合作,投资,推荐,聊天,约会等)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ResearchGate为代表的学术社交网络逐渐引起图情学科用户的重视,针对其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主题内容的揭示,将丰富用户对不同媒介下学科的发展动向与研究重点的认知,亦有助于合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来提升个人影响力。文章选取学术社交网络中图情学科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为研究对象,构建LDA模型挖掘摘要内容,引入来源年份信息分析各时期主题演化情况,在跨媒介比较中揭示网络交流背景下其呈现的内容特征。研究提炼健康信息学、用户信息行为、算法技术、应用开发、通信网络5个主题。从主题强度变化来看,健康信息学表现平稳,用户信息行为、通信网络呈现上升趋势,算法技术、应用开发整体出现下降。与期刊等传统媒介得到的结论相比,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研究主题与其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更凸显出学科交叉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毅 《兰台内外》2020,(8):34-35
借助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对在线社交媒体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刻画,并寻找社交网络分析中相关联的指标。基于成都A校食堂问题事件的微博转发数据,通过构建分层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这些指标与网络舆情事件影响力的相关性。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当前在线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对数据挖掘产生了新挑战,已成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信息融合等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综述近年来社交网络中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算法,大数据在市场营销、犯罪识别、疾病预警、舆情分析、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交网络中大数据的研究趋势:深化隐私保护研究、推广离线聚类算法及在线分析技术、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强度分类研究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监督学习的方法从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据中分两个阶段挖掘最佳的社交关系强度分类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用户数据对于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能力。研究发现,基于贝叶斯网络算法的分类模型在区分强社交关系的过程中被证明最有效,而基于 Logistic 回归算法的分类模型则在区分出临时社交关系的过程中表现最佳。研究还通过属性分析发现互动性因素总体上对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能力最为突出,相似性因素中的共同好友数也有很好的区分能力,但时间性因素对于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能力没有被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利用三度影响力理论,从网络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拓展用户关系连接,提高社交网络好友推荐的效率。[方法/过程] 首先,计算用户之间的关系强度,并筛选关系强度较大的用户集合;然后,通过用户共同关注的内容计算用户兴趣相似度;最后,融合用户关系强度和兴趣相似度实现好友的推荐并通过实际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关系强度和兴趣的社交网络好友推荐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为用户推荐提供参考和借鉴。该方法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推荐理论。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tends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to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by examining age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Facebook networks across a wide age range of Facebook users (18 to 93 years old)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Findings suggest increasing selectivity of Facebook social partners with age. Compared to younger adults, friend networks of older adults are smaller but conta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who are considered to be actual friends. Moreover, a higher proportion of actual to total Facebook friend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cross the life span.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research on social support in cyberspace,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Internet technologies influence social support among people who share offlin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how friends' instant messenger (IM) status might influence individuals' coping and support-seeking, and what mechanisms could account for those effects. Four hundred and ninety-four college students read and responded to a hypothetical scenario in which they logged onto IM after experiencing a stressful situation. Participants perceived higher levels of self-efficacy, greater stress decrease, and greater likelihood of seeking support from a friend when the friend was said to be online than offline. Perceived social presence mediated the influence of a friend's online status on participants' coping and likelihood of seeking support from the friend.  相似文献   

14.
书目推荐旨在建立图书与读者之间的双向连接。新兴网络读书社区中用户的参与互动过程积累了大量用户行为数据,为书目推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依据。文章针对网络读书社区中的主要用户阅读行为,综合考虑用户评分、阅读状态、标签、时间信息对用户阅读偏好的体现,提出用户阅读偏好程度和偏好方向相结合的用户偏好模型,形成了个性化书目推荐。采集豆瓣读书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地提高书目推荐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对网络读书社区实施个性化书目推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在线人际网络开始兴起,并大大扩展了人际网络的功能和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线人际网络的概念,比较了它与传统人际网络的异同,并对国内外几个较知名的在线人际网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线人际网络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了在线人际网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社会标注作为网络资源组织的重要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网站。通过深入研究社会标注在卫生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社会化登陆模式、构建标签库、建立标签自动分类系统、实现个性化推荐机制、进行标签语义分析、设置用户权限等促进卫生社交网络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to stud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which allows analysis of the multi-layered effects of online expression and reception. The methodology is demonstrated by combining the following three data sets collected from a widely tested eHealth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 Enhancement Support System (CHESS): (1) a flexible and precise 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 (2) a record of individual message posting and reading; and (3) longitudinal survey data. Furth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resulting data can be applied to onlin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demonstrates how to construct two distinct types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open and targe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ntent embedded in soci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8.
李吉  黄微  郭苏琳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1):112-119
[目的/意义]微博对用户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网络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度和信任度融合的微博内容推荐方法,能够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个性化微博内容推荐,对提高微博服务质量、改善信息过载问题具有意义。[方法/过程]基于相似度和信任度融合算法,构建微博内容推荐模型,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编程方式获取汽车、体育、运动健身、互联网和财经5个领域的数据,展开用户相似度与信任度计算的实验分析和比较。[结果/结论]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表示和挖掘微博内容,改善微博推荐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0):21-30
[目的/意义] 在社会化阅读趋势下,将社会化阅读主体的网络身份与图书馆未来数字阅读服务相结合,明确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原因,探索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构建渠道,以期为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提供相关建议。[方法/过程] 通过对网络身份的哲学思辨,指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的特点及带来的阅读问题;区分社会化阅读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数字足迹的类型,并详细论述社会化阅读对阅读环境、读者阅读行为、读者阅读能力的影响。最后,从为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规避风险问题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构建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建议。[结果/结论] 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具有真实身份在场缺席与数字身份虚拟在场的特征,"去身体化""匿名性"的网络身份,给予现代读者广阔的话语空间,促使数字足迹的产生与社会化阅读的形成。针对阅读方式的浅表化、阅读思考的懒惰化、信息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文本的游戏化等问题,图书馆在未来服务中可以通过在线网站、检索平台、移动阅读APP及第三方软件构建社会化阅读的渠道;可以通过数据聚合进一步优化信息推送;可以通过签订数据使用协议、加强网络发布内容监管、开展线下读书活动、实施数字素养培训、设置信息数量推荐上限规避社会化阅读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