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反击快攻是手球比赛进攻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击快攻是比赛中得分的主要进攻手段,对亚洲快速技巧型的队“以小打大”、“以快制高”的指导方针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我国优秀运动队应顺应这一趋势,在比赛中运用有创造性的、符合本队情况的快攻战术,继承和发展我国手球运动的“快速、准确、灵活、多变”的指导思想,并不  相似文献   

2.
手球运动应加强边锋竞争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球比赛是以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优秀边锋队员在攻击对方时等于一把得分的尖刀。在一场势均力敌比赛中,发挥边锋得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去发挥边锋作用,提高边锋得分能力,是每位教练员都在不断思考,反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探讨我国女子手球项目关键场次比赛双方攻防技术指标的差异,为促进中国女子手球不断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近2 a来举办的3次大赛中的15场关键比赛双方球队的攻防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进攻方面,胜方依靠整体,快速、连续,技战术运用合理,得分比例均衡。在快攻射门得分数与快攻射门成功率这2项指标上优于负方并且差异显著。在防守方面,胜方整体性与攻击性要强于负方,由攻转守速度快,身体对抗激烈,防守强度大,针对不同的对手,合理的运用攻击性防守技术,强守促攻。胜方在抢断指标上优于负方,差异显著。作为球队的最后一道防线,守门员稳定的防守能力对比赛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胜负双方守门员在失误指标上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2007年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的各项得分战术统计资料和数据中可以看出,防守反击战术在进攻次数、总进球数、成功率等指标上均高于其它各项,由此可见防守反击战术是手球比赛中主要得分手段。对2007年手球比赛中的各方面资料、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临场技术统计、现场观察和逻辑分析,对2001年世界男子手球锦赛亚洲东亚区预选赛中日、中韩两场比赛中三队快攻发动时机进行比较研究,寻找目前中国队与日、韩两队在快攻战术的运用上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昌吉学院篮球队参加2011-2012届CUBA新疆赛的比赛中快攻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昌吉学院在2011-2012届CUBA联赛中的五场比赛中的快攻数据统计及分析,以及对快攻的三种类别的逐个分析,得出昌吉学院在平时的训练对快攻的专门练习不够,队员的默契程度不够和发动快攻的意识较差。作者认为在训练时加强对快攻的专门性的战术练习及教学比赛加强队友之间的默契,充分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比赛时能够随时抓住快攻的机会进行得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2008年、2010年世界女子沙滩手球锦标赛和2011年欧洲女子沙滩手球锦标赛共计169场比赛数据进行分析:1)得分方式主要以SPS为主,SPE是比赛的特色;2)在Shootout决胜中,各队都运用高技,j、高分值的SPS来赢得比赛。据此,女子沙滩手球运动训练应加强SPS的训练;重点培训守门员的攻击能力;进行各种角度的空中接力的射门配合。  相似文献   

8.
2006年第15届世锦赛中外女排进攻技战术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攻仍是世界女排比赛最重要的得分手段,中国女排在强攻得分率方面与外国女排相比不占优势,后排进攻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冠军俄罗斯女排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女排快攻使用率高于外国女排,中国女排快攻得分最多的是背飞、背快、双快,2、3号位的交叉跑动进攻.外国女排以2号位的背飞和3号位的高点近体快球进攻为主.面对2008奥运,中国女排应努力提高强攻技战术水平和增加新秀大型比赛经验,在保持2号位快速多变打法优势的同时加强3号位的快攻和拦网,进一步加强全队配合默契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手快攻是正手攻球技术中的一种,是乒乓球比赛中力争主动,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正手快攻站位近,动作小,速度快,进攻性强,充分体现了正手攻球的技术特点;正手快攻既可直接得分,又可为扣杀创造机会,在对攻中有着重要作用,与其它正手攻球技术相比,节奏性较强,动作较稳定,有利于学习掌握;正手快攻的正确掌握,可以为掌握其它进攻技术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原因,正手快攻既被视为正手攻球中一项重要技术,又被普遍作为初学者学习乒乓球的入门技术。在体育学院的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大纲中,正手快攻亦被列为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6年世界锦标赛中国女子排球队的11场比赛得分技术统计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发球、扣球、拦网等得分方面与其他各队相比较的优势和差距,结果显示:中国女子排球队的-传和防反能力在下滑;拦网是中国队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加强副攻进攻力、后排进攻战术以及快攻战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手球运动的协调力量,爆发力量是运动生物力学中人体内力和外力作用原理的具体体现,加强手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就是将这些力量素质训练与技术动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术的应用更具力度和实效性。在这一方面,同样必须遵循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才能使专项力量训练的成果更直接地作用于提高运动员掌握手球技术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12.
