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效应在图书流通中的作用白蜜芳(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图书馆员且身于知识海洋之中,肩负着以书为媒介传递知识及科技信息的重任,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重视情感效应在图书流通中的作用,以平易近人的作风,和曹可亲的态度。甘作...  相似文献   

2.
读者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服务读者,围绕读者开展工作.要从与读者沟通入手,将真炽的情感融入到制度管理当中,给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此实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读者工作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顺荣 《图书馆学刊》1999,21(6):47-48,52
图书馆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者工作来为读者服务而体现自身价值的, 图书馆读者工作表现出许多美的东西。本文试图把美学与图书馆读者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环境美、形象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视,以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多种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即将到来的2l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处于世纪之交的图书馆正处于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转型时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考验。阅览室服务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与读者关系最密切、最能反映读者工作水平的一个服务窗口。我馆教师研究生阅览室经过搬迁、扩大和整顿,以实际行动迎接世纪挑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不断深化读者工作,通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剖出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由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作为知识、信息贮存中心的图书馆,如何适应高校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各项职能,笔者认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搞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浅谈情感效应在读者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要注重情感投入,规范服务言行,加强自身形象的建设,营造亲切氛围,提供完美服务,使读者服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读者服务是商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本质就是传播知识、交流情报与开展教育。怎样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提供其需要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始终不变的主题。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读者在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过程中,需求也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高校图书馆要顺应这一趋势,不断适应读者需求,营造出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拓展资源渠道,使读者服务工作更符合读者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藏书、读者、工作人员被认为是图书馆的三大要素,而将这三大要素连接在一起的当属图书馆读者服务合同,读者正是从与图书馆订立的读者服务合同中感受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并通过读者服务合同达到获取自己所需知识与信息的缔约目的。作为读者服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图书馆从读者服务合同的订立到履行都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着图书馆,与图书馆信誉的高低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故应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上升到遵守《合同法》相关规定的高度来予以认识。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思想,充分认识了解现代化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主要特征,重视对读者的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图书馆员的自身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0.
浅谈图书馆读者调查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搞好读者工作,就要重视读者调查工作。了解读者心理和想法,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实用的服务。本文就读者调查的作用和内容及方法作了阐述,通过读者调查工作找出读者需求与图书馆工作之间的差距,便于改进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方式。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11.
立足实际,做好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览室室的管理和服务方面目前尚有不少问题,为了改进和提高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与水平,应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上机行为、重视读者调研,搞好主页建设和做好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提高读者忠诚度的策略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读者忠诚度是读者因文献信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而重复利用同一图书馆或同一图书馆特定服务的行为。影响读者忠诚度的因素有读者满意度、信任度、情感因素、便捷因素、成本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培育读者忠诚的策略有:挖掘读者需求,推行个性化服务,争创服务品牌,保护读者权益,倾听读者抱怨,奖励忠诚读者,支持读者活动,开展自我宣传,等等。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3.
浅谈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陆 《图书馆论坛》1995,(4):19-21,12
图书馆是知书识礼人士汇苹之所,应为“大雅之堂”,但个别工作人员在接待读者工作中,时有不逊之词,同读者发生争吵,甚至相互辱骂,真是有失大雅。不但损害了图书馆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了读者工作的正常开展。究其原因,多是互相用语不当所致,这说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语言,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有严格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如何提高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语言艺术水平已是刻不容缓,在此,不揣简陋,作一初步的探讨,请同行垂正。1语言艺术是读者工作的重要工具图书馆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场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相似文献   

14.
浅谈读者服务工作中的情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讨论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情感效应,提出要注意情感投入,规范服务言行,努力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营造亲切的情感氛围,提供完美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张英 《图书馆学刊》1995,17(1):42-43
关于高校读者服务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张英(辽宁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作为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如何对待读者服务工作,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热爱读者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首要前提读者月B务工作是通过馆员之手把载在物质形态上...  相似文献   

16.
谈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晶 《图书馆学刊》2002,24(2):35-35,51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服务部门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线岗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认识、利用及满意程度大多数都是通过服务来体现的。因此,读者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社会信誉。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真正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优质服务,关键问题在于抓好管理。本文试就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问题谈几点认识。1抓好队伍管理是根本读者服务部门一般是指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1队伍年轻。主要指大多数是年轻人,…  相似文献   

17.
肖芃 《兰台内外》2013,(3):61-61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图书馆馆员为读者的服务是在相互接触中进行的,而情感支配着人的行为,如何沟通馆员与读者的情感,使各自保持良好的情绪,是检验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与读者间良好的关系是搞好服务的保证,而要改善这一关系,就要从图书馆的具体工作入手,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第一,要摆脱"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局面,我们应当主动地协调与读者的关系.高等学校图书馆争取学生读者的参与,提倡图书馆勤工助学活动,不失为改进我们工作的一个好办法.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图书馆工作人员劳动的艰辛,加深了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也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步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我们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就比较注重读者的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文明共建联谊会"和"读书联合会"的成立,影响比较大,它在促进读者利用图书馆、带动读者参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书库,聘请上述两会会员为义务管理员,让他们与工作人员一道维持书库和阅览室的秩序,帮助借阅.发挥读者参与作用的另一个方面,是多倾听读者的意见.图书馆是为广大读者开放的,因此他们对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管理工作及工作人员态度等会提出许多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定期解答读者的意见,不但能缩短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信赖感.同时,在读者的意见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改进我们工作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9.
较好的语言修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不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备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读者工作的有力保证.从语言要适应环境、语言要体现情感、语言要有层次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语言修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做好图书馆一线读者服务工作,"换位思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线读者服务中的换位思考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感悟来自于社会生活中换位思考所带来的启迪;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不仅站在读者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启发读者能站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