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杨式太极拳演习者下肢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髌骨外移是导致太极拳演习者膝病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髌骨外移是由于动作错误造成"膝移距"的结果。研究提示,下肢动作"圆裆开胯",运动中膝与脚尖保持同向,是避免髌骨外移,提高太极拳健身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髌骨运动轨迹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下肢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的研究提供的有关资料、数据,对髌骨移动轨迹进行专门的实验性研究.髌骨上、下缘点随膝角变化的运动轨迹类似于抛物线形状;髌骨对增大股四头肌对膝关节力臂有重要的影响;在解剖基准位,髌骨使力臂长度增加了约2.5倍;90°~0°的伸膝范围是髌骨起增大力臂作用的主要范围.  相似文献   

3.
骨软骨病的康复治疗是临床早期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髌股关节的力学特性,并提出膝关节在屈曲度小于20°范围内进行伸膝抗阻(小腿悬空)的康复锻炼,较之于传统的“马步站桩”,更有益于髌骨软骨的修复及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CYBEXI+等速测力系统及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分别对运动员的膝、踝、肩、肘关节肌力和下肢爆发力进行冬训前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冬训后,运动员膝伸肌、肩内旋肌、肘屈肌群的爆发力有很大提高;肘伸肌爆发力快速时有增长;踝关节屈伸肌力虽有增长,但不显著。手球专项运动员关节肌力特点:膝、踝、肘关节肌群峰力矩值和总功随运动速度的加快而下降,肩关节肌群峰力矩值和总功随运动速度的加快变化不大;膝、肩、肘关节肌群的平均功率和加速能随运动速度的加快而增大,踝关节肌群的平均功率和加速能随运动速度的加快在快速时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仰卧起坐是采用仰卧姿势,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达到发展腰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手段之一。通过训练有助于军人良好体型的塑造和保持,是部队经常性训练的内容。1仰卧起坐的作用1.1对体能的促进仰卧起坐能有效发展脊柱和髋关节屈肌肌群力量,即发展屈脊柱的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屈髋的髂腰肌、股直肌力量。经常进行仰卧起坐练习,能使腹部肌肉收紧,更好地保护腹腔内的脏器。仰卧起坐的屈伸运动还可以拉伸脊椎,调节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6.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的肌肉活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初始阶段起跳腿髋关节产生较大的伸髋肌力矩,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工作能力对起跳非常重要;膝关节屈肌群(股后肌群)膝关节屈肌群的主动收缩能力对起跳和避免股后肌群的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肌力矩大小和肌力矩峰值与重心腾起速度关系密切。起跳脚足底压力中心变化与重心腾起速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群力量训练和韧带的牢固程度,以增强起跳脚支撑的稳定性,提高起跳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膝关节的损伤比较常见,其中髌骨劳损在膝关节损伤中占较大的比例,对髌骨劳损的损伤机制及治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对积分肌电图进行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浅蹲纵跳的起跳阶段,股四头肌并没有参与工作,而小腿后群深层的屈足、屈趾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等)对浅蹲纵跳的起跳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浅蹲纵跳的起跳能力,必须重视提高小腿后群深层屈足、屈趾肌的爆发力。为达到这一目的,负重屈足、屈趾练习必须在屈膝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1)建立量化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方法;2)分析肌肉协调性对运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我国六名优秀20 km竞走运动员研究对象,同步采集运动员在3.6 m/s和4.3 m/s直线运动时膝关节角度与股二头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并建立了肌电时序特征的定性分析和肌电数组和肌电模型相关性的定量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肌电的时序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特征,而且二者的肌电数组和肌电模型与膝角相关性较高(r>0.70),但运动员间肌电模型一致性较差(r=0.339)。结论:1)本研究采用的对竞走运动中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肌电时序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是可以作为一种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手段。2)竞走速度的提高引起了股直股和股二头肌的协调性下降。对膝关节技术的影响表现为:摆动腿在后摆阶段时膝角增大、着地瞬间膝角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观察膝半月板损伤施以关节镜手术后,通过等速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采用Cybex-60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27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9例进行患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运动训练.选用不同测试速度(60°/s、120°/s和180°)时的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和平均功率等指标对训练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发现:运动损伤后的恢复期通过等速训练对上述指标均可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经过膝关节等速训练,可加速膝半月板损伤后的康复过程,对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瞬间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运动学、肌电图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影像解析法,对天津市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动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着地瞬间采用较为明显的"屈腿着地起跳蹬伸技术",到最大缓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合理的蹬伸范围,但在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女子选手,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肌电图方面,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股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等动向心离心训练对膝关节屈伸力矩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8名女性被试随机分组进行等动向心和离心训练,通过对被试进行等动向心和离心训练,对被试的膝关节的屈伸力矩和力矩的增长率进行分析评价.