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现代五项运动员4周HiHiLo低氧训练对血象指标及最大摄氧量的影响,探讨HiHiLo低氧训练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效果,为其确定低氧训练提供指导.对象和方法:将10名江苏省现代五项运动员随机分成HiHiLo组和LoHi组.HiHiLo组每晚居住于15.4%O2浓度低氧环境10 h,白天除照常训练外,每周进行3次低氧运动(15.4%O2氧浓度环境下,以80%VO2mRx强度蹬30 min功率自行车,RPM为60转/min).LoHi组居住于常氧环境,其他与HiHiLo组相同.测定低氧训练前后最大撮氧量(VO2max)、PWC170及实验期间每周血象指标(RBC、Hct、Hb).结果:4周的低氧训练后,HiHiLo组期间RBC、Hot、Hb明显升高(P<0.05),且在第4周出现高峰值,LoHj组血象指标变化不明显.同时HiHiLo组VO2max、PWC170分别提高了4%和11%,而LoHi组只增加了2%和5%.结论:HiHiLo低氧训练能明显改善现代五项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与HiHiLo训练敏感性的关联性。方法:选取71名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汉族男子进行4周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方案为每日在低氧环境(O2浓度为14.5%~14.8%,大约相当于海拔3000m)中休息10h,每周进行3次75%.VO2max低氧训练(O2浓度为15.4%,大约相当于海拔2500 m),其余时间在常氧下训练;测试其HiHiLo前后的.VO2max及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PCR分析受试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训练前各组基础值经方差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后,.VO2max、.VO2max/W、RBC、HB和HCT在整体及Ⅲ、D组都极显著性提高(P0.01),但GG组除HCT显著提高外(P0.05),其他各指标虽有上升,但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HiLo能够提高有氧能力;携带ACE基因II和ID型的人有对低氧训练更敏感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SNP/A+18487T多态性与HiHiLo后定量负荷下SpO2变化的关联性。方法:选取71名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汉族男子进行30 d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方案为每日在低氧房(O2浓度为14.8%~14.3%,海拔约2 800~3000m)居住10 h,每周进行3次75%VO2max强度的低氧训练(O2浓度为15.4%~14.8%,海拔约2 500~2 800 m),运动时间为30 mim/次,其余时间在常氧环境下训练。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试仪测试HiHiLo前后定量负荷下SpO2。采用PCR-RFLP法分析VEGFR2基因A+18487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VEGFR2基因A+18487T多态性与低氧训练后定量负荷运动下SpO2变化有关联。其中AA基因型者SpO2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者。结论:AA基因型者在低氧训练后产生了较好的低氧适应,可以作为预测低氧训练后定量负荷运动下SpO2变化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HEPC基因SNP/A2032G多态性与有氧耐力训练后左心室功能指标训练敏感性的关联性分析,从HEPC基因中筛选预测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分子标记,为制定个性化有氧耐力训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2名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健康男子进行为期18周的有氧耐力训练,使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其训练前后安静状态和递增负荷运动下的左心室功能指标,应用PCR-RFLP技术解析受试者SNP/A2032G多态性。采用association studies with training response phenotypes方法分析SNP/A2032G多态性与训练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的关联性。结果:经18周有氧耐力训练后,AG型150W/SV、150W/SVI和150W/EF的训练敏感性最高。其中,AG型群体的150W/SV、150W/SVI增加量显著高于GG型,且存在高于AA型的趋势;AG型群体的150W/EF增加量显著高于GG和AA型。结论:HEPC基因SNP/A2032G的AG型可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后心室功能指标训练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氧训练模式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为期4周,采用低住高练,常氧训练为主,低氧运动为辅的训练方式,每周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低氧训练期间两组运动员的WBC均先降低后升高。RBC、Hb、Hct均明显升高,且女性增高幅度大于男性;训练结束后一周,男性较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而女性则明显高于训练前。男性运动员在整个低氧训练期和结束训练后CK和T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BUN仅在低氧训练第4周和训练结束后一周显著性增加。女性运动员CK值从低氧训练第3周开始显著性降低;BUN则在整个低氧训练期和结束训练后一周显著性增加;T值仅在训练结束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高住低训时红细胞与EPO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红细胞等血象指标在高住低训中与EPO的变化关系,将14名男性大学生分为:1)高住低训组(living high training low group, HiLo组);2)高住安静组(living high control group, Hi-c组);每组7人.