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目的:探究50%动脉闭塞压(AOP)半蹲起训练对不同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激活和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的时域特征。方法:募集16名不同训练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按运动等级分成2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以持续加压的方式进行4组30%的1RM半蹲起诱导PAP,运用无线遥感表面测试系统,采集4组半蹲起训练中下肢肌群肌电信号,计算臀肌和大腿前、后及外侧肌肉肌电振幅(RMS)标准值,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16名受试者加压半蹲起运动前、后(15 s、5 min、10 min、15 min)的腾空高度、峰值功率(PPO)、力量发展速率(RFD)及垂直反作用力(vGRF)进行采集。采用双因素(训练水平×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4组半蹲起运动下肢肌群肌肉激活、垂直跳的腾空高度、PPO、RFD、vGRF进行分析。结果:1)在4组半蹲起运动中,不同水平受试者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阔筋膜张肌在第3组和第4组RMS标准值增加显著(p<0.05),臀大肌随半蹲起组数的增加,RMS标准值逐渐减少,一级运动水平受试者在第4组时臀大肌RMS标准值小于第1组(p<0.05)...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比较俯卧撑、仰卧起坐和俯卧转体180°3种徒手练习动作分别在地板、BOSU球、瑞士球和平衡板4种支撑面上的运动员核心区肌肉肌电数值差别,探讨稳定与非稳定练习对相关肌群刺激程度,重新认识核心训练的实质,为核心稳定性训练手段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15名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Noraxon 公司的Telemyo2400DTS16通道表面肌电系统对4种支撑面上3种常用练习动作的核心区肌肉肌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运动员在完成仰卧起坐练习时只有在地板上竖脊肌积分肌电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俯卧撑练习时BOSU球与瑞士球、地板与瑞士球、平衡板与瑞士球相比,腹直肌的积分肌电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后2种相比腹斜肌积分肌电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胸大肌积分肌电值地板与BOSU球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地板与瑞士球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俯卧转体180°练习时,只有腹斜肌和竖脊肌积分肌电值在地板与瑞士球、地板与平衡板上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OSU球与瑞士球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选择核心区力量训练手段时,仰卧起坐动作适宜在稳定支撑面上进行;俯卧撑和俯卧转体动作适宜在瑞士球上进行。因此,核心非稳定训练并不一定比稳定训练对肌肉有更强烈的刺激,取决于所选择练习动作和器材的组合,其实质是创设核心区肌肉共同协调收缩的环境,以提高人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依据2018年第65届美国运动学会(ACSM)学术年会、第9届“Exercise is Medicine(EIM)”世界大会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EIM为基础,重点阐述2018年ACSM年会中5篇全身震动(WBV)交流论文及与其相关的WBV干预的研究现状。这些研究前沿和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展WBV健身效果的研究带来新启示和思路。研究认为,WBV能改善老年人姿势平衡、降低跌倒风险、增加身体功能和体成分、增进心血管系统和骨关节炎的神经肌肉表现等。WBV对健康促进效果显著。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长期WBV干预对心血管系统健康和神经肌肉系统改善的影响仍不清楚,WBV干预与膝关节屈膝不同角度干预的积极效果间的相关性应进一步综合评定。需要深入开展涵盖下肢肌力、身体功能和体成分、姿势平衡和膝关节屈膝不同程度在内的系统的WBV评估体系构建,藉此使WBV健身手段获得正确评估,为WBV广泛开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全身振动刺激对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首次采用自制的振动台力量训练器,对10名体育系学生进行8周下肢抗负荷半蹲起全身振动刺激力量训练,膝关节角度控制在110~120°.振动刺激的频率为20~25 HZ,加速度为15~20 m/s2.采用对比实验证实,全身振动刺激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亦可提高主动肌和对抗肌的柔韧性,保证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协调平衡发展,但对肌肉耐力的作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腓肠肌拉伤,观察其对于肌肉损伤部位成肌调节因子MyoD与Myog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14组和D14-40Hz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腓肠肌拉伤动物模型。于造模后第5天D14-40Hz组开始予以电刺激,其余组继续喂养。