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快7点了,傅谦从办公室出来又回去好几趟了,总觉得要拿点啥。可一回到办公室转两圈又觉得没啥可拿的。把门带上,下了楼,推上自行车,没走几步,又像是忘了带啥,便又一次返了回去。傅谦下意识地摸了摸头发已稀疏的脑袋,心里说,真的老了,不中用了。架好自行车,又去楼上办公室。门房老张头看见了问:傅院长,你今儿个咋了?没啥,没啥,忘拿东西了。傅谦一边应付着一边上了楼。掏出钥匙,傅谦不经意间看了看钥匙  相似文献   

2.
1、开头:有个小故事8月的北京,热浪袭人,吴海民顶着正午的烈日,骑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刚进家门,电话铃就叫了.“喂,您是吴记者吗?”一个女子甜甜的声音.“我是.”“我可找到您了!”那女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现在在你们新闻出版报的办公楼里,我想马上见到您……”放下听筒,吴海民骑着自行车又返回办公室,虽是烈日当头,但他觉得有片绿荫为他遮阳,一种胜利的喜阅使他忘记了疲劳和饥饿.身轻如燕,车轮飞转……  相似文献   

3.
早两年我和公安打交道挺多的,常在酒桌上听到这样的劝酒歌谣:人民警察,倒啥喝啥。又云:人民公安,举杯就干。 和警察打交道多了,亲眼目睹他们工作的辛苦,对此的理解是,警察太累,喝点酒解解乏,没啥。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写稿,但觉得周围的事都很平常,没啥可写.一次乡领导让我陪一位记者采访,当我们听了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后,那位记者却对壁毯厂石料厂产生兴趣。拿石料厂来说,每天运输车辆达500多车次,采石炮声达600多响,21年内无重大伤亡事故,他从安全生产方面写了一篇很好的稿子.地毯厂虽较平常,但它的产品有一部分销往国  相似文献   

5.
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前不久写了一篇反映本厂团的活动方面的文章,寄给了一家青年报社,很快这家报社的一位编辑打来电话,告知:文章具有新闻价值,同意发表,但必须拿点赞助费,并说这是“规矩”.说实话,当初采写这篇稿子时,考虑到它的新闻性,若不及时地报道出去,心里觉得堵的慌,压根儿没想到投稿还要拿赞助费的事.再说,我又不是给产品做广告,用得着拿赞助费?作为编辑,如果觉得文章有新闻价值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嘛.这事隔了几天后,我觉得文章见报的希望不大了,也就死了这份心,你又能奈何?可是,又过了两天,仍是这仕编辑打来电话,问的还是拿不拿赞助费的事,话说白了,拿,可以上个头版;不拿,就当没这回事.我放下听筒,心全凉下来.此后,那篇被编辑老爷称为可以上头版的文章音讯杳无了.事后,我想,在那位编辑眼里,大概赞助费就等同于新闻价值吧,不知是那位编辑的“意思”还是报社研究决定的,反正,这家报社在我心中失去了原有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7.
我是从1968年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的.20多年来,我的稿件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有的同事问我,稿件命中率这么高,里面有个啥绝招?其实,我写稿没有啥绝招,觉得掌握读者心理最重要.说具体点,也就是要从“四喜四厌”入手.  相似文献   

8.
搞清记者的主要任务———“参考新闻稿”现象大家谈本刊记者曾几何时,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领一份“千篇一律”的新闻稿,即回去发稿,似已习以为常。对此有人调侃:如今当记者可真是省事到家了,笔也不用拿,本也不用掏,点个“卯”,拎了“好处”,便尽可飘然离去。“任...  相似文献   

9.
(一)在东北农村,有句老百姓常说的俗话:这事儿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捅破就见亮了。这话俗,可理儿不俗,还挺有哲理。这窗户纸是什么,就是哲学中事物转化的度,就是关节线。所谓水升至沸点变成蒸汽,降至零点变成冰,这沸点与零点就是事物转化的关节线。窗户纸也是透视某些事物的关节线,不捅破,啥也看不见,一捅破,啥都明似镜了。记者做了20年,回头看看觉得也有收获。别的不说,就拿在记者岗位上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来说,就是收获。当然,报社同仁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还有几个。搞报告文学的似乎也都获得  相似文献   