训练内容包括对被试的非优势腿的膝关节的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进行为期20周,每周三次的等动向心和离心训练(SD=1),研究结果发现离心训练组被试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的峰力矩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向心训练组.与向心训练组相比,离心训练组缩短了力矩加速期以及达到峰力矩的时间.在对被试进行的20周的训练过程中,与向心训练相比,慢速等动离心训练能更有效的提高离心收缩时的力矩,而在完成向心收缩时力矩的增长情况与向心训练组相似.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半蹲屈膝角度情况下接受不同重力加速度(g)的全身振动训练(Whole-body vibration,WBV),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um,VM)与股二头肌(Bicepes femoris,BF)激活表现以及两者共同收缩变化。方法:46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以表面肌电仪监测惯用腿VM与BF肌电反应。先以3种角度(90、60、45°)半蹲姿势进行无振动刺激(Non-Vibration,NV)测试,再以相同3种屈膝角度接受WBV,振动刺激为随机采用0.98、2.52、3.72、5.61 等4种g值。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为P<0.05,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NV与WBV的肌电信号。因变量为NV与WBV的标准化肌电比例(%MVC),自变量为g值与屈膝角度。以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g 值、角度的肌电反应差异以及共同收缩比例,主效应检验g值与屈膝角度对肌电信号的影响,交互作用检验不同g值振动刺激下屈膝角度差异对肌电信号的影响。结果:BF%MVC在屈膝60 °搭配0.98~3.72g 与45°搭配0.98~5.61g 的振动刺激情况下,显著高于NV,而VM在屈膝45°搭配0.98和2.52 g 时有显著提升肌肉激活的效果。结论:BF与VM的激活程度受半蹲屈膝角度影响较大,而屈膝45°搭配0.98、2.52等2种g 值对于BF与VM有较佳激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利用循环载荷动物模型,比较休息和低强度运动对髌骨髌腱结合部( patella-patella tendon junction, PPTJ)损伤及对髌骨的影响。实验方法:12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筛选分组分为4周循环载荷组(LD-RST,n=6),8周循环载荷组(LD-LI,n=6),左后肢进行实验,右后肢为空白对照。实验过程中,前4周两组实验动物统一接受强度为7.17N/S共24小时的循环载荷。在实验的第4周后,LD-RST组停止实验,LD-LI组将强度改为4.2N/共24小时的循环载荷。8周后所有动物统一进行取材,将取材后组织进行Micro-CT进行并进行H&E染色,使用图像采集系统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H&E染色测量纤维软骨带厚度LD-LI组和LD-RST组没有显著差异,LD-LI组的胶原排列比LD-RST组更加紧密整齐。骨量和骨小梁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4周休息不能促进髌腱结合部损伤的恢复。4周低强度的循环载荷没有加重损伤和髌骨增生,并且对肌腱的重建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斜方肌上、中、下部、前锯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腹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记录分析得出5点结论,并指出斜方肌中部具有使肩胛骨上回旋的作用.腹直肌通常不参与体侧屈活动,但在抗阻情况下可使对侧的脊柱恢复正常.股四头肌、臀大肌对维持人体直立有作用的提法不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用最好的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取得最好的成绩”实现在保护好运动员的前提下,提高竞技水平,通过总结髌骨软骨损伤对运动员的负面影响主要有2方面: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和运动成绩.分析排球运动员髌骨软骨损伤致因主要有:排球运动技术动作对髌骨软骨的损伤;身体训练动作对髌骨软骨的损伤.针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提出建议: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量,规范技术动作;结合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避免二次损伤;损伤后及早采取办法进行治疗康复;补充营养品预防髌骨软组织损伤;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内不同年龄、等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大腿伸膝、屈膝肌群等动力量及下肢爆发力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年龄与训练年限的增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伸、屈膝等动力量逐渐增加.18岁足球运动员屈膝等动力量明显高于16岁运动员,而在伸膝等动力量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前者的伸膝/屈膝等动肌力比高于后者.在10 m站立式全速跑测试上,18岁足球运动员的成绩明显好于16岁足球运动员.然而在30 m站立全速跑及原地静止式纵跳、原地下蹲式纵跳的成绩上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下肢爆发力训练随年龄增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索非特异性腰痛(NLBP)患者中腰椎稳定性与躯干肌群形态、张力及力量等各方面特性的关系以及相关因素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方法:招募青年男性参与者,包括不同腰椎稳定性NLBP亚组(LSI组10人,Non-LSI组9人)以及正常对照组(10人)。测试采集脊柱肌群CSA、张力等数据以及最大等长屈伸力量。通过多元方差分析(MANOVA)比较各指标在参与者组别以及各种因素间的差异。结果:1)参与者组别因素与测试部位、发力位置等因素均无交互作用。2)腰多裂肌的大小和物理特性在各组别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脊柱肌群最大屈伸力矩表现出2个NLBP亚组比对照组屈肌力量更大,伸肌力量更小的趋势,LSI组更甚(P> 0.05);LSI组屈伸力矩比值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腰痛以及腰椎稳定性因素与躯干肌群的形态和物理学特性并无直接关联;力量这一机能特性中F/E比值是反映不同腰椎稳定性LBP患者与正常人机能差异的敏感指标。NLBP不是一个同质性群体,采用腰椎稳定性进行亚组划分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特征研究,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两腿间参与程度不一,腓肠肌参与度较低;2)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屈过程激活强度更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伸过程激活强度更大;3)胫骨前肌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30%~80%支撑阶段;股四头肌在直道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前1/3和后1/3阶段,呈现双峰现象,而弯道几乎在整个支撑期都有较强电位活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做功时程集中在30%-70%阶段;腓肠肌做功时程集中在70%~100%阶段。结论:直道左右腿肌肉用力特征差异较小,弯道差异较大;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踝、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是为滑跑提供动力;弯道主要做功肌群激活时程更长,强度更大。建议:根据肌群的做功方式、做功条件及做功强度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20.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