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比较、思辨等方法对动作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意义、儿童早期动作教育的概念与内容、当前我国幼儿园动作教育现状与困境进行了阐述;指出:儿童动作学习核心经验的研究是中国早期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对进行幼儿动作教育与综合训练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为落实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的动作教育与综合身体训练的常规化、正规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外在表现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内在机制。方法:通过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对跑、蹦跳和单脚跳进行评价,用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时域分析的方法对完成动作时肌肉的积分肌电(Integrated EMG,IEMG)和时序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计算年龄组×不同肌肉对标准化iEMG的影响,年龄组×动作类型对标准化共收缩指数的影响,结果: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和下肢肌群iEMG值存在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单脚跳的差异性最为明显(P<0.05)。标准化iEMG值股直肌最大、胫骨前肌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作复杂程度的降低,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共收缩指数峰值越来越大。结论:TGMD-3作为幼儿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具有可行性,其中单脚跳可优先作为移动性动作技能定性评价指标,该动作下肢肌群iEMG值可作为定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幼儿在跑、蹦跳和单脚跳动作时,主要用力肌肉为股直肌和胫骨前肌。随着年龄增长,完成移动性动作时,iEMG值逐渐增大,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测评体系应用的视角对美国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的产生发展背景、测量和评价系统、信效度、优缺点以及应用情况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儿童动作发展研究的开展。结果显示:TGMD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社会和学术背景;经过30年的发展,TGMD系列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儿童粗大动作技能测评工具,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该测评体系的高度标准化。但TGMD存在着诸如指标适用性、过程性评价弊端等缺点,这需要引起使用者们的注意。文章通过对TGMD系列的解读分析,结合该测试目前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从思路和方法上提出对我国儿童动作发展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协同理论为研究视角,论述构成身体活动系统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动作技能的发展水平对诱发、保持或降低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具有动态协调作用,是身体活动系统中的序参量。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系统之间的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儿童早期,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系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时期,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系统之间的联系逐渐得到加强,而二者之间关系发生的动态变化正是身体活动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如感知觉能力、体能及身体形态等重要变量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智力障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研究的方法及效果,为今后智力障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学指导。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等5个权威数据库检索文献,按照标准排除无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信息提取,使用PEDro评分量表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有效干预占93%(13篇)。纳入文献样本量介于12~80人之间,年龄范围为4~18岁;在学校环境实施以基本动作技能或体适能专项训练为干预手段的研究居多;干预周期为6~16周、3次/周、单次干预时间为40~60 min的有效干预占比最高;BOTMP/BOT-2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基本动作技能测评工具。结论:智力障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可以有效促进个体基本动作技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动作发展视角下,依据3~6岁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所设计的功能性练习方案对粗大动作能力的影响,为幼儿粗大动作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选3~6岁幼儿249人,分为实验组(124人)和对照组(125人),前者完成功能性练习,后者进行常规体育运动,干预时间为24周。通过系统分析法,确定幼儿功能性练习方案的内容、原则及要求,使方案更加科学、系统和实用;干预前后使用TGMD-2量表对各年龄段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能力进行测评。结果:1)实验组大、中、小班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依次为(88.09±5.73)分、(79.69±5.77)分和(64.94±9.54)分,较干预前提高(32.37±6.93)分、(30.69±9.07)分和(32.57±8.20)分,变化显著(p<0.01);2)对照组大、中、小班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依次为(65.51±8.76)分、(54.24±9.19)分和(47.27±11.92)分,较实验前提高(8.80±6.97)分、(6.16±8.70)分和(16.42±8.81)分,变化显著(p<0.01),但对照组干预前后各年龄段幼儿位移动作得分、控制动作得分及粗大动作总分变化差值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1)。结论:常规体育运动对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存在个别动作变化不明显、掌握不稳定等情况。幼儿功能性练习设计为“动作模块”与“素质模块”,前者将3~6岁幼儿的动作学习系统地划分为3个层次,为教师设计练习方案提供了依据;后者可针对幼儿特定身体素质进行科学锻炼,动作学习中兼顾身体素质的发展。功能性练习对幼儿粗大动作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且优于常规体育运动,对促进粗大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实的动作能力(MC)与自我知觉的动作能力(PMC)匹配情况对不同体重儿童身体活动(PA)的影响。