10.
牵手天堂镇     
镇子不大,弹丸之地.打个比方,骑着自行车绕镇慢悠悠一周恰好10分钟,在镇子的东南角遇上一个熟人,礼节性地打个招呼,过了几分钟,两人又在西北角相遇,还是点点头,两人各忙各的,也不觉得难为情.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啥滋味?”不时有朋友这样问我.真的,当记者啥滋味?算来已当了6年的记者,一下子还真说不出啥滋味、甜、酸、苦、辣好象都有,但细品起来,“苦”的成分还是多一些,不信看看我的三次难忘的采访吧! 比狼还凶的狗那是1986年9月,我、居田、国朝一道去高家村采访,只听说武功来一青年农民,承包了高家村的养鸡场,干的很不错,在当时这还是一件新鲜事。于是我们骑车出发。路,越走越窄。最后,自行车轮子压在一尺多宽的塄坎上,一边是水沟,一边是渭河滩。在一上坡处,我一脚没蹬上去,自行车倒向一边,本能地用脚一撑,空空的!连人带车摔到一米多深的河滩里。几人笑过,搬上车子又走。还没到院墙跟前,就传来一阵令人心悸的狗叫。国朝最怕狗,忙向后躲。  相似文献   

12.
检查工作去     
我记得我带上了嘴巴也记得带上了刀叉毛料外套笔挺风纪扣系到下巴但是,我总觉得象忘 了点啥……(原载《经济日报》)检查工作去@王艺画~~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记,在采访时,必须用心、用笔或借助于其它采访工具认真做好记录。据有关史料记载,不少有成就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采访记录,每次翻开采访本,好像打开了一本历史书,又能回忆起当时采访的情景,那些被采访过的对象又活跃在眼前。与他们相比,目前,我们某些记者这项基本功萎缩了,采访时既不用心,也不动笔或用别的手段去记,面对采访对象,居高临下不着边际地问上几句,然后,要么是拿些现成材料走人,要么就是指使基层通讯员写好稿子送到编辑部去,采访完全是走形式。回去后,记者坐在办公室内,…  相似文献   

14.
前年底我家属临时来队,事也凑巧,来队的第三天,基地宣传处要我到海军报社学习,看着疲倦的妻子和刚满3岁的儿子,我真不忍心让他们回去。等我给妻子说明情况后,她却面带笑容地对我说:“永军,你去学吧,俺娘俩明天就回老家,到报社学习是领导对你的信任,俺苦点累点没有啥。”听说要回去,儿子不干了,他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坐火车人多,俺妈和我是站着来的,我不回去,不回去!”我没法回答儿子,只是紧紧地把儿子楼在怀里,眼眶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决意第二天就走。坐在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儿子问我:“爸爸,咱今天上哪儿去?”…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加州的一些垃圾箱旁,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在垃圾箱里寻找食物。他埋着头,在垃圾箱里认真地翻找着食物,发现有可吃的东西,不顾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拿起来,然后放进嘴里,狼吞虎咽地将捡到的食物吃掉。吃饱了、喝足了,他又将一些捡来的东西塞进皮包里,拍拍身上的灰尘,在人们不可思议的目光中骑上一辆自行车走了。  相似文献   

16.
去年3月,我们政治处的人员面临青黄不接。老点的、好点的、工作有点经验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差不多都被调走了,特别是新闻骨干,都是新手,怎么办?对此,新调来的政治处主任李志龙说:走了好,这说明人了兴旺,有活力。他又说,不怕人才流失,怕的是自己发现不了人才,培养不了人才,埋没了人才。一年多过去了,现在怎么样呢?听听我们政治处同志们的心里话吧?组织股干事徐国清:我从没在政治机关干过,虽说来的时候抱着“赶鸭子上架”的想法,觉得机关毕竟不同基层,稀拉点没啥,而现在,我感觉李主任对我们的严是应该的。他的严是严得…  相似文献   

17.
我是从1980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刚开始时,我认为报纸天天看,广播天天听,写稿子没啥难的。当时单凭着一股子热情,见啥写啥,结果写了近一年,一篇稿子也没有见报。周围有的同志说:“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何必自寻烦恼!”这时我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政治处主任知道我在写稿中遇到了困难,鼓励我要知难而进,还送给我一木《新闻写作常识》。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很大启发,懂得了要采写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有闻必录。打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19.
那一夜,我们在又大又亮的月亮关照下,开始了人生第一次长途跋涉. 中学同学的来信,说是"西昌高中六六级三班同学会",在长假期间,想要聚会一下,问我能否回去.我没有回去.西昌对我来说太远了,三千里山水迢迢,西昌高中六六级三班也太远了,三十年的岁月烟云.他们属于少年的我.  相似文献   

20.
于鸿 《出版参考》2004,(2):28-28
有一个寓言——“猴子掰包谷”,猴子在包谷地里收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不知不觉走到玉米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赖子包谷,也只好将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