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主要探讨了渐进抗阻练习对大学生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健康大学生30名,采用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进行渐进抗阻练习16周,测量训练前后上、下肢的肌力。结果:30名大学生在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后,其肌力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渐进抗阻练习能有效增加大学生的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atha瑜伽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Hatha瑜伽运动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康复治疗。以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尺(VAS)、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颈椎关节活动度(CROM)为测评依据,对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停止治疗6个月后的测定指数进行测评。结果:1)治疗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PQ评分和VAS评分较实验前均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颈椎关节活动度较实验前均显著上升(P0.01),对照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2)停治6个月后,两组组内各项指标与停训前后比较,实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VAS和NPQ评分明显上升(P0.05),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3)随访12个月,复发率实验组(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P0.01)。结论:Hatha瑜伽、温针治疗均能不同程度的减缓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在停治一段时间后,瑜伽练习更能维持疗效,抑制复发。Hatha瑜伽作用优于温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慢性腰肌劳损是武术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本研究将20名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武术运动员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核心力量训练疗法与低频脉冲电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受试者的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腰部功能障碍基本消失,核心区肌力获得显著增强(P<0.05)。结论:1)核心力量训练法和低频脉冲电疗法均可缓解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武术运动员的腰部疼痛,增加腰部关节活动度,但在改善疼痛和活动度方面两种方法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2)核心力量训练法和低频脉冲电疗法均可增强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武术运动员核心区肌肉力量,但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后前屈和右侧屈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美操核心肌肉力量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本科一年级选修健美操专项课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核心力量组2组,每组8人,共计16人。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核心力量组进行为期6周的核心力量训练。6周训练结束后,进行动态平衡测试和表面肌电(sEMG)测试。结果:睁眼和闭眼状态下,核心力量组综合动摇指数(OS),前/后动摇指数(A/P),中间/侧方动摇指数(M/L)均小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核心力量组腓肠肌和胫前肌积分肌电(iEMG)及中位频阈(MF)均小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美操教学中核心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该循环力量训练对受试者的肌肉力量、最大摄氧量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研究方法:对象:来自UTSA的24名年龄在18~30岁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训练组(EG,n=13)和对照组(CG,n=11);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循环力量训练,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8周后和训练12周后分别测试两组的HRV,并对训练前后两组的最大肌力和最大摄氧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2周训练后,训练组的最大肌力和最大摄氧量与训练前相比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最大摄氧量p0.05,最大肌力p0.01),HRV各项指标在组间和训练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12周循环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训练者的肌肉力量。2)通过12周的循环力量训练,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增加,提高了有氧能力。3)12周的循环力量训练对健康青年受试者的HRV各指标没有明显影响,提示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坐式太极拳对Brunnstrom Ⅱ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Brunnstrom Ⅱ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与对照组(N=1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0 min坐式太极拳训练,对照组进行同样时长的自由康复练习。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通过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及肘关节屈曲活动度进行康复评估。结果: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及肘关节屈曲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0.01),且实验组改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FMA-UE评分变化率、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变化率、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变化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肘关节屈曲活动度变化率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4周的坐式太极拳训练能够提高Brunnstrom Ⅱ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与肩...  相似文献   

8.
将60例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测试组(n=30);对照组仅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1次/日;测试组在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普拉提斯运动康复治疗,对患者腹肌和腰背肌进行力量训练、柔韧训练和协调训练,1次/日,6次/周;治疗时间为8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及8周时,测试组腰椎前屈与后伸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RMQ功能受限评分及疼痛强度评分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普拉提斯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关节活动度,减轻其功能受限及疼痛程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薛晨肩关节脱臼术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优秀运动员备战奥运会期间从手术后到重返训练场间的身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安排。方法:借鉴重返赛场训练的方法手段,从康复医学、体能训练和运动表现等多学科角度设计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对比训练前后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功能动作筛查结果以及下肢力量爆发力测试结果检验以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肩关节脱臼为个案分析重返赛场的可行性训练策略。结果:通过10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损伤侧肩关节内外旋活动度、均有所增加。功能动作筛查分数降低。但损伤侧肩关节内旋肌力、腹侧核心耐力有所下降。结论:以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肩关节脱臼重返赛场的训练策略为个案分析,探索从运动损伤术后至重返赛场训练过程的周期安排、训练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科学整合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不同训练内容,循序渐进的帮助运动员恢复专项技术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Ⅰ组和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总功都产生了显著性提高(P<0.05),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产生了非常显著性提高;组间比较,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的增长率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证明: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振动刺激对肌肉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环抗阻训练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等动肌力以及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在校非体育专项23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周循环抗阻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前后,利用IsoMed2000等动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肩关节、腰腹、膝关节等部位等速肌力;利用CORTEX MetaMax-3B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最大摄氧量的变化。结果:1.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女大学生左右膝关节屈伸肌群等动肌力均显著高于训练前,腰腹伸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左右肩关节屈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右肩关节伸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2.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相对值以及最大摄氧量出现时间均极显著高于训练前。结论: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能提升女大学生有氧耐力,增加女大学生膝关节屈伸肌群、躯干伸肌群、左右肩关节屈肌群峰以及右肩关节伸肌群的力量。但躯干屈肌群和左肩关节伸肌群作用不明显,今后应用该套循环抗阻训练方案,应增加躯干伸肌群和左肩关节伸肌群锻炼动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身体活动水平(PAL)与体成分、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为提高女性骨质健康及防治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2名女性青少年(总体年龄均值+标准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体力活动IPAQ评估量表将受试者分为运动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1人。其中运动组纳入标准为持续运动时间达三年以上,且每周剧烈体力活动大于6h,而对照组标准为无运动队经历且每周剧烈体力活动低于1. 5h。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身体成分(体重、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肌肉质量)及骨密度(全身及脊柱、盆骨、大腿等部位的骨密度)。结果:(1)运动组与对照组的体脂肪及全身肌肉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而全身、脊柱、盆骨、大腿BMD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2)体重、身高与全身、脊柱、盆骨及大腿BMD呈显著正相关(p <0. 05);(3)肌肉质量与盆骨、大腿BMD有中等正相关(p <0. 05);(4)脂肪含量与全身、脊柱、大腿、盆骨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有规律的增加运动量能提升女性青少年的骨密度;增加自身肌肉含量对骨密度有利。  相似文献   

13.
