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周易》卦辞“元亨利贞”有四字分读与两两合读的注疏与理解。两两合读以朱熹的发难为代表,是一种符合《周易》卦、爻辞用词实际的读解  相似文献   

2.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对《大学》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马礼逊、马歇曼、林语堂的译本进行比较,探讨四个译本在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子结构,句意传达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由于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他们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理雅各和马歇曼的译文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和马礼逊的译本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的纪实,其手段主要是逐词对应翻译、直译、注释型翻译和异化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有“无人能夺其席”的文学价值,对清后期笔记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金大逸(David Keenan)翻译的《阅微草堂笔记》带有浓厚的“中国味”,主要表现在文化词、专有名词、典故及诗歌意象的英译中广泛地使用了文献型翻译。对比他博士论文中相应的英译,发现其在后来出版的译本中有多次文献型翻译的增减。金大逸极力再现汉语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陌生化”会滞后读者的理解,但并非将其无限放大。该译本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词汇的原有风貌,并且其注释内容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汉学界的清代文化研究有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墨学逐渐受到国内学者和海外汉学家的青睐,作为代表墨家思想的《墨子》的翻译工作也获得发展。但在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经常造成翻译错位现象。文章选取了《墨子》中的《号令》一篇,选取了Ian Johnston及李绍崑的译本为语料,重点关注其中的称谓词英译,将其分为官衔类称谓词、岗位类称谓词及常规类称谓词,并且详细指出了以上两个译本在此类词汇的英译中存在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词,因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现象,给翻译者带来了挑战,其翻译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译本质量和本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在《牡丹亭》这部经典文学著作中存在大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在关联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对许渊冲译本的深入学习并针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详细分析,最终探究出一套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关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红楼梦》中双关语运用尤为突出,本文探讨的内容是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出《红楼梦》中这一独特语言艺术所体现的主旨、意趣、韵味,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双关语英译的得与失,总结出一些双关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茶馆》为例从艺术角度来剖析模糊修辞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以英若诚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汪榕培和里雅各的《庄子》英译本从阐释学的视角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第一阶段的视域融合,从文化特色词层面分析第二阶段的视域融合。作者发现由于视域差的存在以及译者视域与译语文化视域的影响,最终形成的译本的视域与原文本视域有较大的差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尽力减少视域差,在译本中再现原文本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审美移情是翻译美学理论之术语,系指人把自己的感情、性格、情绪、意志等转移到它物之中,形成交融的境界而浑然一体。本文以审美移情论为框架,试析周方珠教授《天净沙·即事》之译本,浅析元曲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作用,说明审美移情的两个阶段情感投射——观照——反馈阶段以及译本的再现阶段,重点从此元曲的韵律再现、意象重现、意境重建方面说明译者的移情在翻译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小说时译者一般应遵循的"四化"的翻译原则,对《水浒传》两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给读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简·爱》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有多重不同的译本。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简·爱》的译本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牵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关于《红楼梦》的文化,我们知道,《红楼梦》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奇妙的格调和气质、风格和手法。假如我们不能理解作者对这种文化的造诣和修养之高深,也就谈不上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自1934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其译本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而从中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文章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对照原作,对比分析了《边城》的金隄译本、戴乃迭译本以及金介甫译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戴乃迭译本保持原作的精神姿致,入于"化"之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从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层面,对比《边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戴译本用词难度和丰富程度比金译本高;金译本的平均句长比戴译本高;戴译本多用一般现在时,金译本多用一般过去时;戴译本倾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金译本倾向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社会符号学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即交流文化,并且提出了翻译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译本中选取例子,分析和展示了原文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各自的语言功能如何在其译本中得到再现。结果显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可以作为翻译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的一种综合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8.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以及所实施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能对等视角探讨了《快乐王子》的三个中译本在词汇层面上功能对等的情况.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对三译本的词汇运用特征进行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对比、分析.发现童话翻译中使用"童言",激发"童趣",必能发挥滋养"童心"的功能;新译本比旧译本用词更丰富多样,语言口语化程度更高;旧译本的词汇运用可能出现老化现象;新译本的词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儿童语言特点更鲜明,更好地做到功能对等.优秀的旧译本能够推动新译本的出现,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销员之死》的剧本翻译对很多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分析了《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的翻译原则以及英若诚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