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采用量表法以274个普通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快乐感和体育环境主观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评价最低,其次为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和体育师资的评价最高.除了物质环境的两个因素自然环境和场地器材外,其他因素与快乐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抽样的形式,以苏、锡、常三地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在体育价值观的精神层面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取向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影响并制约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与行为定势的主导因素,按其贡献率高低分别为体育环境、运动习惯、个人成功运动经历和化传媒。其交叉作用,从不同维度显示高校扩大招生后苏、锡、常三地大学生体育取向层面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形成机制与成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包括体育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保健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等。这些体育能力主要受到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教育和家庭体育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是运动心理坚韧性研究迫切关注的2个问题。通过构建分层多项Logit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多维向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性别、年级、专项、训练年限、运动级别、学业成绩和群体环境是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2)心理坚韧性多维向度在不同水平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3)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扮演了保护性与危险性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性过程和结果的产生。在此基础上,以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PPCT模型为机制解释策略基准框架,初步构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坚韧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并提出实践启示,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PSPP身体自尊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684名不同专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运动专项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产生的影响显著高于性别的影响,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的各维度有较大的差异,并且身体自尊各个维度对身体自我满意感的回归系数与项目本身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因素,对全国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揭示和分析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结果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但也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未能完全具备良好的体育行为;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导向、驱动、支持的是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情感选择: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是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最主要的因素。建议:加强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的培养:学校、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体育社会环境;改进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运动休闲生活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献资料法、访问法、座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育、运动休闲、生活方式、人”的内在联系作为研究框架,揭示运动休闲与大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间复杂的、潜在的、本质联系;从运动休闲的自由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论证运动休闲在维系和倡导大学生健康、放松、再造生活快乐和满足以及再生产工作和学习能力、发展全面人格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为构建大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意识及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22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通过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大学生均充分“感受到合作价值”;2)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运动技能学习”,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在俱乐部式体育教学中,通过互惠合作,获得技术上的支持;3)大学生认为通过合作,能够产生愉悦的感受,学习过程较愉快,男生特别如此;4)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增加了大学生间合作的机会,且更好地促进了其运动技能学习;5)该学习方式增加大学生间的了解,对增进彼此沟通起到积极作用;6)女生比男生更趋向于认为该教学方式使其学习到了如何在运动中尊重别人,并保持自尊。  相似文献   

9.
快乐体育教学是指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内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健美操教学的体会,阐述了快乐体育的内涵及教学特点,并探讨了快乐体育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爱好、体育特长、教师、运动项目的特点、场地器材因素、体育考试的难度及同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内涵、外延,揭示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意识,促进身心统一;3)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以隐性课程的课程和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价值:1)隐性课程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优化了体育项目设置,实现了隐蔽课程易接受性特点;淡化了体育技术教学,注重隐性课程效果产生的长期性;突出娱乐趣味等非理性思维,强化接受过程的愉悦性。2)隐性文化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具有显性文化元素不可替代作用;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互动模式丰富了文化的传递形式;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种文化现象,传承校域体育文化,弘扬校域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围绕体育文化的本质结合校园体育文化r影响力对成都市不同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运动参与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校园文化概念、特征、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提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宣传舆论为先,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组织管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完善健康教育体系,拓宽学生体育学习层面。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盐城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认为该地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还处于落后状态.建议从组织管理、体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活动开展及体育设施的改善等方面着手,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活动中快乐体验类型体系是承载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的重要根基。体育活动中的快乐体验包含了来自精神和躯体方面的双重体验。此外,体育项目的不同,主体所得到的快乐体验类型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心素质,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在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学校因素,力求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器材因素、体育教学因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体育文化建设问题作深入分析,在阐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作探讨性阐述。  相似文献   

19.
广东体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广东优秀的体育文化资源是广东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所取得的一系列优秀成果的结晶,是广东社会的重要标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广东优秀体育文化不仅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其所蕴含的时代精华、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培养优秀体育新人的优质资源.将广东优秀的体育文化资源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协同育人,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体育强省、实现广东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能为健康广东和幸福广东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宝贵基石.  相似文献   

20.
“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已成为人们参与率最高的运动项目。足球运动本身具有整体性、高强度、快节奏的特点,同时,足球运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娱乐性强、不受民族地域限制、没有语言障碍,不具有太多非文化因素影响的特点。足球运动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