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当天,模型组在造模当天,D14组和D14-40Hz组在第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分离腓肠肌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MyoD与Myogenin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为0236±0045(Nm),模型组肌肉拉伤后即刻关节最大等长力矩下降为0176±0034(Nm),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14天D14-40Hz组最大等长力矩值为0247±0038(Nm),与D14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yoD与Myogenin蛋白表达测定结果:肌肉拉伤后第14天MyoD蛋白表达D14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是MyoD蛋白表达D14-40Hz组比D14组增强明显(P<005);肌肉拉伤后第14天,D14-40Hz组Myogenin蛋白表达明显强于D14组(P<005)。结论:腓肠肌急性拉伤后,早期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关节力矩,并促进了MyoD与Myogenin的表达,对组织修复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6.
持续20 km跑步中足底压强变化与主观舒适评分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跑鞋的舒适性变化规律及成因,运用主观评分量表和足底压力测试结合机械测试,为专业跑鞋的设计研发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12名跑者以10 km/h跑步20 km,检测实验前(BF)、10、20 km主观舒适评分和足底压力及减震性的变化。结果:受试者整体舒适度20 km(5.33±1.97)与BF(7±1.1)达显著差异P<0.05。足底压强峰值第一跖骨区20 km(317.29±81.96 kPa)与10 km(299.58±84.65 kPa)及BF(277.29±83.03 kPa)达显著差异P<0.05;内侧足弓区20 km(121.46±21.83 kPa)与BF(96.25±11.51 kPa)达显著差异P<0.05;足跟区20 km(226.67±37.93 kPa)与BF(209.79±37.45 kPa)达显著差异P<0.05。鞋底后跟的减震G值20 km(12±0.33)与BF(11.47±0.42)达显著差异P<0.05,鞋底后跟的回弹率20 km(48.45±1.41)%与 BF(44.73±2.63%)达显著差异P<0.05。结论:1)跑者20 km跑步后足底压强第一跖骨区、足弓内侧区和足跟区显著上升。2)跑者对跑鞋的舒适评分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跑步持续呈下降趋势,鞋底减震性的主观感受并不稳定,需结合生物力学及机械测试方法。3)20 km后鞋底材料的减震性能显著衰减,未来研发应重点解决鞋底材料的物理性能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频电刺激疗法对人体膝关节等速肌肉力量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名健康男青年随机分为对照组6人、中频电刺激干预组6人,干预组进行一个疗程中频电刺激。分别于实验前、后使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受试者右侧膝关节肌群肌力相关指标,测试强度定为以下两组:角速度60°/s重复运动5次组和角速度180°/s重复运动15次组。结果:(1)与实验前相比,干预组角速度为60°/s时,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平均峰力矩APT%BW显著升高(P〈0.05),相对平均功率AP%BW明显增加(P〈0.01);(2)干预组角速度为180°/s时,实验前后伸、屈肌群疲劳指数均FI减小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前、后干预组屈、伸肌群峰力矩角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各项测试指标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频电刺激疗法对提高人体膝关节肌群相对平均峰力矩、相对平均功率和降低疲劳指数有明显的效果,对提高膝关节肌群爆发力和耐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肌力特征以及与500米成绩的回归分析,增强训练的优化性和对项目规律的认识。方法:运用ISOMED 2000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我国10名女子短道速度滑冰国家队队员膝、踝关节肌肉力量进行测试。结果:1)相对峰力矩和总功指标角随速度增加而下降,各速度间呈显著性差异;而膝、踝关节屈伸比指标低于国际和国内标准;运动员的膝关节爆发能力较好,踝关节在高速度下表现不足。2)左右腿同名肌群除膝关节屈伸比、踝关节平均功率两项指标,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多个指标超过10%的推荐值膝关节差值在4.5%~12.9%之间,踝关节差值在5.5%~14.5%之间。3)膝伸肌群峰力矩角度(240°/s)、膝屈肌群相对峰力矩(240°/s)和膝伸肌群平均功率(180°/s)3组指标进入与500 m成绩的逐步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4,决定系数为0.90,方差检验p<0.05,方程有效。