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当人们不再为竞技体育和奥运金牌狂热的时候,体育运动的休闲、娱乐、健康功能便成为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动机。然而在竞技体育功利主义惯性的影响下,休闲运动的功能在不同人群被严重偏向并体现出娱乐和健身功能的分离。随着西方运动休闲理念的传入并普及,追求自然的、非功利的运动休闲成为新的运动休闲价值取向,表现为运动休闲娱乐与健康价值取向的再融合。  相似文献   

2.
以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雁北踢鼓秧歌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民间传说,对雁北踢鼓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探析。指出:雁北踢鼓秧歌产生于雁北民间,它的形成、发展与地理位置及战事背景有着很大关系。踢鼓秧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体现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跑动向前、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生命价值;踢鼓子与拉花对舞、串会以及标会体现了鲜明的竞争性;参与人数众多、队形复杂多变、表演井井有条体现了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武舞相融的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场景和人们祈盼和平的愿望;动作的难度和力量之美更能使人们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3.
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靡全社会的运动类APP对于人们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当前国内的运动类APP产品种类和功能。结果表明运动类APP简单便携,绝大多数运动类APP具有丰富多样的功能,深受运动健身爱好者喜欢;在众多功能中,轨迹记录、数据统计与呈现、训练计划是最常被使用的三个功能;本文实证了运动类APP对于人们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养成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其中运动类APP在身体改变、运动表现数据和社交互动三个方面的成就感表现突出;从而佐证了作者提出的基于运动类APP暗示、体育锻炼惯常行为、奖赏、对于刺激感和成就感的运动渴求为四要素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模型图。  相似文献   

4.
论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为发展人的体能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人们参与篮球健身运动的动机产生于处于社会发展中的个体的自身需要。独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篮球健身功能的基本动因。作为健身运动项目,篮球运动具有自已的特点:可用多种比赛形式和对抗方式进行运动;在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参与者的运动行为可有较强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育现状研究人手 ,对运动训练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表现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课程分类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研究主要围绕运动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运动系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运动系如何解决“学训”矛盾 ?等方面的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6.
特殊奥林匹克融合运动是特奥运动所独有的一种运动方式,它体现了合并教育的思想,在促进融合高校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和对增强特奥活动的归属感、荣誉感形成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一边A,一边B”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边A ,一边B”的句法功能表现在 :使不成词语素可以独立使用 ,缔构分句 ;语义功能则是通过A与B内部的语义关系体现出来 ;其语用功能表现为 :体现了不同的表达重心 ,反映出不同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引导和教育个体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学校体育的其它功能,都要以此为基础和中介,通过受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角色的实践转换来促进其他社会功能的完善,这些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互为关联的三个方面:学校体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中,探讨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运动特征和实际运动成绩的影响,以了解紧身服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为紧身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以下肢轻度、中度、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高强度跑至力竭测试,运用表面肌电和录像解析技术对主要发力肌群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中度外加紧身压迫对维持运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而高度外加紧身压迫则会促进肌肉力竭;②无氧代谢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高度外加紧身压迫更有助于促进运动表现;③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特征的影响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郭熙的《早春图》是郭熙最著名的山水画迹,也是他山水画观的完美体现,既有北方山水的四面峻厚,也有南方山水的深秀灵动。郭熙的绘画不拘限于一家之法,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将大自然的四季之变化体现得生动传神。《早春图》无论从意境还是笔墨两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能深刻感受到郭熙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体教结合"的产生开始,梳理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分析出"体教结合"困境的本质在于体育部门与学校的目标错位、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职能混乱、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偏颇与低效率、高校"体教结合"违背运动能力形成规律。结合当前大举国体制提出"体教分离"的构想,指出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和竞技体校实施"体教分离"的基本思路,并对"体教分离"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运动员退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运动“弱链接”及其训练学应对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介绍了运动"弱链接"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分析了改善运动"弱链接"、促进运动"动力链"形成的竞技价值,初步探讨了改善运动"弱链接"的有效途径。得出如下结论:运动过程中的"弱链接"现象主要由于运动链上各环节或环节内部出现的肌力不足、疲劳、损伤引起的部分环节相对薄弱的现象;运动过程中的"动作不对称、代偿性动作、动作不稳定"可以作为判定运动过程是否存在运动"弱链接"现象;"加强专项力量、提高动作经济性、减少运动损伤"是"改善运动弱链接、加强动力链形成"的竞技价值体现;目前流行的加强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理念可以作为建立改善运动"弱链接"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在此训练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悬吊训练等具体的训练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竞技体育中的"弱链接"现象。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认为存在体育技能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和就业困难等不足。基于“体育强国”战略环境背景,指出应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科学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科学设置招生办法的“进口”关,科学推进“体教结合’’内涵建设。旨在为应用型体育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运行和行政宏观管理都有了比较完善的体制。但各高校的办高水平运动队也都有各自的不同,而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文化基础和各项目成绩水平是互不相同和参差不齐,在既不影响其大学学业的基础上又要保证其运动成绩的提高,这给在校大学运动员的学业和运动训练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升和发展的瓶颈。文章用矩阵理论和动态的全面的优化管理体系模式来调控高水平运动队在"学"(文化学习)和"业"(运动训练),为优化和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探索和构建一个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提出并论述了训练活动和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为训练个性与项目特性,并表现为个性化训练与专项化训练。认识和遵循训练个性和项目特性是个性化训练与专项化训练的根本途径,也是科学训练的根本途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特长竞技能力"与"核心竞技能力"。训练个性和项目特性具有主客体性,其中训练个性主客体兼有。训练主体的情感、意志等意识因素,是体育运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表现为训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化训练与专项化训练及其统一是运动训练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认为陈鑫穷其毕生精力探研陈式太极拳的价值和作用,对陈式太极拳的传统体育养生观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保持身体康健必须要进行动静结合的身体活动锻炼的运动观;以阴阳辩证思想为统驭,调节人体运动与自然"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一种大系统、大整体平衡的辩证调养观。不仅强调了物质、哲学层面"气"的培养,更加注重"气"之伦理道德层次养练的气养观。另外陈鑫摘录大量《内径》经络学说的图解,为太极拳气血劲力缠丝运行原理找到权威的理论依据。强调练拳始终要以意识支配气血周流全身,以达到"培其本原","身本强壮"的目的。系统梳理陈鑫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不仅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今天陈式太极拳健身运动的推广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手段,通过对"体适能"的概念及类型的理论认知,分析"体适能"的概念在体育教学与训练应用的理论依据、可行性及实际推广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1)"体适能"特指机体自组织不断调整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健康、运动与代谢体适能三方面,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征需要"体适能"概念的引入;2)"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环节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体现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科学评价学生健康水平,因材施教及体现人文关怀精神;3)现代运动训练的观念的转变及专项化,强调负荷等特征与"体适能"概念的相关理论架构相得益彰,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体适能"概念在体育教育与训练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课程科学深入持续的探寻与变革提供了理论储备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奥运后体育院校竞技体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体育院校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贯穿到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发展所涉及的各方面;提出了体育院校要以"一个中心,一个重点,即以教学、训练为中心,以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为重点"为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准确定位、阵容豪华、追求时尚、注重宣传、强化互动、训赛规范、保障得力等七个方面全面细致地剖析了体育综艺节目“明星跳水秀”的推广模式;并对普及跳水项目知识、展现体育娱乐和德育功能、赢得丰厚经济回报等推广效益作了阐述。笔者结合剖析与阐述的内容,对体育项目推广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