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旋转式"和"滑步式"铅球投掷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录像分析等方法对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铅球冠、亚军的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2.55±0.50 m/s)小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3.29±0.34 m/s),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8.54±2.82 m/s)略大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8.32±2.61 m/s);在最后用力的整个过程中,旋转式投掷技术中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1.65±0.35 m/s)明显小于滑步式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2.09±0.29 m/s);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右侧肩髋速度均明显小于滑步式右侧肩髋速度,但进入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的左肩的峰值速度(4.6 m/s),明显高于滑步式的左肩速度(3.09 m/s),随后左侧肩髋速度降到最低点,出现了一个骤降的"拐点"。结论:1)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在最后用力阶段更能有效的增大铅球的运行速度;2)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更能有效控制人体重心的速度变化,有利于提高动作稳定性;3)旋转式投掷最后用力过程中,铅球的加速度保持平稳上升过程,滑步投掷中铅球的加速度呈现了波浪式的变化特点;4)旋转式与滑步式投掷技术中,左侧肩髋速度变化趋势相同,都出现了一个速度骤降的"拐点",充分体现了左侧环节的积极主动着地,形成有力的支撑制动,有利于动量向右侧投掷臂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投掷最后用力的合理顺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投掷最后用力顺序的分析,得出:最后用力时,推动骨盆作向前上方转动的动力矩来源于右侧腿的踝、膝关节肌肉收缩所形成的转动推力,而髋关节肌肉收缩只是对踝、膝关节肌肉收缩所形成的转动推动力产生协同作用,对骨盆以左侧支撑腿的髋关节为轴的加速转动不产生直接性的效果.投掷最后用力顺序是踝、膝、髋肌肉依次发力.  相似文献   

3.
“随堂实习”在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在体育系武术普修课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随堂实习”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各项测验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特别是组织教学能力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运用武术套路练习的方式,检验武术套路练习对儿童空间、时间、速度知觉及反应时的刺激作用.结果显示,儿童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反应时均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p <0.05.时间知觉和反应时,女性儿童显著优于男性儿童,p <0.05;速度知觉,男性儿童显著优于女性儿童,p<0.05.空间知觉无性别差异,p>0.05.通过武术套路练习后,实验组实验前后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实验组儿童空间、时间、速度知觉和反应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 <0.05、p<0.01.结论:武术套路练习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儿童空间、时间、速度知觉及反应时的发育及不断形成,对提高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丝素蛋白/壳聚糖、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进行大鼠皮肤再生实验,探讨其作为皮肤再生敷料的可能性.方法:取SD鼠16只,在双侧臀部对称性剪两个1.2 cm的圆形创口,分别放置与创面大小相当的敷料,右侧为对照组丝素蛋白/壳聚糖、左侧为实验组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敷料.术后定期观察伤口变化,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材料伤口完全愈合,实验组创面愈合后较对照组更光滑、韧性与质地更好.伤口愈合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0.47)、(11±0.53)天,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创口都逐渐缩小,实验组缩小更为显著(P<0.05).病理切片观察显示两组均为正常生理反应,骨骼肌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验组可见骨骼肌再生.结论:两种敷料都具有皮肤再生功能,肌肤生的加入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很明显,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敷料适宜作为皮肤修复材料,是医用敷料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区别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下肢蹬地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特征,进一步细化拳击下肢蹬地发力的特点.方法:运用两块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VICON MX红外高速摄影系统,让运动员分别以前手直拳和后手直拳全力击打固定目标,采集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参数,二者进行对比.结果:运动员后手直拳击打,双脚均主动发力,蹬地发力的时间均在100-200ms;发力50 ms时力值占最大力量峰值的百分比均低于35%,后续发力特征明显.前手直拳击打,前脚起主要作用,蹬地发力时间均在100ms之内,发力50 ms时力值占最大力量峰值的百分比均高于60%.与前手直拳相比,后手直拳下肢发力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拳击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下肢蹬地地面反作用力特征相比存在差异,从发力时长角度比较,前手直拳发力时间短,发力初期力量增长特征明显,表现为起动力量特征;后手直拳下肢蹬地后续发力特征明显,表现为爆发力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为引领,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官身份、机遇、挑战和先行路径进行了系统思考。