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代巴人体育--巴渝舞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三峡库区古代巴人体育的产生、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古渝巴人'天性劲勇、勤劳、善战、喜舞;巴人体育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具有武舞和祭祀性、集体性舞蹈特征,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巴人征战、凯旋、祭祖等全部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古代巴人体育与现代土家族传统体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三峡库区古代巴人体育舞蹈"巴渝舞"与现代土家族体育舞蹈"摆手舞"的特点、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土家族的"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是"巴渝舞"的遗存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地区先民——巴人的巴渝舞历史渊源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巴渝舞”产生于巴渝地区巴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巴渝舞”因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而得名;“巴渝舞”是一种武舞与集体性舞蹈.  相似文献   

4.
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选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阐明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悬棺葬仪中产生的祭祀性“跳丧舞”、“武术”、“攀岩”运动等。并为库区人民的体育化生活、娱乐及其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先秦楚人“尚武”成因、体育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商朝至西周,楚部落、三苗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战争、动乱、政治背景是先秦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尚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争霸称雄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6.
唐朝"武科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唐朝“武科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创立“武科制”是武则天革新朝政,选拔将帅建立新的军事体育制度的需要,是武则天政权“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务取实才真贤”培植扩大其亲信势力的必然结果。“武科制”创立:为“习武”之人敞开了入仕之门,有助于唐朝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为国家遴选优秀的武术军事体育人才提供方便,提高了将帅军事体育素质;冲破了“贱武右文”的陈腐观念,对唐朝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对三峡库区民族祭祀体育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原始宗教对该地区民族体育的利与弊作简要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摆手舞、竹铃球、苗岭球、武术、攀岩、天地球、芦笙舞、龙舟竞渡等体育活动与本民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试图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发展,使之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参考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夏代干戚舞的内容、性质、表现形式与功能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认为:夏代干戚舞主要以朝歌乐舞形式存在,用于祭祀祖先、天帝,充满巫术气息;其表现形式融舞蹈与鼓、石磬等乐器伴奏于一体;干戚舞在夏代有《九歌》、《万舞》等具体形式,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变革、祭祖的史实,以及用舞蹈宣扬历法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湘西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和开展现状进行考查与分析,提出了“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应采取突出民俗旅游文化特色,开发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普及体育健身活动,推进传统体育的活态保护;结合传统节日,强化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目的是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中基础性、本质性的问题。目前,对学校体育目的界定的观点较多,这对体育课程的选择与制定影响重大。“体质派”认为体育教育目的是增强体质;“体育多目的论”认为增强体质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或不是唯一的目的,体育教育是运动教育。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翻阅大量与学校体育教育及教育目的等相关理论的文献资料。从健康与体质的辨证关系;从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及两者的辨证关系来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目的。通过研究认为体育教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弥补"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论文写作的论证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结果描述、撰写学位论文这7个步骤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系统地总结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实地调研与史料研究的角度介绍了有文字记载以来,贵州土家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贵州土家族传统体育与傩祭的关系,土家族传统体育与傩面具的关系,土家族传统体育与傩舞的关系,以及土家族传统体育与傩坛音乐的关系。探讨在盛行傩文化的贵州土家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以期寻求保护和宏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全民健身行政法规。将其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央7号文件"等法规的有关条文规定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条例》具有以下特点:就性质而言,《条例》是一部较高层次的法律;从内容上看,《条例》是由单项立法向综合立法过渡的典范;从操作层面分析,《条例》对学校体育的有关规定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细化。为切实保障《条例》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落实,提出了重视领导工作与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加强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研究烟草对健康的影响和"世界无烟日"的由来及其与"无烟体育"有关的主题,论述"无烟体育"的成因及其发展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并就体育明星香烟广告所引起的体育界内外的反应提出思考.结果认为:"无烟体育"是体育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体育明星应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政府加强制订控烟政策和法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是成都体育学院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的办学特色。“以体为主”,突出了体育院校的办学特性,是必须永远保持的本色;“体医渗透”,体现了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是必须永远追求的方向;“体文结合”,反映了体育回归人文的时代潮流,是必须永远贯穿的精神。“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相辅相存、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一专多能”由一般的泛指转化为特指,使成都体育学院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体育院校的“大同小异”,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苗族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家族、苗族迄今仍残存着一些自然崇拜的习俗.在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中,人们祷告神灵,希望神能赐予风调雨顺、衣食无忧的体育环境;希望神能赐予强壮的体魄、祛病延年的体育理念;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虔诚地以各种身体活动的体育实践去求神、拜神,并以此获得心灵的慰籍等等,使土家族、苗族的祖先以此为依托而渡过人类生存的蛮荒时代,并得以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土家族、苗族的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依然频繁,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体育文化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体育的具体实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试论“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友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友谊”(friendship through sport)是国际军体理事会创建伊始的口号,也是国际军队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就这一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社会意义等做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