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生理、生化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都属于非常年轻并且发展很快的学科,将生理、生化的指标运用到武术中进行研究更是短暂。文章旨在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对武术教学与训练具有的生物学指导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角度对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武术运动的规律、特点,正确指导儿童进行武术训练,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内容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及其它不良后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数据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根据武术套路的运动特点,以及对武术运动员测试的某些生理数据,得出武术运动员的体形特点及此项目对运动员体形的影响,为武术项目的选材、训练、教学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4.
武术启蒙训练年龄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参阅大量的儿童心理、生理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对 7~ 9岁儿童开始武术启蒙训练的心理、生理学依据以及是否符合武术运动训练专项特点、要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 7~ 9岁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武术启蒙训练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发展规律的 ,可以在专项训练以及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提示教练员 :选择该年龄阶段作为武术启蒙训练年龄 ,具有经济、节省、事半功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它是建立"尚武竞和"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依据,是将武术运动项目竞技的特点和规律(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特点和规律(价值理性),以及制度建设统一起来的战略发展性的研究。竞技武术偏重于"夺取锦标"外延性研究,忽略了武术对人的灵魂,即武术"和谐文化"的研究,这是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建设适应中国武术在世界发展所必需的人本位的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其加以规范,以提升中国武术"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跟踪测量武术套路专项学生三个学期武术套路练习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每个学期武术套路练习对专项学生植物性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长期的武术套路练习能否对心脏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对象方法:选取大二武术专项学生13人,在练习前、第四、五、六学期末共四次进行心率变异性测试,采集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结果:一学期后,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两学期后,时域指标SDSD、RMSSD显著上升(P<0.05),频域指标TP、HF、HFnu变化显著(P<0.05).三学期后,时域指标显著上升SDNN、SDSD、PNN50(P<0.05)、RMSSD(P<0.01),频域指标TP、HF(P<0.01),LFnu、HFnu、LF/HF(P <0.05)变化显著.结论:长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可以影响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脏植物性神经的整合调节能力,尤其是提高了迷走神经的调节能力.提示:长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对心脏功能具有正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花样游泳健将级运动员体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对我国花样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水平与其运动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身体形态权重居于首位(48.5%),其次是运动素质(30.4%),最后是生理机能(21.1%)。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运动节奏美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运动中美学要素是多方面的,节奏美作为展示武术运动美的要素之一,对于武术运动美的表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武术运动中节奏的特点,论述了节奏美在武术运动表现美的过程中的作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节奏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调查目的从事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对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武术运动对女子骨盆形态结构影响较大,臀部较一般女性大(如臀围、骨盆各径),并且有下“吊”现象(臀部最突出点的位置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武术界的注意。为了客观认识经过专业武术训练的女子运动员与一般女性的骨盆形态结构相比较的特点,为武术训练提供参考数据,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  相似文献   

10.
功法运动是武术三大运动形式之一,由于起步较晚,相关教学与训练理论研究较少,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武术功法运动内容进行项群分类,结合现代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理论,归纳出武术功法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提高武术功法运动的竞技能力,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术运动员的焦虑情绪及其调节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了焦虑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武术运动竞技特点,探讨了武术运动员在武术竞技前,竞技过程中以及竞技后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运用运动心理学家奥克斯汀(Oxendine,1970)倒“U”型假说,提出适度焦虑才是武术运动员应孜孜以求的最佳心理状态。对于如何有效地调节武术运动员焦虑水平,提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竞技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特征分析1.1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在动作结构上具有攻防技击本质特征武术套路的动作素材源于攻防对抗实践。武术套路练习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顺序编排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武术套路练习形式的产生即有技术因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1]。从技术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15.
浅谈武术散打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体现武术本质属性的散打运动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如何使散打运动健康的发展,圆武术爱好者的梦,使散打运动成为当今第一搏击运动。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武德和人文精神方面研究武术散打,能够与武术爱好者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6.
武术教学口令是武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武术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武术教学中口令的运用有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本文从武术口令的运用方法、运用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武术学习、练习和复习中如何正确运用口令,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解放以来,武术运动无论是在套路的结构,还是动作的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到:武术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已经成了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及运动员健康的主要因素。对损伤进行积极地治疗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却是被动的。所以,如何尽可能减少损伤发生的机率,防患于未然,是最大限度减少损伤危害的一项重要工作。武术运动内容十分丰富,开展范围也不尽相同,如:有群众性的武术运动、教学性的武术课及专门性的武术训练。要揭示不同内容、不同开展范围内武术运动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及至功能的变化,要融入奥运大家庭,武术改革之路绝对不会平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现状,提出了中国武术运动改革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依然显得发展缓慢,推动不力,重视不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武术项目的不确定和难操作性,注重竞赛内容和竞赛结果,忽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的支撑和渗透。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广东省武术队运动队16名男性运动员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8名)和对照组(8名),经过12周实验后对反映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稳定能力及肌肉的协调能力,降低了难度动作衔接的失误率,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试论武术套路动作节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化遗产,它的运动美及观赏性已为人们所共识,而武术动作节奏是武术美得以展现的因素之一。章通过对武术套路节奏的论述诣在加深人们对武术套路运动中节奏的认识,提高武术套路的观赏性,促进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起共鸣,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