结论:优秀女子短道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屈伸力量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对于短道速度滑冰项目高速度区比低速度区的力量能力更重要,膝关节肌群相对踝关节在500 m项目中起到更大作用,短道运动员的膝、踝屈伸肌群比例较低,或具有项目特点,与技术相关的力量指标与成绩的相关性更高,训练中应加强两腿同名肌群力量的平衡性,减少由于肌群不平衡所引起的伤病和技术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观察足球运动员在重复性无氧冲刺跑测试中下肢神经肌肉和力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以来自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的10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进行6×35m,间隔10s的无氧冲刺跑运动.运动员在天然草坪上穿足球鞋完成测试.通过足底压力触发系统计算受试者冲刺跑的力学特征,通过ME6000表面肌电仪测试受试者冲刺跑过程中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 sEMG的均方根振幅(RMS).同时采集运动员运动后血乳酸、心率以及主观体力等级感觉(RPE)数据.结果:运动员在完成6次无氧冲刺跑后血乳酸为(11.2±2.2)mmol/L、心率为(170.6±5.3) b/min、RPE为16.5±1.2、疲劳指数为(38.4±4.6)%.最后一次冲刺跑与第一次冲刺跑相比,冲刺时间和脚与地面接触时间分别增加了28.2%和10.7% (P <0.05),然而双脚腾空离地时间没有显著变化.步频和下肢垂直方向刚度分别下降了-8.4% (P <0.05)和-33.1% (P <0.0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RF和BF的RMS值分别下降了-12.3% (P<O.01)和-19.6% (P <0.01),VL下降了-7.1% (P >0.05),并且RF和BF的RMS肌电幅值下降程度与冲刺跑时间变长具有高度相关性(r=-0.89和r=-0.98,P<0.05).结论:重复性无氧冲刺跑导致足球运动员跑步力学参数以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并且在此过程中,股后肌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韩国的JETVIBE(ETS-900N模式)振动器、美国的NORAXON TELEMYO 2400T无线遥测系统和MEGAWIN软件系统,对受试者分别在传统和振动条件下,以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轻负荷和重负荷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测核心肌群11块肌肉肌电。结果显示:振动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具有针对训练快肌纤维的使用价值;适宜强度振动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和轻负荷的每秒肌电积分值都比相应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大,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是更为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觉认知任务介入时不同踝关节稳定程度对纵跳落地姿势稳定策略与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36名男性高水平运动员,年龄(20.23±2.05)岁,按照踝关节稳定程度分为健康组(CON)、隐患组(LAT)和不稳定组(CAI),每组12人;随机顺序执行视觉认知任务及高台落地纵跳,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法比较各组在落地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参数。结果:(1)重心前后移动范围(CAI&LAT>CON)、垂直和整体稳定指数(CON>CAI)差异显著;(2)落地瞬间的踝(CAI>CON)、膝外翻(CON>LAT&CAI)、髋屈曲(CON&LAT>CAI)髋外展(CAI>CON)角度差异显著;下蹲最低点时,踝跖屈角度(CON>LAT&CAI)差异显著,踝屈伸(CON&LAT>CAI)和内外翻(CAI>CON&LAT)活动范围、踝内翻角速度峰值(CAI>CON)显著不同;(3)50 ms落地负荷率(CON>CAI)显著不同;(4)落地前期胫骨前肌(TA:CAI>LAT&CON)、腓骨长肌(PL:CON>CAI)、内侧腓肠肌(MG:CAI>CON)差异显著;落地瞬间股直肌(RF:LAT>CON&CAI)、PL(CON>LAT&CAI)、MG(CAI>CON)显著不同;下蹲期臀中肌(GM:CON>CAI)、PL(CON>LAT&CAI)、MG(CAI>CON)达显著差异,而BF/RF(CON>LAT&CAI)、S/TA(CAI>LAT&CON)、MG/TA(CAI&LAT>CON)共同收缩率差异显著;推蹬期GM(CON>CAI)、股内侧肌(VM:CON>CAI)、股二头肌(BF:CON>LAT&CAI)、比目鱼肌(S:CON>CAI)差异显著,而TA/S(CON>CAI)共同收缩差异显著;稳定期VM(CON>LAT&CAI)、S(CON>CAI)显著不同。结论:髋关节屈曲与外展、较多踝关节外翻与肌肉共同收缩是踝关节不稳定运动员稳定关节的重要机制,而较早且快速的踝关节内翻速度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运动员反复扭伤的关键因子;可通过强化臀中肌提升髋外展能力,同时训练腓骨长肌以提升踝关节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髌骨软化症患者屈膝疼痛时股内肌和股外肌的肌电活动、膝关节X光轴位片以及伸膝等动力量测定,拟在探讨髌骨软化症患者髌骨疼痛、髌骨位置及股内肌机能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髌骨软化症患者股内肌张力相对较高,导致髌骨向内偏移、屈膝时疼痛。而点揉血海穴后股内肌张力下降,髌骨位置外移并恢复正常,屈膝疼痛缓解。因此认为髌骨软化患者屈膝疼痛与骸骨向内偏移有关。