研究认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武术文化海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有效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武术文化国外认同效益的持续发力增添了新型动力源,中国武术文化彰显助推“一带一路”战略有序实施先行官身份同时,既面临有序做大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中国武术文化自身创新能力等机遇,又面临“共性文化”缺失引发的中国武术文化在地化传播受阻、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沿线区域武术话语体系失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武术文化协调发展支持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构筑共性文化,找寻武术文化交流合作切入点,健全武术文化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机制是凸现新时期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武术文化,人类共享”理念的先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伸膝压踝"技术在弯道蹬冰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以冰刀铰链为转动原点的下肢关节点蹬伸模型,揭示了下肢关节在蹬冰过程中伸膝压踝技术的作用.结果认为:踝关节从开始至80%阶段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为主,仅在80%阶段以后特别是从90%~100%阶段内完成动力蹬伸;就膝关节点而言,右侧肢体前倾下压动作更为突出,正是由于左右腿伸膝压踝作用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在蹬冰过程中重心沿切线方向上前移程度间的差异;下肢关节的发力顺序是髋、膝、踝,蹬伸的有效范围依次为55°~98°、98°~143°、72°~1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不同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力矩的特点及其与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名男子短跑运动员 (6名一级运动员和7名二级运动员),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系统测试运动员髋、膝关节屈、伸肌的向心等速肌力。结果:①全体运动员右侧髋关节屈肌在60°/s 时的相对峰力矩与个人最好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r=-0.615,P<0.05);②一级运动员双侧髋关节屈肌在60°/s和180°/s时的相对峰力矩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 (P<0.05);③一级运动员左侧髋关节屈肌在60°/s和180°/s时的峰力矩对应角度显著小于二级运动员 (P<0.05);④全体运动员髋关节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60°/s和180°/s时分别为0.50-0.52和0.48-0.51,低于膝关节相对应的0.60-0.61和0.67-0.70。结论:快速有力的屈髋前摆可能是区分短跑运动员水平的关键因素;相比膝关节,髋关节更应作为短跑运动员力量发展的重点;加强屈髋肌群的力量训练,可能是短跑运动员提高100米成绩和预防损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1.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平衡木木上起跳是高难度分值空翻动作的关键技术,本文旨在揭示平衡木屈体前空翻转体180°(简称“F180”)起跳阶段运动技术及下肢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3台高速摄像机(300Hz)对世界冠军眭禄 F180起跳动作进行拍摄及三维运动学分析,基于 LifeMod 建立19个环节个性化人体模型和平衡木模型,仿真 F180的起跳动作。通过比较实际运动和仿真结果,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人体下肢发力特点及承受的内外负荷。结果:F180起跳阶段,运动员下肢髋、膝和踝关节反作用力依次增大,踝关节负载最大;下肢木上反作用力、关节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均是右侧大于左侧;矢状面和额状面内关节力矩均为髋大于膝,踝最小;平衡木水平反作用力左右方向相反、大小接近。结论:平衡木 F180,运动员为了保证起跳效果和稳定性,双脚必须同时起跳,且都应向正中矢状面发力,大小接近。髋关节力矩在F180起跳中起主要作用,右腿为主要发力腿。下肢关节力及力矩的有效协调配合,提供了 F180起跳垂直动量及向左转体角动量。  相似文献   

13.
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等速肌力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训练和选材及预防肘关节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在预定的角速度60°/s、120°/s、240°/s对10名高校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测试严格按照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使用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结果:攀岩运动员左侧肘关节屈肌峰力矩随着角速度的增大由49.7±11.0到43.7±6.7变化,右侧由54.3±5.56到49.7±7.5变化;左侧伸肌由47.2±5.7到37.0±3.6变化,右侧由53.2±5.9到43.3±2.9变化;左侧屈伸肌力比随速度增加依次为:1.05±0.19、0.86±0.13、1.21±0.03,右侧依次为:1.01±0.20、1.03±0.26、1.14±0.09;左侧屈肌平均功率随速度增大由32.3±5.9到89.0±7.3变化,右侧由38.8±6.1到88.0±10.4变化。结论:优秀攀岩运动员在不同测试速度下左右侧肘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测试速度下左右侧肘关节屈伸比均略大于1.0(除左侧120°/s外),左右两侧肘关节在慢速测试时所表现的最大肌力差异比较明显,而在快速测试时所表现的爆发力有较小的差异;左右侧平均功率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同一测试速度下屈肌与伸肌平均功率比均呈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14.
应用舞蹈啦啦操运动干预的方式,分析女大学生体成分的变化,探讨舞蹈啦啦操运动的健身锻炼的效果.随机选取大三女性学生90名为对照组,舞蹈啦啦操公选课学生90名为实验组(3次/周,90min/次,共14周).结果显示,14周后,对照组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上升(p<0.05);实验组体重由55.32±4.74kg降到52.17±4.66kg(p<0.01),体脂百分比28.3±2.27降到25.3±2.42(p <0.01),脂肪重15.67士2.25kg降到13.19±2.23kg(p <0.05),腰臀比0.80±0.07降到0.78±0.06(p <0.05),身体质量指数20.79±2.75kg/m2降到19.57±2.85 kg/m2(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显著,体重、脂肪重、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p<0.01),腰臀比(p<0.05).结论:有规律的舞蹈啦啦操运动可以显著改善女大学生体成分,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 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 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m冲刺的变化。结果 4周训练后,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 vs +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3)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 vs +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的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  相似文献   

16.
