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隐性知识地图:虚拟科研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才唤 《图书情报知识》2011,(6):107-112,119
通过内部专家与外部专家之间的文献引用关系构建隐性知识地图是组建和管理虚拟科研团队的一种有效策略。文章以某科研机构为例,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引用数据为基础,应用Ucinet和Netdraw等软件工具进行研究,得出虚拟科研团队组建管理的具体步骤和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认为,在应用合著、引文、博客等各种策略构建隐性知识地图的过程中,应主辅结合,综合运用,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以达到虚拟科研团队组建管理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部分。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创造价值,馆员的工作和创新更有赖于他们所固有的隐性知识。本文探讨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知识型团队组织;建立图书馆内部知识仓库;运用支撑隐性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创建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激励机制;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努力营造有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团队背景下的企业隐性知识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团队背景下企业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项目个人、团队学习的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向企业转移。影响个人、团队向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领导的支持、组织的机构特质和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的阐释传播与运用、组织中的知识黄页、团队间知识转移的制约因素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图书馆应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将读者按学科组织成虚拟的交流团队,以便跨越影响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馆员之间交流的时空障碍。同时,高级馆员应转变角色,井具有学科专业性,成为学科知识的领航者--知识地图。  相似文献   

5.
医院科研团队虽然明确了解所需要的知识与具有外部嵌入知识来源的有效性,并利用多种多样的工作实 践途径来促进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但是,医院科研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隐性知识转移的困境。文章对科研团队对怎样 组织与设计知识转移实践的方式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知识转移和达到共享的目标、如何把这些知识存储到团队的 知识管理系统来管理和捕捉隐性知识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把研究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思路集中定位在医院科研工作实 践过程中,分析医院科研团队工作实践情境中知识重组与知识转移关系,希望通过建立跨职能科研部门以及工作实践 情  相似文献   

6.
医院科研团队虽然明确了解所需要的知识与具有外部嵌入知识来源的有效性,并利用多种多样的工作实践途径来促进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但是,医院科研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隐性知识转移的困境。文章对科研团队对怎样组织与设计知识转移实践的方式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知识转移和达到共享的目标、如何把这些知识存储到团队的知识管理系统来管理和捕捉隐性知识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把研究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思路集中定位在医院科研工作实践过程中,分析医院科研团队工作实践情境中知识重组与知识转移关系,希望通过建立跨职能科研部门以及工作实践情境的观点解决知识转移问题,促进科研协作、知识交流、学习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SECI框架下不同组织和层级间的知识转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铁辉  彭捷 《情报学报》2006,25(6):695-699
野中郁次郎的经典知识转化模型SECI建立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它讨论了一个组织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两种新的知识分类方法引入SECI模型,在SECI框架下探讨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及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间的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8.
知以管理就是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组织中知识创造和传播过程,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获取并消化、吸收知识;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确保知识在组织内即时扩散;通过有效的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及时向外界传播本组织的创新成果;成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这些内容也构成了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把知识输出看作一种创作或者应用行为,本文从知识交互的视角,借鉴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输出是知识交互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与提高知识交互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普及与创新,也有助于用户知识体系的完善与重构,也有助于激发和完善用户的学习动机。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技术、激励措施,帮助用户输出知识,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施素珍  汪琼 《图书馆》2005,(6):79-81
阐述了隐性知识和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涵义,探讨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①构建知识型团队组织,②建立图书馆知识库,③创建激励机制,④营造文化氛围,⑤运用相关信息技术,⑥创立学习型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胡泽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2):109-112
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转移过程、转移因素和转移绩效既各成体系,又是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配套环节。借助于对SECI模型的推理,演化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体系;由于隐性知识特性、知识转移者和知识管理方的各个因子在转移过程中交叉结合,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呈现差异化;引入平衡记分卡,从知识增长、教师能力提升和组织发展三个维度设立转移绩效的KPI体系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把认知情境引入到知识管理系统内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能激发个体和群体转移知识意识。认知与心理行为、情境在知识转移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它们之间能产生双向互动作用。当前隐性知识转移工作的根本困境在于缺乏认知情境对心理行为的激发而显得迟钝,有效的隐性知识转移方式是因认知情境而权变的。在寻找对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的同时促使我们要运用认知的观点对隐性知识转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是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的视角为出发点,首先根据组织进行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将组织的隐性知识管理任务划分为三部分,然后根据影响组织进行隐性知识管理的若干因素设计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明确在组织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及反馈关系,最后提出提高组织隐性知识管理效率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为更好地发挥组织惯例的作用,提高知识管理绩效,针对惯例的知识属性,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概括惯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惯例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构建惯例演进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模型。[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国内外惯例研究与知识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从个人惯例、团队惯例、组织惯例3个层面,分析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惯例形成机制,并结合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以及知识利用等4个知识管理流程,分析惯例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通过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和知识管理措施的提出,为组织实践提供管理启示。[结果/结论] 惯例的演进是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的,作为知识的集合,惯例在演进的过程中,先分解为搭载了隐性知识的惯例模块,经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信息传递,完成隐性惯例到显性惯例的转化,并以此规范成员的活动行为。同时,不同层次的惯例在知识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有针对性的知识管理措施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自由开放的精神符合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本质。基于博客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图书馆传统隐性知识转移流程,图书馆可以构建由不同类型博客组成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16.
Human Library开创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问题,引入国外“真人图书馆”理念,从深度会谈、真人书筛选、非正式学习、借阅制度等方面阐述真人图书馆在个体隐性知识转移上的优势,同时结合其在隐性知识价值凸显和创新上的优势,探讨真人图书馆在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价值,得出真人图书馆开创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新模式的结论,以期达到推广真人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前提,探讨了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并在把知识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的前提下,探讨了将知识评价纳入其整个过程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知识评价的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转换的角度谈图书馆知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创新产生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过程中。图书馆主要参与的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和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增强创新活力,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