受试者每天低压低氧(2 500 m模拟高度)暴露12 h;HiLo组每天在常压常氧环境下进行一次3 000 m跑训练;Hi-c组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任何运动训练.实验为期4周.结果表明,在间断性低氧暴露初期HiLo组的血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球压积(hematocrit, Hct)即有所升高,第19 d后达到最高峰.Hi-c 组的变化与HiLo组基本相似,但高峰的出现在第28 d.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在间断性低氧暴露初期就有升高变化,11 d后出现高峰.这一高峰与间断性低氧暴露19 d后RBC、Hb、Hct的高峰有关.这表明间断性低氧暴露对EPO形成存在着慢性积累的过程,而红细胞的生成与释放对EPO存在量的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3周高住高训低练(HiHiLo)训练前、后与身体机能相关指标进行的分析,探讨HiHiLo对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以期把HiHiLo训练方法运用到武术散打运动项目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名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为期三周的HiHiLo训练,即每天晚上在模拟海拔2 500 m~2 800 m(氧气浓度14.7%~15.4%)低氧环境中居住至少10 h,每周在模拟海拔2 500 m(氧气浓度15.4%)缺氧环境下进行3次低氧训练,其他时间进行正常生活和常氧环境下的常规专项训练。在HiHiLo前和HiHiLo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最大摄氧量、血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测试,并于实验前1 d、实验期间每周同一天及实验结束后第3 d清晨进行血象监测。结果:HiHiLo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显著提高(P0.05),最大功率显著升高(P0.01),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1);HiHiLo训练前、后两条血乳酸—负荷曲线表现的趋势大致相同,但是训练后降低了同级运动负荷时的血乳酸值,乳酸阈强度增加;HiHiLo训练后血氧饱和度值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HiHiLo前、后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无显著性变化。另外,HiHiLo可以提高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机体载氧能力直接相关的血液指标水平,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实验第2周。结论:为期3周的HiHiLo训练提高了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并且在赛前机能状态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复合重复多态性与高住高训低练(HiHiLo)训练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关联性。方法:选取7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进行4周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方案为每日在低氧环境(O2浓度为14.5%~14.8%,相当于海拔3000 m)中休息10 h,每周进行3次低氧下(O2浓度为15.4%,相当于海拔2500 m)75%.VO2max强度蹬功率自行车训练,其余时间在常氧下训练;测定受试者HiHiLo前后不同状态下左心室结构功能等指标。使用GeneScan和测序方法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进行该多态与HiHiLo训练敏感性的关联性分析。结果:HiHiLo后,≤166bp组在安静及不同运动负荷下每博输出量的增加幅度(△b-SV、△b-SVI、△100W-SV、△100W-SVI)显著性低于166 bp组(P0.05);≤166 bp组在安静及不同运动负荷下心输出量的下降幅度(△b-CO、△50W-CO、△100W-CO、△150W-CO、△b-COI、△50W-COI、△150W-COI)、射血分数的下降幅度(△100W-EF)、心率的下降幅度(b-△HR、50W-△HR、100W-△HR、150W-△HR)均显著性高于166bp组(P0.05)。结论:ALAS2基因复合重复多态中≤166bp基因型在心脏功能指标中HiHiLo训练敏感性最高,可作为预测HiHiLo训练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Ⅴ型胶原蛋白a1链(COL5A1)基因多态性与60名中国北方汉族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关联性,探寻预测有氧耐力表型的分子标记。方法:采用联合测试法测得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相关指标,肺功仪测得肺功相关指标。用PCR-RFLP分析COL5A1基因的rs13946、rs12722多态性。结果:1)rs12722位点:不同基因型运动员之间无氧阈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TT型运动员显著大于CC和CT型。2)rs13946位点:该位点与有氧耐力表型以及肺功之间无关联(P<0.05)。3)rs13946-rs12722单体型:携带TC单体型运动员的无氧阈摄氧量和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指标均显著高于非TC单体型运动员(P<0.025)。结论:1)COL5A1 rs12722 TT基因型可作为预测中国北方汉族女子长跑运动员无氧阈强度下机体氧耗量的分子遗传学标记。