选取武术长拳类C级难度动作 "旋风脚720°+马步"作为研究主体,采用高速摄影仪对"旋风脚720°+马步"动作的技术特征进行运动学时间特征的分析.结论如下:"旋风脚720°+马步"在时间参数上的特征表现为:运动员完成一次动作时,总时间平均为1.27 s,起跳阶段、腾空阶段、和着地阶段平均用时分别为0.35 s、0.72 s、0.20 s,腾空阶段的总时间最长,起跳阶段时间长于着地时间.在腾空阶段的上摆和夹伸保持两个阶段所用时间百分比明显长于夹伸阶段,两个阶段所用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1%和44%.说明"旋风脚720°+马步"起跳时间短,腿上摆速度快,夹伸动作迅速,可使空中姿态保持优美,完成高质量的击响动作.  相似文献   

17.
武术哲学,是武术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石.文中假设存在一种“滥用者多,探究者少”的武术哲学悖论,然后通过三次不同范围及程度的检索与逻辑分析,逐步论证并揭示出这一悖论存在背后所隐藏的“非理性”大众心理——“盲人摸象”式的盲目顺从、“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与“饮鸩止渴”式的急功近利.在描述了目前该研究领域所处的窘境之余,更冀希于武术哲学的研究应回归到原本“理性”下而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反手中远台拉冲技术核心环节的运动学特征,探索其技术动作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环节在击球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运用瑞典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1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反手中远台拉冲技术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动作完成过程中腕、肘、肩、髋、膝、背等各环节都参与协同发力,腿、背、肩部的蹬转运动稍早于伸肘和甩腕;腕在肘后有加速,拍在腕后有加速,球拍顶点的加速结束最晚,击球前的甩腕是最后的加速发力环节;甩腕、伸肘、挥前臂这三个环节是反手拉冲技术中提高挥拍速度的关键环节;蹬腿、顶髋、伸背对于提升挥拍速度的直接作用较小,髋、膝、背部的主要作用在于依据来球的不同特征调节身体的空间位置以及为挥臂提供支撑反作用力;击球时前臂的挥动是向前为主、向上为辅,“快撞在先,快摩在后”;球拍顶点合速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击球瞬间。研究认为:在实际训练中要注意加强腿、髋、背部依来球不同特征对身体空间位置进行调整的能力,并强调前臂的横向转动以及“伸肘”和“甩腕”对于提高击球质量的作用;另外,还需注意提高各环节间整体协调发力的能力,避免出现发力过早或过晚现象,使球拍挥动速度在击球瞬间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文化学和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打”与“不打”的二元认知形象进行了研究,意在澄清对中国武术能打形象的习惯性认知偏见,还原中国武术形象的本原。研究认为:对于武术形象的认知,“打”是民众对武术的习惯性认知,“能打”是武术的原初形象。然而武术外显的“打”并不是“为打而打”,而是“为不打而打”。武术的“打”是一种技击技术,“不打”是一种技艺境界。从“打”到“不打”,体现了武术从务实到务虚、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转变,同时也是武术艺术化追求所在。“不打”以“打”为原点,通过能“打”的假想和预设,塑造了拳理、拳法、拳势三位一体攻防技击表意的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了明晰“功夫”作“武术”词义的发展过程,为学界对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探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功夫”的词义发展过程进行了挖掘,寻找和解析其“武术”义项产生的过程和理据。文章分析了“功”“夫”“工”“力”的造字本义和“功”“夫”的结合组词理据;整理“功夫”最早出现的两汉碑刻文献和书面文献资料语证,解析其早期词义;以时间为线索,搜集“功夫”从古至今的文献使用例证并对其用法和词义演化过程进行解读;最后,借助辞书和语料库,对“功夫”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分析,结合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发展解读“武术”义项产生的原因、过程和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功夫”向“武术”词义发展演变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功夫”在两汉和魏晋时期是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官方大型工程”,后被宗教引入,指为其教义而进行的“实践投入”和达到的“水平造诣”,进而可泛指任何技艺技能上的实践投入和水平造诣,在近代演化出“(中国)武术”义项,并由海内外华人通过影视作品和国际交流等方式传播到国外,使得“Kung Fu(功夫)成为一个国际通用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