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民族文化互化总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影响,它们之间不总是对等、平衡的。滇中塔甸村彝汉杂居现状,是彝汉两个民族在共同地域上长期文化互化的结果。塔甸村彝汉双语使用现状,因汉语作为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强势地位,总体上呈现出彝母语语用功能有所减退的趋势。为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民族语言关系,应大力开展相对弱势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单向度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离不开作为母体的彝族文化传统的整体传承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在经历了基本成型、发展与升级、系统化发展阶段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研究认为,中国运动训练学应在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重心上的调整,实现从“混沌”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构建”走向“反映”的学科转向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历时态选择,其基本策略应加强学科规制的引导(如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和学术人才的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花腰彝剪纸是花腰彝族妇女富于灵性的艺术表达,它从单一的服饰剪纸发展演变成门类繁多的剪纸艺术。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不得不面临诸多问题,其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花腰彝民族体育的生存环境、表现形式、内涵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腰彝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花腰彝人民生产与生活习俗的真实记录与反映,是花腰彝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花腰彝的民族体育具有浓郁的宗教性、明显的地域性、健身娱乐性、艺术表演性和依附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彰显羌族哲学思想、精神面貌的宗教文化是释比文化,它是藏羌彝走廊内最主要的宗教文化之一。羌族释比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它与走廊内的藏族苯教文化、彝族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等,有着诸多共同之处:同属原始宗教文化,宗教人员的祭祀内容及其祭祀的法器、程序基本一致,宗教人员的传承方式大体相同,这些宗教人员也是该民族社会的权威人物。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花腰彝"祭龙仪式承载了"花腰彝"民众的精神信仰和理想寄托,蕴含着彝族文化的诸多要义,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9.
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两千多年来,彝族民歌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息繁衍而发祥。彝族民歌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彝族社会生活的"镜子"和"百科全书",有高层次的艺术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彝族文化传承平台的价值和审美功能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梳理评介了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关于文化现代化研究的五种学理性资源或五种路径:从学科定位或者学科建设方面出发;围绕“文化自觉”展开;从价值或伦理视角契入;“文化认同”视角;寻求新的文化研究模式或方法论。提出现代性与民族文化认同注定成为文化现代化问题回避不了且必须深刻照面的两个不同层面的基本命题。文化现代化正是由一系列实践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所架构并不断创制。  相似文献   

11.
神经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问题。神经伦理学是生物伦理和神经科学交叉的新领域,它建立在精神与行为关系的基础之上。从广义而言,神经伦理学是研究与神经科学有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政策影响的一门学科。本文综述了神经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各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云南彝族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有理论等学科原理,结合田野调查,背景分析、比较分析对上南彝族体育与原始宗教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研究表明彝族强悍的摔跤、古拙的虎舞、悠扬的荡秋;骁勇的武术等体育活动都与本民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了彝族体育接受原始宗教影响的历史契机及原始宗教祭祀体育的历史发展主线;评价了原始宗教对彝族体育发展的正、负价值作用,并为彝族体育的发掘、改造、提高,使之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以期我国民族体育使得到更进一步的繁荣、勃兴。  相似文献   

13.
王晓珍 《美育学刊》2020,11(2):14-19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首先应客观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多样性文化特点,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激活民族性格中的文化基因。美术学科涉及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从多样性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观察方法,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实现当代文化资源的转变,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美术学科实现社会价值提供更多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教育文化学理论揭示学科文化建设的本质。从文化功能、文化创新、文化现代化上论述了学科文化、环境和氛围营造的意义;从学科文化属性、特征和内容上揭示出学科文化建设本质是以文化为内容和手段的管理理论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论证了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发展、校园环境的文化选择;从学科管理的"多角关系"上阐发出高校学科建设的对策:治校人性化,治教重在治心;坚持包容开放理念,尊重学术自由;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倡导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审美能力,优化学科生长环境;弘扬民族文化精粹,构筑人文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民歌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进行社交的特殊媒介。彝族民歌经过岁月的洗礼延续至今,体现出彝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情感寄托。滇西彝族民歌种类繁多、言辞优美、曲调悠扬、音韵跌宕起伏、情感表达自由奔放,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羌人作为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在藏羌彝走廊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走廊分布的藏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的各族,其族源与羌人有着密切联系,或吸收羌人成分而壮大自身,或族源直接出自羌人系统。因此,从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羌人作为"输血民族"三方面,可以很好地评价羌人在藏羌彝走廊的历史地位,而"藏彝走廊"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是给予羌族历史地位最好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一、课题的产生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总人口3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000多人,占12.51%。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3200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孤%,彝族小学生2900人,占小学生总数的10%。彝族同胞由于长期居住在交通、文化、经济落后的山区,其学生入小学时绝大多数只会听说彝话;教一年级的教师必须一句彝话一句普通话地进行双语教学;这就造成了只有会说彝话的教师才能教山区一年级彝族学生的状况,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彝族小学生的语言障碍,加之教师素质差异,严重地影响了山区彝族地区小学的教学进度和教学…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呼应于"全球化时代",已酝酿出跨越传统文学学科研究自身、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国文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穿越诸多学科论域的界限,获得本土性的问题意识和自觉、自主的表达话语。2011年10月29—31日,"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相似文献   

20.
在李大钊早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中,其核心是“民彝”思想.“民彝”是李大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的同“民众之意志”相对应的概念,在李大钊看来,“民彝者,吾民衡量事理之器”;“民彝者,民宪之基础也”、“信其民彝,彰其民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