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抗疲劳食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疲劳是肌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一种生理现象,产生疲劳的原因是由于缺糖、蛋白质、氨基酸等,合理使用解除疲劳的食品及药物,能缓解疲劳的产生并维持肌体正常运动。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形成的,通过运用献资料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堵塞”学说因能量代谢活动增强而使肌体代谢产物(ADP、PI、HL,NH3)堆积过多肌细胞PH值下降,引起肌组织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运动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干预基底神经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观察运动疲劳后苍白球内侧部(GPi)和黑质网状部(SNr)神经元电活动变化,探讨GPi/SNr在基底神经节信息整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大鼠建立跑台运动疲劳动物模型,采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干预间接通路,微量注射KA、SCH23390干预直接通路,记录运动疲劳前后GPi/SNr神经元电活动。结果:刺激丘脑底核引起GPi/SNr兴奋性反应的放电频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频率增大而增大;疲劳组GPi/SNr神经元对变频刺激的反应较安静组增强;增加刺激频率时,GPi/SNr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放电频率减小。特定刺激频率作用下,疲劳组GPi/SNr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疲劳组SNr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疲劳组SNr兴奋性、抑制性反应频率均比GPi高。微量注射KA后,疲劳组抑制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微量注射非诺多泮后,SNr疲劳组的抑制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微量注射SCH23390后,疲劳组兴奋性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结论:GPi/SNr作为基底神经节的输出核团,在整合直接、间接通路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信号处理方式。运动疲劳后,干预间接通路时引起GPi/SNr神经元反应的高频刺激阈值增加,减少STN对GPi/SNr的兴奋性传入可能成为干预运动疲劳间接通路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是限制继续训练的因素之一,因此尽快消除疲劳成为运动训练中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针灸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在分析运动性疲劳中医学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总结了针灸在消除疲劳中的多方面作用,探讨了其中的医学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同样,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然而,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运动训练、比赛阶段或时期,其疲劳产生的类型不一样。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因此,正确地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合理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台阶运动负荷前后唾液睾酮和皮质醇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名普通健康男大学生安静状态下及两种运动负荷后唾液睾酮、唾液皮质醇和RPE(主观体力感觉)表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运动后,唾液睾酮水平升高,唾液皮质醇无显著变化但有升高趋势。RPE等级升高。结果表明:两次台阶运动负荷后,唾液睾酮、唾液皮质酸及RPE表可作为评定运动疲劳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运动后下丘脑区氨基酸变化的微透析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在国内率先将做透析技术引入运动医学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并将其用于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选用1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实施脑立体定位术后,采用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方式训练大鼠,通过值入微透析探针到下丘脑区进行取样并测定其运动前、后及恢复过程中大脑下丘脑巨细胞外液中某些氨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1)应用很透析技术在下丘脑区可检测到多种氨基酸的变化.(2)急性力竭运动后,递质类氨基酸均呈不同幅度增高,抑制性递质氨基酸的增加明显高于兴奋性递质氨基酸.(3)急性力竭运动后,支键氨基酸水平明显增高.提示:下丘脑区氨氨基酸代谢变化与运动性中枢疲劳及其恢复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射箭运动员定量负荷疲劳程度若干指标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省射箭运动员在定量负荷下模拟比赛练习后若干生理指标的测试进行分析,探索射箭运动员练习后疲劳的特征及使用重心稳定度作为评价疲劳程度的可行性,为针对性选择疲劳恢复手段和合理安排训练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局部疲劳为主,视觉和神经系统疲劳为次是射箭运动员练习后疲劳的特征,用重心稳定度作为疲劳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运动力竭后机体内自由基升高,同时机体抗自由基的氧化酶的活性也随着增加,引起机体疲劳及机能产生变化。研究结果:给实验大鼠服用支链氨基酸(BCAA)一段时间后,在进行力竭性运动后的恢复阶段(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h、运动后2h),过氧化脂质(LPO)明显下降(P<0.05),抗氧化岐化酶(SOD)、GSH-PX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研究结论:服用BCAA有利于机体运动后自由基的减少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的增加。因此,支链氨基酸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健康受试者在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大脑中枢电信号与外周肌肉表面肌电电信号通讯之间的变化,为丰富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中枢机制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5名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上肢间断性握力收缩诱发其指屈肌疲劳,观察疲劳过程中运动皮质区的β波段(15~30 Hz)脑电、指深屈肌肌电以及脑电与肌电相干性的变化。结果:在疲劳过程中位于FC1、FCz、FC2、C1电极位置的β波段标准化能量谱显著性下降(P < 0.05);指深屈肌sEMG的15~30 Hz标准化能量谱随着疲劳发生显著下降(P < 0.05)。FC1、FCz、FC2、C1以及Cz电极位置的β波段脑电-肌电相干性随着疲劳的加深加重显著性下降(P < 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在小强度运动诱发上肢肌肉疲劳的实验中,β波(15-30 Hz)频率带的EEG和EMG功率谱随着疲劳的加深加重而显著性降低,同时β波(15-30 Hz)频率带对应的EEG-EMG相干性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对70例运动性疲劳者分为实验组(常规放松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35例和对照纽(常规放松)35例,观测其放松前后两组运动性疲劳相关指标的变化,实验组在主观体力感觉(RPE)评分、运动心境评价(POMS—R)评分、肌肉疼痛感觉(SR)评分、小腿肌肉最大收缩力量(PT/BW)、尿蛋白、尿素氮指标变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作为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学者们对运动疲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学说主要包括乳酸堆积说,能源物质耗竭说,物质代谢紊乱说,保护性抑制说,内环境稳定失调说等,疲劳发生的地点可能是神经中枢或外周,在疲劳发生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起作用.