方法:使用加拿大灵敏与动作技能评价、Harter修订的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运动分量表、Yamax EX510型计步器对济南市9~12岁342名(M年龄=10.73,SD=0.86)儿童的MC、PMC和PA进行测量,并运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在匹配情况下,相较于低MC-低PMC被试,具有高MC-高PMC特征的儿童的PA水平更高(正常体重,a1=0.50,p<0.05且a2=0.09,p>0.05;超重肥胖,a1=0.59,p<0.05且a2=0.01,p>0.05);2)在不匹配情况下:相较于低估MC的被试,高估MC的正常体重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PA水平(a4=0.07,p>0.05;a3=-0.19,p<0.05),但这一差异在超重肥胖组儿童中并不显著(Z-Hat=0.19,p<0....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观察和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以动作技能教育目标为依据,结合幼儿身心发育特征、动作技能形成理论和动作教育中核心动作经验理论,构建出3~6岁儿童教育中核心动作内容体系,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表明:在3~6岁核心动作经验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对幼儿动作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将为幼儿早期的动作技能教育和幼儿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动作发展为研究视角,针对当前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取向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通过对3~4岁幼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依据:1)重视幼儿动作的准备与经验;2)重视练习动作的身体素质构成;3)重视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大小;4)重视练习动作与环境的关系;5)练习动作与特定体育项目基本技术相结合等。文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幼儿体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幼儿感知身体能力及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差异,检测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95名3~6岁幼儿(平均年龄4.5岁,标准差0.55年),按照年龄分组测试3~6岁幼儿的移动性、操作性动作发展(使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及感知身体能力(使用形象化儿童感知能力与社会适应量表中身体能力感知分量表),在两个量表信效度检验基础上,采用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幼儿移动性、操作性动作发展的差异,不同性别幼儿感知身体能力的差异,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不同类动作与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验证移动性动作发展对感知身体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TGMD-3)与感知身体能力分量表(PSPC-P)在本次研究中有较好的信效度;3~6岁幼儿感知身体能力与移动性动作发展有显著相关性(r=0.654,P<0.001),与操作性技能有相关性(r=0.313,P<0.05);女童表现出更高的移动性动作发展和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r=0.346,P<0.05);受试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中移动性动作发展较快,操作性动作发展较慢;本次研究中移动性动作发展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呈现出显著差异(P<0.001);感知身体能力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年龄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GMD-3)与感知身体能力量表(PSPC-P)适合3~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评估;女童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水平均高于男童;3~6岁幼儿的感知身体能力与移动性动作发展有正向显著相关关系,移动性动作对感知身体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女选手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奥运周期世界女子平衡木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成套动作难度平均为6.34分,其中技巧与舞蹈动作的比例接近为6:1;技巧动作中前空翻类型占六成,挺身前空翻及其转体和团身前空翻几乎是每位选手的规定动作;上法呈现多样化特征,下法的动作类型全部为后空翻动作;完成技巧动作的质量欠佳,整套平均扣分高达1.253分之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既定动作难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完成动作质量,重点是提高技巧动作的控制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立足于动作发展理论和足球体育教学实践,在初步阐述足球教学基本内涵基础上,对儿童动作发展的进行了探讨。结果:通过12周的足球教学,前庭步平衡能力11岁男生和女生的动态平衡能力有非常显著性提高( P<0.01),9岁女生、10岁男生和女生有显著性提高(P<0.05);单足闭眼站立平衡能力9岁女生、10岁男生和女生三组的静态平衡能力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9岁、11岁男生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摆动腿三维加速度测试中,各个年龄组的男女生摆动腿加速度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通过使用加速度测试仪器对踢的粗大动作的研究,加强了足球与儿童动作发展关系热点问题的探究,表明了进行足球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姿势控制能力,促进儿童动作发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推动我国大众艺术体操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 探讨儿童少年不同年龄阶段艺术体操身体动作练习内容,构建出我国儿童少年艺术体操适切性身体动作内容体系。结论:我国儿童少年艺术体操适切性身体动作内容体系构建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我国艺术体操初训年龄5岁较为适宜;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出我国儿童少年适切性身体动作指标:包含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儿童少年适切性身体动作内容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为:非难度动作(基本动作)中全身波浪和大舞姿动作适合在7岁以后开始练习,其它各类型身体动作均可作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练习内容。随着年龄增长,难度动作级别逐步递增,但在数量和内容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研制背景、研制原则、结构特点、核心内容等方面,对美国《0~5岁儿童身体活动指南(第3版)》进行介绍和解读。发现,该《指南》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基本动作技能的早期干预、落实儿童身体活动的强度、强调通过引导使儿童参加身体活动、注重团队协同干预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政府牵头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研制指南;基于儿童身心特点,提出引导儿童参与身体活动的具体建议;结合我国儿童身体发育特点,科学安排儿童身体活动的强度;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身体活动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录像观察分析的视角,以儿童体力活动强度等级评价量表为工具校准并验证基于加速度计测量的活动计数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强度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简称切点),然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频数分析等研究8种切点和6种采样间隔时间组合情况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的差异及相关推荐量的满足程度。