2)TC单体型可作为预测北方汉族女子长跑运动员无氧阈摄氧量及其相对值指标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对绝经后女性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观察其对绝经后女性体成分的影响,分析肌肉生长抑素(myostain, MSTN)基因rs7570532位点多态性对振动训练干预体成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从社区招募60名汉族健康绝经后女性(58.87±4.70岁),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在振动训练干预前、后测试受试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体成分,体成分的测试采用Prodigy 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指标包括全身脂肪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mass, FM%)、全身脂肪含量(fat mass, FM)和全身瘦体重含量(lean mass, LM)。采用飞行质谱法对MSTN基因rs7570532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基因型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相对活性。结果:绝经后女性经过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其体重、BMI、FM%和FM均显著下降,LM无显著变化。受试者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4人为TT型,19人为TC型,仅有2人为CC型,受试者基因型频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经过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TT型受试者的FM%显著下降(36.4±5.4, 35.2±5.0, P<0.01),FM显著下降(22.6±5.5, 21.7±5.3, P<0.01),LM显著上升(36.8±3.6, 37.2±3.9, P<0.05);TC+CC型受试者的体重和体成分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在控制干预前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后,TT型和TC+CC型受试者之间FM%和LM具有显著差异,FM的差异性消失。pGL3-promoter-MSTN-T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相对活性(3.30±1.121)显著高于pGL3-promoter-MSTN-C(1.76±0.92, p<0.01),且2者均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0.81±0.17, p<0.01)。结论:1)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绝经后女性的体重和体成分;2)MSTN基因rs7570532位点多态性显著影响振动训练干预体成分的效果;3)且此位点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活性,其可能是振动训练改善体成分效果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原训练所引起机体生理适应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经系统高原训练后,机体可发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抗缺氧生理适应。目的在于论述高原训练能否有效提高平原运动能力,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高原因其特殊环境,世居平原运动员初上高原训练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借助代谢组学技术,从急性应激和慢性适应2个纬度,比较分析高原训练初期运动员代谢功能所发生的改变。方法:以16名优秀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前、年度高原冬训的第4天、第14天调整休息后次日晨取肘静脉血5 mL,分离血浆,借助LC-MS平台测量分析各血浆代谢物,以PCA、OPLS-DA比较各时间点代谢谱的变化。高原训练初期的主要训练内容为低强度有氧训练。结果:1)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第4天和高原第14天发生显著改变的血浆代谢物各有近80种:a)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分别升高约35倍、17倍,血浆苯乙胺、苯酚、吲哚等分别升高约4-8倍;b)高原训练第14天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苯乙胺、吲哚等显著升高约2-6倍;血浆胆固醇羟化硫酸酯、色氨酸、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氧丙酸等下降约2-8倍。2)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苯丙氨酸、色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显著增加,但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仍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与高原第4天比较,氨酰-tRN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显著上调,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精氨酸、脯氨酸代谢加强。结论:优秀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急性应答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调控的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升高达数十倍,之后升高幅度下降,可能是高原训练初期代谢适应的敏感标志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应激与适应可能在运动员高原训练初期代谢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原训练初期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代谢较为活跃,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抑制,其确切调节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中方10名竞走运动员(世居海拔2260m)和日方10名竞走运动员(居住平原,10m)在青海多巴高原的训练基地(海拔2366m)和平原(海拔10m)训练期间进行了4min递增负荷实验的血乳酸,心率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原训练初期与后期相比,中日双方运动员的无氧阈速度ATV分别由3.of士0.42m/s、2.78±0.52m/s升至3.22±0.25m/s、3.30±0.34m/s,血乳酸一速度曲线右移程度较大。