就Ca2 、ADP、Pi与运动疲劳的关系做一相关综述,并把它应用到肌肉收缩与疲劳模式中去,为教学和科研,运动训练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A2A受体、多巴胺D2受体及纹状体–苍白球通路在运动疲劳调控中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健康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运动对照组(CG)、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干预组和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干预组,每组10只。3组大鼠分别从纹状体微量注射人工脑脊液、特异性腺苷A2AR拮抗剂SCH58261和D2DR激动剂喹吡罗,采用金属微电极分别记录1次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同侧苍白球局部场电位的动态变化,结合运动能力进行观察并记录力竭运动时间。结果:苍白球神经元电活动在力竭运动不同阶段出现明显变化特征,相比安静状态,力竭即刻神经元兴奋性显著下降,β波的PSD值增加(P<0.05),γ波PSD值显著下降(P<0.05),功率谱重心频率降至最低(P<0.05)。A2AR拮抗剂和D2DR激动剂干预能够改变相应波段的振幅,在运动开始75 min、力竭即刻与恢复期,均显著高于CG(P<0.05),延缓重心频率的下降和大鼠跑台运动至力竭的时间。结论:1次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苍白球神经元局部场电位随着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主要体现为出现明显的振荡活动(β波和γ波振荡),且β波和γ波之间的转换和功率的变化与运动状态有关;苍白球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可能是导致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之一,证明苍白球参与运动疲劳的中枢调控;SCH58261和喹吡罗经纹状体微注射后,可以通过各自受体抑制力竭时D2-MSNs的过度兴奋,调节β波和γ波频段的振幅,从而避免苍白球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过快,降低苍白球通过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对皮层的抑制作用,延缓疲劳发生。  相似文献   

14.
乳酸堆积与骨骼肌疲劳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生理学界普遍认为,乳酸堆积是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而近来的一些研究却对此学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运动过程中乳酸的产生不但不会促使骨骼肌疲劳的产生,而且可以减轻肌肉向酸中毒方向的发展,延缓疲劳的发生。本文就有关乳酸堆积学说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篮球运动员疲劳产生原因及其恢复手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篮球运动训练比赛后的恢复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恢复就不能继续训练。只有把疲劳和恢复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在一个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恢复,才能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6.
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但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阐明。运动医学会提出了多种假设对其进行解释 ,这些假说指出 :在运动疲劳发生时 ,机体内离子代谢发生紊乱 ,自由基增多 ,氨大量生成 ,高能磷酸盐和脂肪酸的浓度改变 ,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的协调平衡被打破 ,从而导致疲劳的产生。在运动的实践中则表现为全身无力、反应迟钝、运动能力下降等身体反应 ,这便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剧烈的大运动量训练和体育运动所产生的运动性疲劳。所谓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化的改变 ,从而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身体的机能水平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即不能达到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现象。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只有正确对待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提高运动成绩,达到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运用逻辑分析法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进行阐述,分析归纳了几种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以期在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损伤的避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唤醒水平的监控及调节之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查阅国内对有关唤醒的理论结合运动中实际运用情况从三方面提出对唤醒监控与调节的再认识:(1)从唤醒概念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具有一种多方面结构,涉及到一种和躯体能量调动、行为反应和认识过程;(2)从唤醒的神经生理变化来看.提出了几项重要的生理变化;(3)从唤醒水平监测手段应用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运动中最常用的是肌电、皮电和心率几项主要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究湿热环境力竭运动后的脑电活动变化特点及导致其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17名非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在温度36.0 ℃,相对湿度60.0%的环境下以60%VO2max强度运动至力竭。运动中监测受试者的心率(HR)、核心温度(Tc)和额温(Tf),运动前后测量受试者的体重与脑电(EEG)。结果:受试者运动(29.88±4.06) min后力竭,力竭时刻的HR达(200.94±9.76) 次/min,Tc和Tf分别上升至(39.14±0.32)℃和(39.64±0.71)℃,体重丢失(623.53±536.81)g。运动后脑电波功率谱能量(SP)与运动前相比总体升高,右侧脑区升高区域多于左侧。α与β波频段内的α2与β2波的SP显著升高脑区多于α1与β1波。唤醒水平(α/β)主要在左侧脑区显著下降(P<0.05)。α波相对能量(α/(α+β))在F3、F7、T3区显著下降(P<0.05)。相关分析发现躯体指标与脑电活动在多个脑区呈中度相关(r是0.48~0.74)。结论:湿热环境力竭运动后机体脑电活动整体升高,右侧脑区α2与β2波是潜在的运动性疲劳和运动热疾病的预测指标,机体疲劳是脑电活动与躯体指标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鼠跑台运动和负重游泳致力竭性疲劳时血乳酸的测定及对心肌、骨骼肌组织学损伤程度的观察,研究糖酵解供能条件下不同运动致力竭性疲劳时,心肌、骨骼肌组织学变化特征及致疲劳原因。结果表明,力竭性疲劳时,与游泳组相比,跑台组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的组织学损伤相对较少,且血乳酸浓度也低于游泳组(P<0.01)。这提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疲劳进程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在此运动模型中,血乳酸可能是引起疲劳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