结果:1)SB的切点为0~116次/15 s,LPA的切点为117~551次/15 s、MPA的切点为552~997次/15 s,VPA的切点为≥998次/15 s;2)SB、MVPA随着体力活动采样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相反,LPA和TPA则随着采样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6种采样间隔时间情况下,本研究切点和李堃切点在SB和TPA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其余切点在SB和TPA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6种采样间隔时间情况下,8个切点在LPA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采用1 s采样间隔时间时,Cauwenberghe切点和Evenson切点的MVPA未见显著性差异,采用60 s采样间隔时间时,ButtleVM切点和Buttle切点的MVPA未见显著性差异,其他采样间隔时间情况下不同切点之间的MVP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6)MVPA推荐量满足情况随着采样间隔时间变长而下降,TPA推荐量满足情况随着采样间隔时间变长而上升。为此,当使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量中国学龄前儿童的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建议国内学者选择本研究切点和15 s的采样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6.
国内通常将 3- 6岁学龄前儿童参加体操训练的时间划为幼儿体操训练阶段 ,在此阶段中 ,小朋友的各项生理指标、心理活动状态皆处于比较脆、低下的水平 ,学习掌握动作主要需通过教练的诱导、个人的模仿等途径来实现 ,这就对幼儿体操的训练提出了应当注重讲解的艺术、突出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蹲起动作下肢动作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市区社区居住各年龄段女性166名。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三维摄像系统和肌电仪记录受试者的蹲起动作特征,使用相应软件对运动学、动力学参数以及肌电数据进行分析,并用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各年龄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各组下肢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为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P<0.05),关节贡献度大小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P<0.05)。20~29岁和30~39岁组的踝关节贡献度为向心阶段>离心阶段(P<0.05),而其余各组则为离心阶段>向心阶段(P<0.05)。20~29岁和70~79岁2组间的左侧股直肌和右侧股二头肌动员时间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蹲起动作的动作幅度主要由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决定;老年女性下肢各关节运动范围明显受限的情况首先发生在膝关节;女性完成蹲起动作的力量主要来源于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这些肌肉的力量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50~59岁是髋关节力量衰退的关键敏感年龄。因此,女性随年龄增长应进行有针对的下肢肌肉力量与柔韧性锻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相对科学合理的仰卧起坐测试方法,为优化我国学生体质测评中仰卧起坐测试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完善我国学生体质测评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世界上7个国家和地区健康体质测评中的仰卧起坐测试从动作形式、受试对象和计量方法 3方面进行研究。结果:7个体质测评体系中仰卧起坐动作开始与结束状态相对统一于仰卧;存在5种上肢摆放位置;膝关节均要求弯曲;双脚存在固定与非固定2种要求;躯干最大运动幅度分2种,即30°<角度<90°和角度≥90°;受试年龄、性别要求不一;计量方式分时间-个数与节奏-个数2种。结论:各国健康体质测评体系中仰卧起坐动作形式的5种上肢摆放位置带来不同的动作完成难度;双手手指交叉抱头的上肢动作易引起颈部损伤,其他动作无不利影响;下肢采用膝关节弯曲且双脚不固定的动作,对促进腹部肌群发力和限制股直肌发力较为有利;30°~45°的躯干运动幅度对评价腰腹力量素质相对有利;仰卧起坐受试在6~70岁范围中,无性别限制;以节奏-个数作为计量方法相对优越。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参加第43届世锦赛和伦敦奥运会双杠决赛选手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世界双杠成套动作比赛特点进行全面研究.结果表明:成套动作的平均D分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获得奖牌选手的最高D分已经达到7分左右,继续提升的空间较小.成套动作的结构内容依次为:支撑摆动(含下法)、短半径回环、悬垂大摆和挂臂摆动,各组的比例约为4:3:2:1;其中短半径回环和悬垂大摆动作迅速增加,并构成D分的主体;挂臂摆动组仅占一成,但难度价值较高;下法在“屈体后空翻二周下”的基础上,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双杠高手众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高难度动作的先进技术,又有优质的良好传统,预计在里约奥运周期各项赛事中仍将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横向研究3~6岁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的运动学和下肢肌力特征,构建站立时间与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及小腿长度的回归方程,以揭示3~6岁幼儿单腿站立姿势控制能力发展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135名幼儿。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VIXTA数字录像机同步录像,使用“Anybody 7.0”仿真软件计算下肢肌力,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中级阶段人数呈现两边少、中间多的特征,高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多。2)幼儿的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主效应和年龄×阶段的交互效应,踝关节屈曲角出现年龄×性别的交互效应,髋关节屈曲角和髋外展角出现性别主效应,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性别的交互效应(p<0.05)。3)站立时间与小腿长度和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的回归方程为:Y=-85.14+2.36X1+0.26X2。4)支撑腿在AL、OES和IM肌力表现出年龄主效应,非支撑腿在SB、BFCB、Sartorius、IM、GMEA、TFL肌力表现出阶段主效应。结论:1)随着动作发展的成熟,幼儿脊柱和骨盆趋于直立,手臂稳定,髋关节外展角度变小,踝关节自然下垂,支撑腿接近完全直立状态。2)幼儿单腿站立动作发展的运动特征受年龄、性别与发展阶段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的差异上。3)幼儿支撑腿肌力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呈现“高-低-高”的特征,5岁可能是肌力发展的分化阶段,非支撑腿肌力随发展阶段的成熟,呈线性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