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圆,意寓“圆满”“饱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象征。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便以和为贵,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哲学。足球是圆的,田径的场地也是椭圆的,对于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这所百年老校而言,心之所向便也是圆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二年律令》中同时出现了“内孙”和“外孙”两个概念,基于现代人的成见,我们很自然地以现代汉语中的“外孙”一词为参照去解释“内孙”,把它理解为从儿子所生的父系家族的成员。《二年律令·收律》的一则规定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收律》关于“收”的例外规定中有“内孙勿为夫收”,即具备“内孙”身份的人,则不因父亲(即该丈夫)的犯罪行为而被收。“内孙”与“外孙”,作为“子”所生的隔代晚辈直系血亲,不是以“子”的性别为依据来划分的,而是从家系的传承,即在家族中的地位来区分的。已婚女子所生的、留在自己父家族的孩子,也是“内孙”。内、外孙的划分,表明汉初婚姻家庭形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对“尚左”、“尚右”的解释,历来说法纷纭.中学教材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句中“虚左”的解释是;“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而《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句中“闾n左”的解释是:“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左就是用来指贫苦人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句中“右”的解释是:“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汉魏以后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古时称重要职位为“右职”、称有声望的大族为“右族”.“右望”、也是以右为尊.看来,对“左”、“右”孰为上,解释确乎不一.那么,“尚左”“尚右”究竟如何分辨呢?.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6.
说“毬”     
在古代,“鞠”、“毬”和“球”三者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产生的年代也不一样。充气的毬最迟出现在南朝。唐人不是充气毬的发明者。充气的毬也不是以球胆充气的。这种“加巧而实之以气”的毬的制作方法,直到明朝还保持着。有球胆的毬,那是南宋以后的事。一般体育史论著都转引《初学记》中的一段文字来说明唐代的毬是以胞充气为球胆的。其实,这段所谓《初学记》的文字是后人制作的,事出《康熙字典》,错在唐豪先生。另外,以《太平御览·卷三十》中的一段引录来说明“寒食蹴鞠”起于汉朝,也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8.
在汉口繁华的武广商圈两侧,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两个校区成双龙戏珠之态遥相呼应。近百年的岁月更迭中,学校几易校址、三更校名、一度合校,积淀出“做更好的自己”的沉稳价值追求。作为校长,在践行“为灵动生命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这样的几个命题:学校是什么?学校生活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人性小说”;一个是越写越“宽”的“时代小说”。於氏则二者兼而有之,找到了个人感受与时代风尚的最佳结合点,以“家族史”的形式反映几代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在“其”字条的助词类第二义项“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下,列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一例,译为“把恩德当做怨仇,秦国必不肯这样(做)的”。我以为不妥。“秦不其然”的“其”字,用在否定副词“不”后、动词谓语“然”前,并不是助词。它在句中的作用不是“使语句和谐匀称”,而是与用在否定副词“不”前的“其”字一样,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它不是“可不译出”,而是可译为“大概”、  相似文献   

11.
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胜利跨入第三战役的大好形势下,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率领我们冲破“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揭穿了他们炮制“两个估计”的反革命阴谋,粉碎了强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是揭批“四人帮”这场政治大革命的又一伟大胜利。它再一次有力地说明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  相似文献   

12.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14.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仅可以作介词,而且可以作动词;作动词的“以”,其词汇意义为“率领”、“执拿”、“携带”等。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翻译中“真”与“美”是密不可分的,“美”以“真”为基础,“真”应该上升为“美”。本文首先谈了“真”的重要性,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准确把握,接下来,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实现“美”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正确认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本文首先从财政本质、立论基础、所有制基础及财政职能等方面分析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国家分配论”是本质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为立认基础,是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公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而“公共财政论”是模式论,以“社会契约论”为自己的立论基础,是建立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私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故双方关于财政职能的涵义与具体内容也不同。其次,从财政本质、财政四要素和财政的理论框架等方面揭示两者的统一性:“公共财政论”在本质上与“国家分配论”是一致的,前者是“国家财政”这一“财政一般”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两者的财政定义均可看成是“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四要素的统一体。两者都认为财政运行过程包含“收、支、平、管”等内容,即财政活动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和财政管理等运动过程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揭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事实:每当国家兴亡之际,总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出来,集会结社,奔走号呼,以诗文为武器,唤醒同胞,向内外敌人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不必说了,就在近代和现代,也曾有不少这样的社团,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应运而出。如以柳亚子为主干的清末的“南社”,是以推翻满清贵族统治为奋斗目标的;一九一四年,周总理在天津南开发起组织的“敬业乐群会”及其“诗团”,是以打倒封建军阀袁世凯和张勋为职志的;一九一八年,毛主席在长沙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则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期间的重要社团之一,它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手段,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而其直接打  相似文献   

18.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关于“我”字、“吾”字通过一些了解、分析,现在对“我”、“吾”的分别作如下的阐述:(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二)“我”字的作用问题;(三)“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是不是规律?(四)“吾”、“我”怎样分别? (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就是要再切实了解一下“吾”字究竟能否作宾语? 甲骨刻辞没有“吾”字。《尚书》中,今文只有一个“吾”字,伪古文25篇中,也只有一个“吾”字。这些上文已经都说过了。《论语》中共计“吾”字108个:作主语的91个,作定语的14个,作宾语的只有3个。作宾语的列举如下: 1、《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相似文献   

19.
作为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认知语言学包括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三种方法表征。本文将从凸显观方法中的图形/射体、背景/界标理论出发,以介词“into”“on”“over”“out”和“up”为例结合英语介语具有的语义来分析这类词汇所包含的凸显方法表征。  相似文献   

20.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但仍有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