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校应重视开展关于学生应急避险的生命安全教育,将学校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相结合,构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寓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在险境中的应对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由此提出"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概念,并探讨了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构成要素以及培养途径等。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指出该领域存在的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在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本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以学校体育为平台,促进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及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在生命教育视域下,对体育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内涵的分析与预设,认为体育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体育教学内容应融入学生个体生命生活,体育教学实施应展现生命之美与和谐之音,体育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化与多元性,由此将体育教学内在蕴含的独特心理学韵律顺畅展现,让体育教学有效凸显其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4.
以高校体育与应急教育内在联系为切入点,以高校体育师资在应急教育体系中的优势为研究方向,研究现行应急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革新和建立完备的应急教育体系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在应急能力的获取途径、应急能力的自身需求、具有应急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偏向性等不足。通过高校体育在应急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高校体育课程也应吸纳其他学科先进与技术为我所用;并依托高校体育优势,建立高校应急教育常态机制。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学校公共安全现状和国外学校安全教育经验,建议:我国教育部门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结合国外经验开展以应急避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公共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ERC需要理论对体育教育的意义;体育需要与体育需求、体育动机、体育行为、体育兴趣具有本质性差别,是高于个体的普遍存在。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使学生各个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技术达标考试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及对影响体育教学考试效果诸多影响因素的研究,确认体育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特殊地位,并起着主导的作用。据此,提出改善学生心理状态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汉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大学体育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的大学体育特殊教育在全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体能力创新的培养,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操作细节的关怀,而我们的大学体育特殊教育在人性化的关怀下,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则显得不是太突出.因此,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认为在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大学教育部门要在教育公平上加强政策性关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突出师生沟通、师生互动;学校、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环境,让特殊大学生学生的身心、身体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社会化过程谈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每个人由出生到生命结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社会化活动,而青少年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接受的以体育教学为基本途径和组织形式的体育教育,对社会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体育品德是个体在参加体育活动及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体育品德的形成过程,按照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感知、记忆、思维、情感体验和意志行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品德。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视角,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理性的审视;论征了该模式在课的组织形式、课的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观点;探讨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结构与形态。旨在为当前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建小群体学习法的体育课程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日本“小集团学习”思想而演变的“小群体学习法”,由于其“小社会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而深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的青睐。研究认为运用该方法可更有效地促使体育课程改革的诸要素之间产生最佳协同效应,从而放大体育课程的整体功能,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教学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南地区在校师范女大学生220人进行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CSAI-2量表测试和形态、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成分测试.结果显示:1、运动处方组和体育课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阳性项目数和总均分,人际关系、自信心、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运动处方组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体育课组女大学生;2、依运动处方锻炼后,体成分、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省八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了学生目前的最近心理倾向和心理动态的变化,阐明当前如何搞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并论述了其必要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逆商"即"AQ"就是如何认识逆境和战胜逆境的能力,或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逆商"教育,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在培养大学生"逆商"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目前我省大学生"逆商"状况和影响因素,就此探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逆商"教育的时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益,使体育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涉及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指出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外与内”、“身与心”、“点与面”、“前与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在体育教材和内容上要以终身运用为主要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增强体质为出发点,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通过在学校系统的体育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或是一技之长,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中国教育报》曾在人格教育的讨论中指出了一个值得警醒的重大问题:“人格教育的漠视,乃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忧患。”因此,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应由过去的技战术传授转向“身、心、群”的完整的人格教育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适应高校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鲜明的健身技能学习特点,具有吻合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功能。借鉴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的新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平台,以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精神和自主健身能力为终点目标,具有系统一体化、功能模块化、满足多样化的特点,凸显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应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