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像经济领域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着过于追求金牌的发展模式,体育在政治功能和提振民族精神方面发展较充分,而健身功能、经济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薄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隔离,妨碍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当下正值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体育事业也应有相应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体育"一词含义丰富,它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等诸多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世人瞩目的中国特色体育事业。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体育事业。  相似文献   

3.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以及现代国家治理,法治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体育法治建设也在探索中前行,形成了体育政策与体育法治交融,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互动,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并进的体育发展特点。形成了反映和体现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和党的体育政策法治化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改革要求、体育事业发展和依法治体的法治要求、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体育国际化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治建设道路、制度和理论。回顾和总结40年来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发展,提炼体育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与经验,把握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规律,探索中国特色体育法治建设道路,坚定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法治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迎接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深入发展和体育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思想上将体育作为一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业,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竞赛体系、体育组织体系和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实践百年发展历程的梳理,由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探索与发展及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和新时代4个历史阶段,探讨了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指导下,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继续推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纠纷在数量、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践中诉讼已经成为解决体育纠纷的重要方式.结合中国司法体制的现状以及体育纠纷本身的特征来看,我国的体育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应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以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弄清中国的现状是什么。我以为,人口多底子薄的社会主义大国,这就是当前中国的现状。正是这种国情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也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必将是多层次有梯度地发展。既要从我国目前体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出发,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来科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取得辉煌成绩的2008年奥运会以后,对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体育体制改革、竞技体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举国体制并论证了其实现的可能性,同时指出实现新的举国体制的具体做法,及科学、和谐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服务。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体制,协调好体育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更好地实现体育目标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中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原因在于中国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和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社会公益体育发展水平偏低,这成为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乃至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竞技体育、公益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国的整体体育事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置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从竞技体育的管理与运行模式、竞技体育观念、竞技体育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问题做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举国体制"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体制,但由于该体制诞生于我国社会转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日渐显露,在我国体育事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应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