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力军 《职大学报》2007,(1):112-113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两千五百年后,大同社会乃是今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孔子在春秋时期体育的实践及对武备勇力的一些观点和态度,论证了孔子的体育思想,并肯定了他的体育思想是守旧的.  相似文献   

3.
"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人生哲学中"仁"、"道"思想不但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使人的内心有所归依,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春秋时期形势的产物,是西周以来社会心理的总结和升华,是段商特别是西周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知人观"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构成,它是孔子从"为师"和"为学"两个不同立足点出发而形成的一种事关言说和接受的经验之谈,其具化于言说和接受两个层面.孔子的理解虽然不专对文学,但因为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渗透和影响,加之后世许多理论家有意识的文学化改造,所以他的思考对后世文论思想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体现于作家--作品品评风尚和知音论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6.
史浩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四明史氏家族的开创者.他有着丰富、独特的政治思想.其文集<(鄮)峰真隐漫录>是研究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从文集可以看出史浩的政治思想包括:继承前人并有所深化的仁义思想;来源于现实的"君总大纲,事委臣下"的君道观和"自治为先,以图恢复"的和战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或有理论渊源或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品格和科学内涵都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和创新,因此,要以"三个代表"为指针,积极探索、改进和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经验总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主客体等方面的变化,迫切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从目前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教育管理缺乏创新和教师队伍不健全以及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应从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运用精准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现实情况,从用准新媒体,打造"屏"上共生的教学模式;瞄准需求点,满足师生双方的发展要求;找准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准关键点,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四个方面着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并不反形而上学.围绕"存在"与"无"的关系,他论述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认为"存在"是"常住的在场"."无"是没有"存在者"的"常住在场",是"存在"的."无"是"存在者"展现自身的背景.通过"哲思"与"诗思"才可把握"无".这一形上姿态把被遗忘的"存在"拉到了人们面前更为彻底.其深邃的思想为形而上学(哲学)开辟出新的领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5.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卡特时期人权成为美国外交的核心和灵魂,但它并没能实现美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即扭转美苏较量的劣势。“卡特主义”的提出和里根上台后的第一任期则使美国外交转到现实主义轨道上来。里根第一任后期开始重新发动人权攻势。里根政府的“人权外交”不同于卡特时期,它是以军事优势为基础,且为美国外交增加了“道义”力量,是对卡特“人权外交”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9.
温词并非有寄托,其思想内容不出"绮怨"的范围.但不出"绮怨"并不等于狭窄.温词的"绮怨"中包含着围绕情爱展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温词在表现心情意绪方面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而词体在表现心理,尤其是女性情感意绪方面,比五七言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德性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因此,借助其德性论对新时期文学进行反思,对我们认识新时期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冲突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