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世代相依的土地而涌入城市,或务工,或经商,被他们遗留在家中的学龄期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子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给这批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优良的育人环境。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对其道德成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当代高校德育应该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德育承担着用文化补充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二是高校德育肩负着校正文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弊端,加强文化自身创造性的历史使命;三是高校德育肩负捍卫中华民族精神“伦理自由”的文化模式的历史使命.上述三个方面的使命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即  相似文献   
5.
冷战史从广义上来讲指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非武装、非流血形式的对抗、对立和斗争。狭义上的冷战则指二战结束后不久直到苏联东欧剧变前 ,美国和苏联及它们的盟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对峙和对抗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用以特指美苏之间或东西方之间那种除了战争手段以外的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切对抗行为和对峙状态。美苏之间的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阻滞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和交流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在战后持续四十多年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对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的特点和趋势分析,阐述现代体操普修课的根本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简要说明了其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世代相依的土地而涌入城市,或务工,或经商,被他们遗留在家中的学龄期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子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给这批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优良的育人环境。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对其道德成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冷雪梅 《辅导员》2014,(24):51-51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9.
健美操是门具有多功能特点的综合艺术,在分析健美操运动特点和对人们健康、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就健美操在大众健身中的价值作以浅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