手球裁判员队伍建设是手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等方法,对我国手球国家级以上裁判员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手球国家级以上裁判员人口数量严重不足,地域分布失衡,性别结构失调,年龄相对老化,学历层次较高,英语水平较低、科研成果少。以此为我国手球裁判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高水平女子手球选手准备期各因素结构,以便制定训练任务,对来自伊热甫斯克大学校队的女子手球选手进行准备期的测试,20项测试内容确定出身体准备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参与测试的运动员包括俄罗斯超级联赛的世界级选手和大师级选手,选手的年龄为21.7±3.7,运动年限为9.1±1.1。女选手的机能状况通过基于DK-TEST的Dushanin-Karlenko的心脏诊断技术确定,它可以提供身体机能储备能力的不同表达信息,在伊热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速度和力量耐力是建立在高水平有氧和无氧供能基础之上,是专门性身体准备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要考虑比赛时间和女子手球选手运动能力的不同特点。速度—力量的准备是女子手球选手专项练习的关键组成部分。女选手的训练计划应该按照这种负荷方向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水球、手球运动技能和战术体系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综合分析法,从迁移理论入手,分析了水球和手球这两个项目的异同点,对他们之间的运动技术、战术体系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诸多可相互迁移的共同因素,且手球对水球有较明显的积极性迁移。文章提出:把手球运动中先进、成熟的技、战术训练方法结合水球运动的特点加以改进,进而合理地运用于水球运动的训练与竞赛中,对提高我国水球运动的竞技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女子手球队射门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统计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1995年全国手球锦标赛第二阶段的比赛射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找出我国女子射门技术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韩国和匈牙利女子手球队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着重研究了中国女手在奥运会比赛中技、战术运用与匈牙利女手和韩国女手的差距,对中国女手技战术训练的努力方向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手球、篮球之间运动技能和战术体系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理论分析等方法,就篮球与手球之间运动技能、战术体系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迁移的共同因素,且篮球对手球的积极性迁移更为明显;同时也分析了两个项目之间在某些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而产生一定干扰;指出,运用迁移原理,对具有篮球基础的运动员进行手球专门训练可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子手球队在第28届奥运会比赛中作风顽强、体能优势明显,最终名列第8.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女子手球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各训练阶段力量、速度、耐力三大素质训练观察、统计,分析备战过程中体能训练的阶段安排及方法运用特点,探讨国家女子手球队提高体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手球和其他同场对抗性球类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手球运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的十分红火到如今中国手球运动发展已是举步维艰.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手球运动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国内手球运动群众基础、全国手球赛事数量、国家队比赛成绩、教练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队伍梯队建设、运动员招生与就业等因素制约中国手球运动的发展,并针对以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时间-运动"分析法对中国女子手球队不同场上位置运动员在模拟比赛、4打4训练、6打6训练、半场传射训练中的不同维度负荷进行比较,探讨使用不同训练方法的中国女子手球队运动员的加速、减速、左右变向、跳跃的负荷特征。结果:模拟比赛中运动员的累计负荷与4打4训练相近,而高于半场传射训练和6打6训练。模拟比赛中各场上位置运动员的加速负荷、减速负荷与4打4训练相近,而高于6打6训练和半场传射训练,其中加速负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低强度加速上。4种训练方法中各位置运动员不同强度左右变向负荷呈现出模拟比赛高于4打4训练、半场传射训练及6打6训练的特征。半场传射训练的外围运动员跳跃负荷与模拟比赛相似,高于4打4训练、6打6训练;6打6训练中底线运动员和边锋运动员跳跃负荷低于4打4训练、半场传射训练、模拟比赛;半场传射训练边锋运动员跳跃负荷显著高于4打4训练和6打6训练,其中中强度跳跃负荷和高强度跳跃负荷差异非常显著;模拟比赛中底线运动员中强度跳跃负荷最高。各场上位置运动员专项训练时的变向负荷比例较高,但强度较低,高强度变向比重低。结论:参考各场上位置运动员不同强度跳跃、变向、加速、减速的负荷,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方法是4打4训练,半场传射训练的外围运动员、边锋运动员的跳跃负荷和底线运动员加速负荷训练上有一定优势,而6打6训练在各场上位置运动员的不同维度负荷的不同强度训练都较弱。建议:要加强高强度变向和加速能力的训练、不同训练方法的组合及精细化训练负荷的监测,明晰4种训练方法的负荷特征,优化中国女子手球队专项技战术训练的运动负荷,以提高中国女子手球队运动员专项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