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对男、女各240名大学生有关健康与体质指标进行测量,制定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包括生活方式自评量表)、适合健康状况运动量的自评量表和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自评量表,制定了新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测试指标简单,使用测试手段简便,非常容易普及,学生可在没有体育教学课时进行自我测试,可以准确敏感反映普通大学生的健康与体质状况,便于指导大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湖北省老年人(60岁—69岁)体育锻炼行为对体质水平的影响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周不同的体育锻炼次数对湖北省老年人BMI、肺活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同时平均每次不同的体育锻炼时间对克托莱指数和体前屈体质指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老年人平均每周不同的体育锻炼次数与BMI、克托莱指数、脉压差、肺活量、体前屈和反应时等体质指标存在高度相关(p<0.01);而平均每次不同的体育锻炼时间以及坚持不同的体育锻炼时间仅与体前屈身体素质指标存在相关(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3.
江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身体素质是人们体质强弱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判断标志.精准把握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因素以靶向施策.本研究探究了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1年该校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以人口统计学因素和BMI为自变量,以身体素质(速度、下肢力量和柔韧性)为因变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者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身体素质优秀者比例较低;性别、年级和学院与身体素质显著相关:BMI与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呈负相关;人口统计学因素和BMI能有效预测身体素质.研究建议高校从多角度采取预防性措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状况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指标的调查研究,阐述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对学生未来终身体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必须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状况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指标的调查研究,阐述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对学生未来终身体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必须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有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2009级新生为测评样本,采用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比较分析了有氧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效应.结果发现.不同方式的有氧体育锻炼在改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方面表现了不同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情绪、意志、耐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江苏高校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与生活方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超重和肥胖与吃早餐方式、饮食偏好方式、体育锻炼方式、睡眠方式和应激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建议的干预措施为: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费早餐促进大学生吃早餐;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三项考核;强化作息制度和改善宿舍环境保证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学校、社会和家长对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多所普通高校的女大学生心理进行测查,对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舞蹈锻炼能有效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较高比例的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受人歧视","亲人亡故"等产生强烈应激反应。每周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次数与心理健康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探讨高校体育分层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对南昌大学女生实施历时一个学期、以体质健康状况为主要分层依据与教学目标的体育分层教学实验,教学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受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调查教学实验期间其体质健康与肥胖相关行为情况,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分析体质健康评分与BMI值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分层教学实验后学生柔韧性、肌肉耐力、速度、无氧耐力素质与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BMI值也显著高于实验前;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与体育锻炼强度增加一个等级可使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升高的概率分别增大至2.556与3.063倍;甜食摄入、膨化食品摄入与睡前加餐次数上升一个等级可使学生BMI值升高的概率分别增大至3.886、3.735与4.782倍。研究认为,高校在开展体育分层教学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与监督、体育锻炼强度的评价与指导、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完善与实证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随机抽样、实验干预、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10周的瑜伽和有氧舞蹈对于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SPA)、体能素质、心理健康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舞蹈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女大学生的SPA,降低体重、BMI、体脂肪率等指标,提高肌肉耐力,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幸福感指数。另外,瑜伽组和有氧舞蹈组对于改善SPA和身心健康的效果有显著差别,SPA对于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和运动情景的选择会产生影响。因此,瑜伽运动和有氧运动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的社会性体格焦虑和改善其身心健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目的是促进两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在华留学期间的巴基斯坦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大学生在身高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体重、体质指数、身体机能、运动素质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艾森克个性问卷、体质测试等手段,对普通高等院校贫困男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状况及其与体质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男大学生与普通男大学生比较,贫困男大学生趋于内向,较为成熟.2)体质健康状况处于较高的水平的贫困男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外向倾向及情绪稳定特征.人格特征具有内向倾向及不稳定特征的学生,其体质健康状况多处于较低水平.3)应根据贫困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作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和体育行为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一、二年级体质健康明显上升,三、四年级逐渐下滑,但与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前比较,下滑趋势有所减缓;(2)随年龄成长,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逐年增长,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特别是耐力下滑最快,反映大学生缺乏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体质下滑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随年级增长,大学生体育人口迅速减少,体育人口三项指标中锻炼频率减少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青海高原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青海高原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撤拉族、蒙古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质状况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民族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差异的形成与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建议:重视和强化对青海高校各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工作,加强体质和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吉林省大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除男、女学生的柔韧素质下降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总体水平呈现提高的趋势,但是各年龄段发展水平不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除反映学生柔韧性素质的立体体前屈指标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占林省大学生其他体能素质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体现在大学二年级(20岁)以后的各年龄段。15年来,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阶段发展不平衡性;各项素质指标发展的不平衡性;男、女学生间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学期间各项素质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体质健康标准对271名大学生进行体质测定,应用PSPP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身体状况自评,探讨客观的体质测试综合评分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状况的主观认知有无一致性,从健康信念模式探讨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主、客观差异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以四川省10所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2014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四川高校2015级新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四川高校大学新生男、女生的总体体质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体质情况呈现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建议坚决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提升政策有效执行力;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夯实学校体育社团基础,丰富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强化社会联动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体质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第三方监测制度,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参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强体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