建议在运动训练中注意掌握正确的动作结构,屈膝旋转时应保持大小腿和足在同一平面的同步活动,使髌骨保持正常的活动位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膝关节损伤对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102名篮球专项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Motion Analysis数字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结果: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时刻,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健侧髋关节外展角增大(P<0.01);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屈角和内旋角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均增大(P<0.05,P<0.05,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减小(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增大(P<0.05)。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伤侧和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内收力矩增大(P<0.05,P<0.05);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5)。单侧损伤组伤侧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小于无伤组(P<0.05)。结论:膝关节损伤后会出现代偿现象,具体表现为增大损伤腿髋关节内旋角和内收力矩,增大踝关节内旋力矩;增大健康腿髋关节外展角,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膝关节损伤后会减小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角,减小踝关节跖屈力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老年人下楼梯过程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肌肉表面肌电表现。方法:选择10名男性老年人,年龄(68.5±3.8)岁,身高(1.71±0.25)米,体重(70.2±13.5)千克,10名青年人,年龄(22.5±2.7)岁,身高(1.75±0.14)米,体重(65.9±11.3)千克。通过运动生物力学专业设备和软件,采集到老年人下楼梯行走过程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的曲线图变化趋势趋于一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垂直方向第1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垂直方向第2峰值等指标方面,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在支撑阶段,老年人股外侧肌、腓肠肌外侧肌肉的激活水平都要略高于青年人。结论:老年人与青年人下楼梯过程的动作差异可能归因于肌肉力量的差异,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对下楼梯行走的身体姿势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横向研究3~6岁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的运动学和下肢肌力特征,构建站立时间与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及小腿长度的回归方程,以揭示3~6岁幼儿单腿站立姿势控制能力发展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135名幼儿。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VIXTA数字录像机同步录像,使用“Anybody 7.0”仿真软件计算下肢肌力,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中级阶段人数呈现两边少、中间多的特征,高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多。2)幼儿的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主效应和年龄×阶段的交互效应,踝关节屈曲角出现年龄×性别的交互效应,髋关节屈曲角和髋外展角出现性别主效应,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性别的交互效应(p<0.05)。3)站立时间与小腿长度和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的回归方程为:Y=-85.14+2.36X1+0.26X2。4)支撑腿在AL、OES和IM肌力表现出年龄主效应,非支撑腿在SB、BFCB、Sartorius、IM、GMEA、TFL肌力表现出阶段主效应。结论:1)随着动作发展的成熟,幼儿脊柱和骨盆趋于直立,手臂稳定,髋关节外展角度变小,踝关节自然下垂,支撑腿接近完全直立状态。2)幼儿单腿站立动作发展的运动特征受年龄、性别与发展阶段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的差异上。3)幼儿支撑腿肌力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呈现“高-低-高”的特征,5岁可能是肌力发展的分化阶段,非支撑腿肌力随发展阶段的成熟,呈线性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9~20岁男生双侧膝关节进行等动肌力测试,探讨青少年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研究对象双侧膝关节进行60°/s、120°/s、240°/s三种速度的测试。