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90年代以来,在儿童中心观、自由游戏观、发展主义观的哲学背景下,美国政府重建课程框架,颁布《基础阶段课程指南》,并建立“视导制度”进行教学质量监督,由此明确了早期教育的标准,提高了教育质量,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发展学前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相关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后现代主义注重“批判”与“否定”,强调“多元化”,主张“去中心”,促进“境遇化”,坚持“非理性”,从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观进行哲学批判,并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对其重塑,丰富高校体育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新世纪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依据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和《武汉市幼儿园课程纲要、(试行)》的精神,体现了“四观”(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和“五性”(探究性、整合性、生活性、开放性、本土性)。在儿童观上,它强调以儿童为主题,尊重儿童、关注儿童、为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是强调身体以及坚持身心一元的哲学,与静思的身体观相比更加注重行动着的身体的重要性,金代体育所蕴含的身体观与中国古代身体观一脉相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感应性、整体性、践行性是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主要特性;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主要包括“身教融通”“身道互融”和“身国一体”,这三方面分别与中国古代身体哲学三个主要特性相对应。金代体育的身体哲学与金代国家命运有着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6.
儿童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教育主题,而哲学教育正是培养儿童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国内外有大量关于儿童接受哲学教育的实例,且数量在逐年攀升。但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仍未得到规模化的开展。当下,千百万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挖潜,越来越需要哲学精神的陶铸与哲学教育的浇灌,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成为一种必需。  相似文献   

7.
儿童哲学不同于一般哲学,它侧重故事、小说等生活化、游戏化的表现形式,而非成人化的理性思辨与抽象的逻辑阐释,重在构建儿童“问答”的场景,创造儿童“发问”的机会,生成儿童探索“为什么”的对话机制,旨在对儿童进行世界观的陶冶,对学科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极力践履理性的探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是影响中国古代监护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在监护制度中有着深刻表现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道观”、“人道观”以及“天人关系观”。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对中世纪基督教灵肉观的演变及其对体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中世纪属于基督教,基督教神学影响和形塑了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基督教的灵肉观对中世纪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奥古斯丁主义坚持“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的灵肉对立观,导致竞技体育的沉寂和体育被排除在教育之外;(2)中世纪晚期,托马斯·阿奎那代表的经院哲学重新阐释灵肉关系,提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存在”的灵肉结合观。思想解放带来人们对身体及其健康的重视,在教会学校也开展了课余体育活动,城乡社会也兴起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它们成为近现代多种运动项目的前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外当代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现代体育价值等因素对学校体育观念的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对“全人”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出学校体育的“成长教育观”。从多方面论证了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建立,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全面、更积极的意义,探索性地提出实现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哲学咨询是指运用哲学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儿童解决思想困惑和人生困扰的哲学实践。儿童哲学咨询方法源于苏格拉底对话,发展出适合儿童哲学咨询的故事法、体验法、团体咨询法、宁静法、哲学漫步等。儿童哲学咨询对儿童进行哲学思维方式训练和世界观、价值观引导,是打造文化强国,促进中国教育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实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教师如果不具备正确儿童观,无视儿童,很容易做出违背道德与人伦、残害儿童的恶行。错误的儿童观会导致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儿童观的严重缺失是目前教育暴力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面对教育暴力的严重性与普遍性,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努力消除教育暴力。  相似文献   

14.
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五四"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五四"运动真正发现了儿童。儿童被发现,儿童才真正开始走上解放的道路。"五四"时期"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建立,是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走向解放的开端,是现代意识的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人性观的发展经历了前教育学时期:哲学人性观和教育人性观相结合;教育科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哲学成为教育人性观演进的基本条件;现代民主主义教育时期:教育人性观成为教育理论中基本的核心命题;后现代教育时期:多学科、反科学的开放的教育人性观。对于教育而言,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的价值观作为其人性观的基础本身就展示了一种新的方向。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也已经在中国教育领域播下了理论的种子和实践的果实。  相似文献   

16.
人文体育观、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引起了人们对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定位和体育与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从文化哲学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我国传统的体育观和现代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体育与健康,人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树立人文体育观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梁漱溟的文化哲学到他的乡村建设的教育思想,以及邹平乡村建设实践,贯穿了梁漱溟的农村教育观。“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是梁漱溟赋予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乡学村学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具体机关。平民教育、社会教育和乡村建设是一回事。只有平民得到教育,乡村得到建设,中国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0世纪西方哲学观从知识认识论到知识价值论、由关注知识世界到关注人的意义世界的转换给了教育以新的启示.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理应顺应这一时代主题.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心也需要作必要的转移,进行内在超越,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儿童生存的意义,实现教育由外在目的向自身意义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视角,对健身气功的养生思想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气”作为中国生命哲学的特有范畴,是健身气功的生命动力源,也是健身气功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和养生根柢。虚静恬淡、道器合一、阴平阳秘、调和气血、自然而然等分别体现了健身气功的生命本然观、生命整体观、生命运化观、生命和谐观、生命自然观的养生思想,折射出中国生命哲学的文化意蕴,彰显了中华养生文化的生命色彩。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健身气功理论和文化体系建设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哲学视角对文化起源的动因进行解析,探索体育文化起源的动因以生成体育文化起源观.依据体育文化起源观,确立体育文化本质观以及体育文化发展观.体育的文化本质观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体育的文化补偿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体育内涵要素特征的分析,定义文化哲学范畴的“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