人体小腿肌腱生物材料力学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人体小腿肌腱损伤后的防治、修复、人工材料替换等需要大量的生物材料力学特征方面的实验数据作为其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德国产Zwick万能材料实验机,对小腿9种72条成人新鲜小腿肌腱进行“一维拉伸破坏试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当应变为0-5%范围时,形变随拉伸应力改变较小,属于曲线的“坡脚区”;当应变为8%-16%范围时,应力随应变增大而增大,属于曲线的“直线区”;当应变达到20%左右时,拉伸应力则随应变增大而减小。(2)小腿肌腱之间极限应变没有显著性差异;跟腱极限应力明显小于趾长伸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P<0.05)。(3)部分小腿肌腱之间拉伸刚度与弹性模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小腿肌腱与前臂肌腱均是以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为主构成,故其“应力—应变曲线”也呈现基本相同的特征。(2)从小腿各肌腱极限应变指标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可以推断小腿肌腱抵抗最大负荷的能力基本相同;跟腱由于其截面积大,应力呈现分散现象,故极限应力最小。(3)跟腱的拉伸刚度较大,从生物材料上保证其能够承受踝关节完成高频率、大强度、较大运动幅度的背屈运动。(4)肌腹强大的肌腱主要通过肌肉收缩力使其产生弹性变形,而肌腹较小的肌腱主要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满足承担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中健身操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将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水中健身操组,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健身操组进行健身操练习每周5次共训练12周,观察水中健身运动对schober实验、指地距、枕墙距、颌胸距等的影响。结论:水中健身操运动是一种适合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健身方式,对促进关节功能改善、维持脊柱生理弯曲、保持良好的胸扩活动度、防止或减轻肢体废用及肌肉萎缩、降低致残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循序渐进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循序渐进运动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效果.方法:7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循序渐进锻炼,对照组进行休息.记录其治疗前后睡眠时间,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心理躯体症状问卷评分.结果:循序渐进运动能够循序渐进锻炼疗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症状,延长其睡眠时间,眼和耳,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的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腘绳肌拉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且康复难度大复发率高。通过对腘绳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Meta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康复腘绳肌拉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腘绳肌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入选文献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对各危险因素进行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SMD=0.68,95%CI 0.12~1.25;RR=4.04,95%CI 2.08~7.84),股四头肌最大力矩(SMD=0.58,95%CI 0.19~0.96),腘绳肌损伤史(RR=2.56,95%CI 1.93~3.40;OR=2.98,95%CI 1.30~6.81)。结论:与腘绳肌损伤关联度最大危险因素为年龄的增大,有腘绳肌损伤史和股四头肌最大力矩过大。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腘绳肌最大力矩,腘绳肌肌力与股四头肌肌力比,腘绳肌柔韧性与腘绳肌损伤的发生关联不明显,是否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尚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抗阻训练对前列腺癌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Med、SportDiscus和Springer数据库1998年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5.3和STATA 13.1统计软件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篇文献中,包括390例被试者,运动干预组195例,对照组195例。干预组采用抗阻训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高于对照组,肌肉重量高于对照组,体脂率和BMI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抗阻训练可以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组成产生正面影响。建议:抗阻训练研究应参与到跨学科前列腺癌症康复和护理工作,以进一步的优化抗阻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同一肌肉离心力量/向心力量比值与肌肉损伤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对7名大腿后群肌肉拉伤的运动员进行离心康复训练,经对比分析后认为:1.肌肉离心收缩力量/向心收缩力量比值可以作为评价骨骼肌损伤恢复情况的一个新的指标。2.关于肌肉离心力量/向心力量比值需要作进一步定量的研究,来确定该比值的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