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广州松田职业学院2019级会计一班和二班共125位学生进行了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并发放问卷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行为、学习情况及混合式教学模式观念三个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心理和基本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学生深知英语的重要性渴望提升英语成绩,但是缺乏基本的英语学习策略,所以在具体行动中表现效果欠佳。因此,笔者针对如何在混合式模式教学背景下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给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现代教学技术为依托,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网络辅助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由于课时有限,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没有机会充分练习口语,口语应用能力始终难以提高.本研究基于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提出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支架搭建、课前线上情景导入、课中线下协作学习、课后线上成果展示、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交互性支架及工具性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口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背景为高校英语教育模式提供了创新的教学理念,在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使用混合式模式进行英语教学。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效融合,从而打造出富有趣味性的创新英语课堂,提高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本文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提高现代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众多的基础课中,大学英语是课时最多、学习过程最长的课程之一,但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英语听说课就是在不断要求革新的呼声中创新和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大学英语尤其是英语听说课的课改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学习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更好地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问卷调研为基点,考察了黔南民族地区某高校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状况,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测量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权重。研究发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学生对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线下课件内容及资源、线上教学视频内容与平台的使用、学习收获、线上课程考核标准等是影响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教师教学内容、平台使用、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提升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由此,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已经变得更为迫切。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就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从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输出角度出发,在大学英语听说教材的内容选择与任务型方法教学方面,谈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PBL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上采用PBL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建立课堂与社会的良好联系。  相似文献   

9.
抛锚式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情境性,主张学生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抛锚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当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尝试提出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期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应对现代学生的需求和挑战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育提供了更灵活、多元和个性的学习体验。对此,本文从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展开详细研究,旨在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各省布政使有廉有贪。康雍乾时统治者曾极力扬廉惩贪,其惩贪之法为:健全法制,严格挑选,加强监察,严惩贪污。清中叶以后,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其原因,一是官官相卫,沆瀣一气;二是人君不俭,执法不一。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三传等上古文献材料中,"以"作为动词具有"带领"这一义项,是"帅"(或"率")的同义词."以"和"帅"在"带领"意义上的区别有四1."以"可以涉及个体的人或动物,"帅"则不能;2."以"的带领意义有时是强制性的,或特指"押着","帅"没有这种用法;3."以"涉及的对象可以是物品(置于运载工具之上),"帅"一般不涉及物品;4."以"、"帅"用于军队时,"以"可以涉及本国军队、外国军队和包括本国军队在内的盟军,"帅"则只涉及本国军队和包括本国军队在内的盟军而不涉及纯粹的外国军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越来越广泛和自觉,对"文化"一词所做的界定和描述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真可谓汗牛充栋,众说纷纭。通过对文化一词的"化"的梳理和归纳,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变化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目标管理中.统一是分散的前提,分散是统一的基础.在其相互配合中,由于"度"的把握难以做到适中,会导致统一或分散过度、统一与分散游离、统一与分散交集的情形.要形成统一与分散的交汇中和,即在宏观层面上统一兼顾分散,在微观层面上分散不离统一,在操作层面上,统一关照分散.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界关于传统逻辑教科书中“概念”与“词项”的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概念”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上,以及传统逻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来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词项是语词在命题中的逻辑内容,是构成逻辑形式的基本要素,属于逻辑学的范畴。传统逻辑教科书中用“词项”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武术中“德”的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对“道”的实现从教学风格特点分析,建议武术中“德”的实现应借鉴“道”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武德的培养,使人们在道德观念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和发挥武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研究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在大学生命周期中的阶段特征,形成具有实际可操作的阶段管理模块,进行跨学习阶段的管理模块细分,构建学生事务团队管理的三体模式,才能打好"分"与"合"的组合拳,实现"教育、管理、服务和研究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20.
摘要: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也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典型代表之一的中国武术,我们也更应该站在“文化自信”的立场重新思考和发现制约其“发展繁荣”的问题以及实现其“大力弘扬”的战略谋划。正是基于这样崭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提出了中国武术的“再出发”研究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方法论对中国武术“再出发”理路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再出发”的行动指南、实践依据;恪守“文化自信”的立场,是保障中国武术“再出发”健康前行的基石;深思“文化自信”的意涵,是创设中国武术“再出发”巨大空间的保障;践行“文化自信”的实现,中国武术“再出发”必须从“再发现”起航。研究提出了,践行“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国武术的“再出发”的战略构想。并强烈呼吁:以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的意义价值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根”护“魂”的中国武术发展决心和信念;通过强化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意识”,构筑起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之路;通过深挖中国武术的“源”,搭建好通往新时代中国武术责任担当的“梁和桥”。唯有如此,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才会更有魅力,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