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29例,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加针灸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一周内加入运动治疗;对照组29例,单纯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加针灸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运动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WMFT、FMA、Barthel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运动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提高肢体运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分别运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和易化技术对两组情况相似的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经过两个月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有显著提高,但运动再学习组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易化技术组,为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量化运动处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8例38~88岁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运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测定两组患者干预两个月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2个月后,与运动前比较,运动组的SDS、SAS评分明显下降(P0.05)、WHOQOL—BREF评分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的SDS、SAS、WHOQOL—BREF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量化运动处方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的影响.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自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对照组继续按照糖尿病的一般治疗进行教育与自我检测血糖,同时按照医院治疗方案进行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等基础治疗.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于2010年颁布的《2型糖尿病运动指南》中的推荐,制定针对个体的不同中等强度运动方案.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及12个月后晨起空腹状态测定BMI、体脂率、FPG、HbA1c、FINS、HOMA-IR.研究显示长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BMI、体脂率、FPG、HbA1c、FINS、HOMA-IR等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运动配合药物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所有9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共治疗12周。治疗后进行Fugl-M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运动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Fugl-meyer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日常生活指数等各指评价中均有明显的改善,而基础治疗配合针刺治疗优于基础治疗组。结论:运动疗法对脑梗死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按摩配合运动疗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问题,探讨采用以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同时结合早期手法按摩在不同类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80例38~73岁确诊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研究.结果:一个月的观察期后,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但综合康复组患者的疗效优于按摩组和对照组(P<0.05).接受相同方法治疗(综合康复或按摩)后的不同类型(缺血性或失血性)脑卒中相互比较,MBI与FMA评分增加幅度虽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手法按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不同类型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手法按摩配合运动疗法的综合康复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的手法按摩,相同治疗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性脑卒中疗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3个月50%~60%VO2max强度有氧运动对50~59岁人群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为该人群安全有效健身方案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问卷调查入选的50~59岁受试者通过在Bruce递增负荷实验中持续出现心电血压异常指征终止实验和一过性心电血压异常,入选66例受试者并将其分为正常组(C组)、持续异常组(Y组)及一过性异常组(YH组),实施三个月的50%~60%VO2max强度每周300 min的规律跑步运动,干预前后测定人体测量学、生理生化、超声检查和递增负荷实验中相关指标,并评估变化。结果:3个月干预后Y组男性和女性的心电血压异常发生率降低至69.2%和58.3%,YH组男性和女性心电血压异常发生率降低至25%和75%。同时研究发现,干预后Y组及YH组受试者运动后心肌酶水平均显著下降,完成的运动负荷显著提高,心血管机能、形态学指标、血脂及自主神经功能显著改善。结论:50~59岁人群递增负荷运动中可出现心血管风险,为期3个月的50%~60%VO2max强度跑步运动可降低风险者其运动中心血管风险,提高安全运动上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赋能教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赋能教育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社区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赋能教育。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后采用临床检测、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DSES)和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进行行为改变效果评价和生活质量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临床指标、自我效能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指标各参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赋能教育能有效地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三桥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采用“三桥运动疗法”,观测治疗前、治疗后一月及三月的总腰椎前突角,骶骨倾斜角,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三桥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前与治疗后一月,治疗后一月与治疗后三月后相比较两组在总腰椎前凸角差,骶骨倾斜角,VAS,ODI上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桥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效及运动处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6例原发性OP患者按病情相当平分成A、B两组,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运动治疗,运动项目为散步、跑步、健身操(结合哑铃、皮筋等器械)以及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推手)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运动的特点及Wolff定律制定运动处方。并且B组的运动负荷约为A组的75%。经18个月的运动治疗,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腰椎的骨密度值以及两组的疗效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骨密度值都明显增大(P<0.01或P<0.05),并且A组的增幅大于B组;经疗效评定,A组治愈率为69.2%,好转率为23.1%,B组治愈率为38.5%,好转率为53.8%,有效率都为92.3%。疗效显著,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是原发性OP治疗既经济又有效的疗法;骨密度及疗效与运动负荷成正相关;散步、跑步、健身操及太极拳等运动组合是治疗原发性OP有效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和饮食干预对男性高血脂公务员血脂、体质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医学检验表明为高血脂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男性公务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饮食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14周运动和饮食干预,并制定出运动和营养处方。观察实验前后两组血脂、体质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组实验后血清TC、TG较实验前显著降低(P〈0.05),HDL—C显著升高(P〈0.05);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数、腰臀比、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反应时均显著下降(P〈0.05),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显著提高(P〈0.05)。