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居易前期诗作中表现出了"明道"与"缘情"、"尚用"与"尚美"等两歧性,而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白居易前期的诗论却又是以"明道"为宗,倡导写实尚俗,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然,他的诗论与实践之间存有抵牾。但是白居易始终没有直面其诗歌中的这些矛盾,究竟是他的无意识抑或有意为之?从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心态性格及其相关的客观存在等方面来看,其前期诗作中存在的两歧性或许是合于情理的。  相似文献   

2.
自裴斐、罗宗强、王启兴等同志近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上相继发表了对白居易研究的不同看法以后,在唐代文学研究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其焦点是:一、中唐时代究竟有没有一个新乐府运动?二、如何评价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不是现实主义诗论?仅1986年见诸全国各种报刊上有关白居易研究的50多篇文章中,就有20多篇涉及上述问题。1 中唐文坛上究竟有没有一个由白居易倡导的、有众多作者参加的“新乐府运动”?作为一个运动,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罗宗强认为,就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而言,元白“只在元和初年很短一段时间、在有限的一些作品里”有所表现。而且,元白的“理论提倡在当时是否引起反响,有没有人表示赞同,则并未能找到足资证明的材料”,“时人的言论里没有任何反响”,更何况元白也未能把自己的理论和创作  相似文献   

3.
共同的理想追求,相近的诗歌风格,使元稹和白居易自相识之日起便结下了坚贞情谊。二人在交往过程中,常以唱和为媒介,传递信息,互通有无。文章试图从政治关切、仕途砥砺、精神安抚、诗艺切磋等多角度分析其唱和所渗透“相戒”、“相勉”、“相慰”、“相娱”的情感交流类型,窥探诗人间深厚友情,以作为彼此相处、知人论世之凭证。  相似文献   

4.
在以《诗经》开始的,经汉魏乐府,一直到陈子昂、杜甫所积累的丰富的现实主义诗歌沃壤中,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既呈现出“中兴”的社会政治景象,又存在着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历史时代里,孕育了一位具有独特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判断历史人物盼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  相似文献   

5.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纲领。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章中,白居易讲过这样一些话: 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  相似文献   

6.
“三变”说是中国诗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人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诗歌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提供一种比较准确的理论模式;同时它也带有机械论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唐佛教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壁画、塑像等造型艺术和中唐诗歌代表人物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比较,来展开这些艺术形式与白居易诗歌的深层关系,说明白居易诗歌的独特的一面,与这种特点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是一个文化命题,在《左传》里与政治外交结缘,成为高层次交际的表意载体,梳理《左传》引诗言志的方式及其它,对于“采诗”、“诗教”、“诗论”等等方面都能引发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有助于对题材的统摄和人、情、事理的开掘,对其以诗补察时政、泄露人情的政治使命作了有力的推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论的“入出说”理论用“入”与“出”来形容诗歌欣赏审美活动的两个环节,很好地揭示了诗歌阅读欣赏的审美规律。作者应用这一理论研究了诗歌的翻译,发现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入”与“出”的循环。第一循环中的“入”指的是“入以知音”,理解原诗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出”指的是研究与原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第二循环中的“入”指重新与原诗作者感情上的同化,实现原诗内容与形式之美的传达与转换;“出”指的是对译诗作远距离审视,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案头研究工作和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翻译审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四萧”对文学政治功能的重视,同儒家诗教有着明显的血脉联系,他们在继承其基本内涵的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与传统“风教”论相比,他们的观点蕴涵了两大新的指向:一是把政治功利的载体主要限制于儒家典籍,而非纯文学作品,二是推崇“风教”的“修身”功能,从而与社会兴衰治乱的主旨有所偏离。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对疾病的体认深刻,其诗歌中的疾病种类多样;除涉及各种生理疾病外,也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隐喻。疾病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人的创作心态及其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白诗中的疾病隐喻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社会思想。白氏大量写作疾病诗有自身多病、注重养生、关心民疾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朝鲜李睟光的诗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睟光的摘句批评和中国诗家的摘句批评共同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这些不同导致了对诗歌以及诗歌理论不同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奠定了词学的传统审美规范 ,即情艳、辞雅、声谐。与《花间》审美传统相比 ,苏门词学审美观念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艳”的雅化 ,“雅”的深化 ,“谐”的淡化。苏门词学观呈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 ,他们特别重视词和词人的“不俗”。清新、高妙、自然这些诗学审美的范畴因而进入苏门的词学审美批评语境 ,成为苏门词论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