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石球为个案,截取旧石器时代为时间序列,以晋地史前文化遗址为空间场域,通过对物化的石球外在形态工具——玩具——农具的考古学嬗变过程,从身体叙事视角,反观人类自然意识——前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在心理机理和自然行为——自我行为——自觉行为的身体转变、觉醒、创造过程,寻绎两者生存——娱乐——生产的文化融合路径,补阙石球文化空间深描的纰漏,从体育人类学视角回溯与厘清石球文化在三晋大地从“狩猎工具”到“游戏玩具”再到“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脉络,以身体为媒介,将体育史学与叙事学糅合到一起寻求与开辟新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路径与边界。  相似文献   

2.
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解读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赫哲族传统体育图式遵循着“同化”和“顺应”的认识发生过程,并进行着体育图式的内化、外化双重建构,以达到体育图式的“平衡”。赫哲族传统体育发生于生产劳动和部落战争,并与宗教、神话、祭祀、礼仪紧密相关。赫哲族社会历史发展分为渔猎阶段、过渡阶段和多元经济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赫哲族传统体育图式也经历了从“同化”到“顺应”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传统体育外在形式日益多元,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由生存、娱人、娱神向市场经济的表演、宣传转变,以及传统体育主体认识从“野性的思维”向科学发展思维转变。通过梳理赫哲族传统体育图式的认知发展规律,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传统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本体论(二)——体育概念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体育概念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实现“促进健康”、“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功能。它忽略了体育运动的执行主体———人本身,而是把人当成物,把人体的运动当成工具,完成某种目的,这是“见物不见人”。虽然体育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客观上刺激了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但在今天它只能使体育物化、异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演越烈。体育三元论即把体育分成竞技运动、身体锻炼、身体教育三部分,从本质上说是功能论。体育概念应该反映体育的本质,所以功能论不能长期在位,而应该明确体育的本体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竞”母题为视角对龙舟竞渡进行研究.认为,与文学和神话学中的概念界定类似,母题是构成体育项目的最小元素和文化因子.在“竞”母题的统领下,“龙”“舟”“水”“人”等元素共同构成了龙舟竞渡这一体育项目,并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伴随着对社会需求的不断适应与满足,龙舟竞渡的表现形式逐渐定型,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母题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体育现象的研究中,应加以重视,构建体育的母题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育的人本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什么是体育”这一体育学的元问题,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进行了全新解读。文章提出:体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身体运动”,而人的身体运动是人作为动物存在的一种生物本能,其作用体现在人的“生存满足”、“生存改善”、“生存延续”、“生存表现”及“生存竞争”五个方面。忽略体育的人本属性,任意夸大体育的社会属性和功能,甚至将体育意识形态化是当代中国体育的一大误区。针对当今社会“身体运动不足”这一突出的问题,指出中国体育应当正本清源,回归人本属性,并将其彻底地纳人民生范畴,使其在应对现代性与人和自然的尖锐矛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在学习层次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旧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被取代,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持续的“舍弃”外在的形式,而一步步走向本质。这种现象正好和《金刚经》中的“筏喻”典故吻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思想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体育与其他学科共同发挥着作用。体育学科依据其特有的规律,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会有五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筏喻”中提到的“舍法”现象:在动作技能习得阶段,舍弃外部知识,形成自我意识;在战略战术培养阶段,舍弃自我认知,形成体育意识;在发现与创造体育之美阶段,舍弃对立意识,达到人格统一;在理解体育本质阶段,舍弃项目认知,深入体育本质;在获得核心素养阶段,“扬弃”体育,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青运会的演进特征、经验及展望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青运会演进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奥运备战阶段和后奥运阶段.在演进过程中体现出:以发展与进步作为宗旨、赛事主题接地气、吉祥物与会徽彰显“地域文化”与“体育特色”交相凝聚、赛事参与人数不断增多、项目设置与奥运项目积极对接等演进特征.演进历程中存在:从“城”到“青”的尴尬处境、陷入“玩”和“赛”的理念困境、赛事“伦理失范”现象违背体育道德等经验与教训.未来我国在政策制定上跨界整合多方资源办会,推进青运会的创新发展;培养体系上凸出文化教育特色,把体教结合作为发展的一个方向;国际比赛和科学研究上理性融合青运会“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将青运会发展成中国体育事业改革开路排头兵,为中国体育在全球体育军备竞赛的环境下争得先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就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崛起的“士”阶层对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士”阶层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已经具备了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自由身份、平等意识、尚武精神。但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并没有像古希腊那样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与“士”阶层的“工具化”和“精英品格的丧失”有关。从秦汉君主专制以来,“士”阶层逐渐消失在政府官僚之中,社会氛围和条件越来越不适合竞技体育的发展,古代竞技体育只能停留在贵族官僚们的娱乐游戏阶段  相似文献   