结论:运动和饮食干预对男性高血脂公务员有良好的调脂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指压止血法结合冷敷处理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指压止血法结合冷敷的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冷敷的方法。对实验前后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踝关节的周径有显著差异(P〈0.05);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差异非常显著(P〈0.叭);踝关节的疼痛度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指压止血法结合冷敷相对于单纯的冷敷对减轻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降低踝关节的疼痛度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为期四周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球上跪姿抬臂)对普通女大学生心率变异性和最大吸氧量的影响规律。利用芬兰产的POLAR S810i遥测心率表及瑞典产的MONARK 839E有氧功率车为工具,测量比较了四周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18名普通女大学生(实验组10人,对照组8人)心率变异性指标、最大吸氧量以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经过四周锻炼,实验组的10名受试者均能在瑞士球上维持跪姿抬臂标准姿势5min。实验组最大吸氧量绝对值呈现极显著性增加(P〈0.01),相对值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舒张压、心率则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5);SD、RMSSD以及HF都出现了显著性增加(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四周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安静时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加副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提示该训练方法对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可能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频电刺激疗法对人体膝关节等速肌肉力量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名健康男青年随机分为对照组6人、中频电刺激干预组6人,干预组进行一个疗程中频电刺激。分别于实验前、后使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受试者右侧膝关节肌群肌力相关指标,测试强度定为以下两组:角速度60°/s重复运动5次组和角速度180°/s重复运动15次组。结果:(1)与实验前相比,干预组角速度为60°/s时,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平均峰力矩APT%BW显著升高(P〈0.05),相对平均功率AP%BW明显增加(P〈0.01);(2)干预组角速度为180°/s时,实验前后伸、屈肌群疲劳指数均FI减小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前、后干预组屈、伸肌群峰力矩角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各项测试指标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频电刺激疗法对提高人体膝关节肌群相对平均峰力矩、相对平均功率和降低疲劳指数有明显的效果,对提高膝关节肌群爆发力和耐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校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四周大负荷训练期间免疫机能的变化。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八名高水平女子武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周的大负荷训练。结果:大负荷训练期间,第二周CD4、CD4/CD8水平比训练前明显升高(P〈0.05),第三周CD4、CD4/CD8水平比第二周明显下降(P〈0.05),训练后的CD4、CD4/CD8水平比训练前明显下降(P〈0.05),比第二周显著下降(P〈0.01),CD8水平在整个训练期间出现一些变化,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IgG、IgA和IgM均呈一个下降趋势,其中,IgG水平训练后比训练前显著性下降(P〈0.01),比第二周明显下降(P〈0.05),IgA水平训练后比训练前明显下降(P〈0.05),IgM水平在整个大负荷训练期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负荷训练引起女子运动员的CD4、CD4/CD8比值、IgG、IgA水平明显下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可综合运用CD4/CD8比值对女子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机能变化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州市6所高校大二学生共6225例的个人资料,对其体重、身高、体质量(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超重肥胖学生采用运动干预措施.结果:肥胖组SBP与DBP分别为(134.2±15.32)mmHg (88.54±9.21) mmHg,超重组SBP与DBP分别为(121.6±12.54) mmHg、(81.63±8.45)mmHg,体质量正常组SBP与DBP分别为(114.6±11.28) mmHg、(72.31±8.11) mmHg,低体质量组SBP与DBP分别为(102.3±10.35) mmHg、(67.21±8.22) mmHg,两两比较具有统计意义差异(P<0.05).对体重肥胖组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后发现,肥胖组学生BMI、SBP、DBP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可知,BMI与SBP、DBP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入学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大学生血压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体检过程中可将BMI偏高作为预测肥胖大学生高血压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肥胖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可有效控制学生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饮茶和参加太极运动锻炼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身体成分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饮茶与参加太极运动联合干预在减肥降脂方面的协同作用。方法:将刚刚加入吕梁市太极协会的128名老年人(之前未进行过太极锻炼)分为饮茶组与非饮茶组,进行太极运动锻炼干预。锻炼前分别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成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10周后复测。结果:饮茶组和不饮茶组老年人太极运动干预前后体脂百分比、血脂六项均有显著变化,且饮茶组效果好于不饮茶组(P〈0.05),参加太极运动和饮茶在减肥降血脂方面具有叠加效应。结论:饮茶与参加太极运动联合干预在改善老年人身体成分和血脂水平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爬梯运动对Sarcopenia小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快速老化SAMP8小鼠为衰老动物模型,将其分为青年对照组(YC)、老年对照组(OC)和老年爬梯运动组(OR),并对OR组小鼠进行八周运动干预,同时对各组腓肠肌T-AOC、SOD、CAT和MDA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老年组SAMP8小鼠腓肠肌表现出Sarcopenia;(2)随增龄,OC组T-AOC、SOD和CAT均有所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呈显著上调(P〈0.05);(3)八周爬梯运动后,OR组T-AOC、SOD、CAT和MDA较OC组均有所上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Sarcopenia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骨骼肌中氧化应激水平密切相关,爬梯运动虽然能够提高Sarcopenia小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但仍不足以充分缓解衰老骨骼肌中氧化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有氧训练对机体运动热应激下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选取45只分为对照组(A组)、热应激组(B组)、6周有氧训练组(C组)、1次有氧运动加热应激组(D组)与6周有氧训练末次加热应激组(E组),其余6只用于乳酸阈强度的测定。各组实验后取血清测定SOD、MDA水平。结果:(1)B、D、E组经高温暴露后,大鼠肛温迅速至39.65±0.25℃、41.02±0.14℃与39.97±0.29℃,均表现出呼吸急促、流汗、烦躁不安等,为典型的热应激症候。(2)B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低于A组,MDA高于A组;D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低于A组(P〈0.01)与B组(P〈0.05),MDA显著高于A组(P〈0.01)与B组(P〈0.05)。(3)C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高于A组,MDA显著低于A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高于D组,MDA显著低于D组。结论:运动热应激可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损害组织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阻断温度调节的信号通路,使体温失衡,导致热损伤;有氧训练可通过降低血MDA水平,提高SOD等活性,拮抗运动热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