中日运动员高原训练后期和初期的同级负荷运动心率相比均有所降低。同时从ATV与比赛平均速度的相关系数看(男子运动员r=0.85,P<0.01;女子运动员r=0.65,P<0.05)它们之间存在较高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橄榄球运动员赛前的整合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实验法,将30位橄榄球运动员按照每组15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照橄榄球传统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组按照整合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除肌肉力量训练负荷指标没有显著增长(P>0.05)以外,实验组在身体机能训练负荷和速度-力量训练负荷下指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的竞赛行为效果指标提高到中等水平,为26.9%,对照组橄榄球运动员的竞赛行为效果指标提高到14.0%。结论:整合训练方法促进了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训练成绩达到了最高水平,将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运动技术达到更完善的程度和提高到新的水平的时间效率降到了最小,并且能稳定地改善实验组橄榄球运动员竞赛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低海拔及中度高原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低、中度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本系统观察15名广东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在中度高原(1891m)和低海拔(1000m)进行2—3周训练前后Hb、CK、BUN、血清睾酮(T)、皮质醇(C)和T/C比值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高原训练中,Hb先降低后显升高,CK活性则是显升高,然后逐渐恢复,BUN开始变化不明显,随后显下降,回到平原后再升高至恢复;血清T、T/C比值显升高,而C显下降,保持高睾酮低皮质醉水平;(2)低海拔训练对运动员的血液生化指标、激素及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中度高原训练效果明显;(3)中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雪芙蓉胶囊对雄性大鼠力竭跑台时间、血清雄激素及乳酸水平、血浆pH值及大脑伏隔核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安静对照组、训练组、中药训练组。中药训练组每天灌服雪芙蓉胶囊(5 mg/kg),8周后测试大鼠力竭跑台时间,检测血清睾酮、乳酸含量及血浆pH值,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半定量方法对c-fos神经元的数量、面积及灰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与训练组比较,中药训练组大鼠力竭跑台时间延长、血清睾酮及血浆pH增高(P<0.01,P<0.05,P<0.05)、血清乳酸下降(P<0.05);伏隔核c-fos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和阳性产物面积表达均降低(P<0.05),灰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雪芙蓉胶囊可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延缓中枢疲劳,机理可能与此中药提高力竭运动大鼠血清睾酮水平及血浆pH值,同时降低大鼠血清乳酸水平及大脑伏隔核c-fos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运动训练学著作进行考察,力图从知识谱系的视角对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起源问题做出新的探研。研究认为:1)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工作始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田径、拳击和皮划艇是当时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项目;2)在19世纪中后期,运动训练理论学者普遍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由此确立了运动训练学与医学密切的先天联系;3)研究者在19世纪中后期普遍将饮食、沐浴、睡眠、空气和着装视为运动训练的重要构成要素;4)英国在19世纪后半段始终占据着世界运动训练研究水平的制高点,至20世纪初逐渐被美国所赶超;5)20世纪头20年是运动训练理论的高速发展阶段,这时的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已具雏形,研究者以具有丰富训练和参赛经验的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为主;6)运动训练学在20世纪中叶已初步构成了一套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延续至今。从知识体系演进的角度看,将哈雷的《训练学》视为运动训练学的形成标志是一种恰当的选择。有益于明确运动训练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探讨了常压模拟高位(海拔3000m)低练对大鼠合成解代谢的影响。随机选择40只雄性SD大鼠并分为低住安静组、低住低练组、常压高住安静组和常压高住低练组四组,高住大鼠每天在模拟3000m高度休息12h,运动大鼠每天常氧状态下进行跑台速度为25m/min的跑台运动训练,1h/d,5d/w,测定4w后的血清T及C、BUN的变化。结果常压高住安静组和常压高住低练组SD大鼠血清T/C比值均显著性地增加(P<0 05、P<0.01),血尿素氮没有显著性的变化(P>0.05) 表明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增强了机体的合成代谢能力,对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