9.
学前体育是“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对学前体育政策工具与主体实践的理解是认识学前体育本质内涵与价值指向的重要逻辑起点。借助福柯的权力谱系分析学前体育作为一项“权力技术”如何实现自身成为学前教育的日常化活动,同时论证作为学前体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幼儿如何借助“自我技术”实现自身主体的建构,以说明学前体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价值取向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认为,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学前体育要遵循提升政策引导力、提升科研助推力和提升师资培养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体育中考制度与学校体育目标存在明显的脱序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中考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其对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旨在探讨体育中考的“应试”目标导向作用与实现学校体育“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体育核心素养”等目标的合目的性。主要观点有:体育中考制度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保障作用;体育中考应作为一种能够全面、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健康水平的评价工具,实现“应试”与“体育素质”的统一等,并基于目标激励机制,探讨体育中考制度与学校体育合目的性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军人体育消费的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军人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的水平.对军人体育消费的专项调查研究表明:现今军人体育消费水平折射出社会体育消费水平较10年前有大幅提高;城镇兵体育消费水平比农村兵要高,且对体育信息的关心和具有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明显指向性;军人的服役特点(干部/战士)和学历对军人的体育消费意识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学历教育有助于改进军人的体育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12.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了参与者之间对抗的新兴体育运动,它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性的产物,是体育运动与时俱进的结果。电子竞技运动满足了现代化社会体育休闲、休闲方式多样、休闲经济方便、跨越地域文化和民族进行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政府应通过法律、政策、经济和加强行业管理来关注该项运动,使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把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品牌推向国际,形成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强国"论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世界级赛事比赛成绩,首先是奥运会金奖牌榜排名,是对国家(地区)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状态总体评价的首选指标;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别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发展不平衡是正常的现象;奥运会赛场上不同项目的竞技结果对国家(地区)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总体评价具有同等的贡献。在21世纪3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运动总体水平均进入第一集团,毫无疑义是国际体坛重要的竞技体育强国。面对不同竞技项目的不同赛绩,中国竞技体育界应认真进行结构分析,清醒地认识我国不同竞技项目竞技水平在国际竞逐中的地位,以便科学制定不同竞技项目的发展策略,建设好有重点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领域中,运动表现判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以经验知识为主的判断工作作一个综述,从社会认知度角度来研究运动表现判断的偏差。结果显示:运动表现判断也会像其他社会判断一样出现系统性的偏差,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识别各种潜在的偏差,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表现评价以及提高运动行为的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杰作,是现代明的重要标志,其影响力远远起出了体育的范畴。通过试析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制度化、物质化、精神化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阐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运动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育系统的良性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保持体育系统的稳定,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性作用。从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体育人才与体育人口、体育体制、体育市场开发、体育科技进步和创新等方面探讨与体育系统良性循环的关系,结论认为,体育人才、体育人口是促进体育系统不断进化和跃升的基础;体育体制是系统良性循环的保证;体育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体育市场开发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动力;区域间平衡发展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只有使体育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够使我国的体育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体育是中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更是中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农村体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展十分缓慢。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投入少、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结合客家体育运动项目建设农村社区体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但高科技对体育的渗透同样会给体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增加了维护公平竞争的成本;体育高科技运用可能导致体育的异化;对体育公平竞争的不利影响等。研究认为,体育的将向着强调以人为本的体育伦理观;拓展体育中科技应用的内涵;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约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休闲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运营水平低;居民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休闲体育用品缺乏品牌和科技含量;休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等。  相似文献   

20.
变迁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村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大当代发展主题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观点层出不穷。但已有的研究仍较多采用陈旧的视角观察农村体育,认为,探讨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应当着眼于农村社会在当代的变迁所形成的当代新农村的特点,再基于此分析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从农村农民的内涵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特点入手开始,对农民体育需求,农村体育发展推动力等展开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