结果:青少年男子膝关节屈伸肌PT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存在某个年龄段快速增长的现象,在同一年龄膝关节屈伸肌PT值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年龄男生比较,在同一速度下同侧屈伸肌有较大差异,且在各年龄段伸肌的PT值均大于屈肌,在60°/s下,差异在9~14岁有显著性(P<0.05),在15~20岁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120°/s测试条件下,左侧差异在14~20岁表现出显著性,右侧差异在15~20岁表现出显著性;同一测试速度下同年龄异侧同名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同一测试速度下,H/Q值随年龄的增加显示出减小的趋势;同年龄段男生的H/Q值随速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结论:9~20岁男子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屈伸肌力比H/Q值呈递减的趋势,形成随年龄增大屈伸肌群力量差距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系统评价加压训练对受试者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为不同人群选择加压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加压训练""血流限制训练""阻血训练""KAATSU""KAATSU Training""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Occlusion Training"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读秀、Web of Science、Pub Med、Elsevier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辅以文献追踪的方式,获取所有有关加压训练的随机对照实验,评估文献质量并从文献中提取反映加压训练效果的有关数据。筛选后共纳入研究文献47篇(中文7篇,外文40篇),其中高质量文献40篇,低质量文献7篇,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加压训练能够显著增加受试健康人群的上臂围度及上臂横截面积、大腿围度、大腿横截面积、股四头肌横截面积(P<0.05);加压训练对受试运动员的上臂围度、大腿围度及康复患者的大腿围度的增加作用明显(P<0.05)。2)加压训练对受试健康人群的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膝伸1RM力量等指标的增加效果显著(P<0.05);对受试运动员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深蹲力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P<0.05);对受试康复患者的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及膝伸1RM力量增加作用明显(P<0.05)。结论:加压训练具有降低受试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改善受试者肌肉形态及功能的作用,并可作为传统抗阻训练的补充手段适用于康复患者恢复肌肉适能、健康人群增强肌力、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等多个方面。建议:加压训练应根据受试对象的个体特征,合理设置加压强度、训练强度及训练周期,以保障其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能够测定肌纤维组成的无损指标。首先让受试者做两次最大用力等长伸膝,较大的作为最大等长收缩力量(MVC)。测定出腿围(C)和相对肌力(MVC/C)等指标。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记录股外肌表面肌电图(EMG)信号和积分肌电图(IEMG)信号。受试者股外肌的肌纤维组成用活检测定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肌电图功率谱平均功率频率(MPF)逐渐下降,IEMG 逐渐上升,股外肌FT%与MPF 的降低和IEMG 的上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拉长—缩短周期"运动中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后的疲劳、损伤状况和下肢髋、膝、踝关节的用力特征,为运动训练和预防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通过确立的疲劳运动模型进行力竭性"拉长—缩短周期"运动,通过测试肌电图、关节用力分布特征和关节力量的变化评价SSC过程中肌肉离心、向心收缩阶段的疲劳损伤特征。结果:1)SSC运动后,肌肉向心收缩期的能力迅速降低,运动后10 min左右恢复,在运动后2 d4、d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而离心阶段呈现出延迟性降低的特征。2)既定运动模型中,制动和爆发用力的蹲起阶段,膝关节承受的负荷最大。3)肌肉离心收缩后EMG和CK活性都呈现延迟性恢复的特征。结论:力竭性SSC运动中的离心收缩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延迟性疼痛,且肌肉疲劳后恢复较慢。肌肉在向心收缩阶段,没有出现的明显的延迟性肌肉疼痛和/或损伤。力竭性SSC运动中膝关节是承受负荷的主要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表现出对膝关节运动能力减弱的补偿性增长,共同构成下肢完成技术动作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不同刚体模型的仿真精度,探讨不同刚体模型的体操落地冲击动力学差异。方法:创建19(模型1)、16(模型2)、14(模型3)、13(模型4)、12(模型5)环节的人体多刚体模型和体操落地垫模型,进行自由操落地动力学仿真。结果:除模型4外,其余模型仿真获取的膝关节角度曲线与运动学解析结果非常接近。综合对比髋、膝、踝关节角度、GRF及到达时间,模型3最适用于重现自由操落地实际运动表现。右膝关节伸肌力矩峰值从模型1到模型5依次降低,模型1最大(281 N·m);屈肌力矩峰值从模型1到模型5依次增大,模型5最大(48 N·m)。结论:模型3仿真精度最高,完全可以重现实际运动学表现。膝关节屈曲角度对伸肌、屈肌力矩峰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