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党的十六大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里所强调的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标志,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全民健身将在小康社会中起什么作用以及怎样促进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的发展,这将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认识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地组织我院部分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  相似文献   

2.
采用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高校体育所应承担的新使命,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对策建议:创建高校体育俱乐部;为构建全民健身体系而奋斗;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化”的学校体育化体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城镇化的新市民”进行体育补习教育;向继续教育领域发展,为成人教育开设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民体育建设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群众体育的兴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广,社会大众健身意识的提高和健身需求的增加,社会渴望大学能够尽快完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为新时代和新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健身场馆设施、专业的健身服务、优雅轻松的健身环境与氛围。本文将针对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社会服务面临的困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策略,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从而让我国全民健身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发挥其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化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小康社会的体育发展目标,必须有体育人才的支撑.研究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扩大: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呈增长趋势;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要求更高;体育人才的服务领域将突破传统体育范畴。  相似文献   

5.
研究通过对系统性的指导性文件和文献进行回顾,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历程、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探索与推进、改革与繁荣、创新与融合等3个发展历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的主线逻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事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契机。研究得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失去大众生活存在场景的外部问题以及无法满足大众对“美”之需求的内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共生发展的应对策略是营造“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场景,以及选取优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健身项目,以“美”吸引流量。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大都市群众体育战略发展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创现代化特大城市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的现实问题。论述了广州市体育职能部门紧紧抓住“五要素”,确保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的指导性文件和文献回顾以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历程、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探索与推进、改革与繁荣、创新与融合三个发展历程;二者的内在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的主线逻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事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重要契机;研究得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失去大众生活的存在场景的外部问题以及无法满足大众对“美”的需求的内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共生发展应对策略是营造“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场景,以及选取优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健身项目,以“美”吸引流量。  相似文献   

8.
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是前人未有的伟大实践,其意义难以估量。从定观角度概括说,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是人民群众健身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发动社会办体育的需要,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使人们形成百川注大海、殊途同归地进人体育人口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任务的分析,论证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把社区体育作为推动全民健康优先发展的阵地,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也把发展社区体育推动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高等院校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完善社区功能,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体育资源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存在问题,利用两者之间存在互补的辩证关系可以解决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堂成功的外教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进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方面引发我们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促使我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确立现代的教学观,正确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2.
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适时修订教学大纲,优化结构;利用多媒体、口诀式、演示式及表演式理论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除了历史遗留因素,自然条件的制约外,包括税收政策在内,国家政策效应及由此产生的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因素,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应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自1862年中国开始创办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以来,由于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促使学校教育非常侧重实科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被忽视了。在中国日渐富强,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世界的今天,传统的农业文明意识表现出了与现实素质要求的不适应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民众教育模式的调整问题。公民教育,作为一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大众素质培养方式,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引入并赋予中国元素的本土化改造,正在形成逐渐完善的、提升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合理架构。各级学校积极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践,真正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统一成一个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这才是国富民强的教育诉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不同层面和范围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随州模式、深圳模式、成都模式、富阳模式及顺德模式等五种模式。这些大部制改革模式对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这五种改革模式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对大部门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有效监督首先要从内部监督入手,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执行机构内部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弹性管理;二是要建立与大部制形成对口式的立法型监督委员会制度,强化人大对大部制的监督;三是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强化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6.
随着“职教20条”出台,职业教育正式步入快车道,迎来黄金发展期。高职院校如何抓住契机,通过“课赛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从学校和专业两个层面有效推进“课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比较法,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分析,指出体育体制改革应借鉴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认为:体育体制改革应当形成政府与社会互补型的体育管理体制;实行体育体制改革前期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理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加大投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多元化体育市场体系;以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为保障;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合理分配体育资源;以人为本,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中国武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观念、目的和定位以及散手规则等方面分析了在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武术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目的定好位;其次把武术整合,对其规则进行修改,取消竞技比赛形式。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二十一世纪,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师专教育和生物课程的改革,学校培养的师资如何更好地适应于农村中学,师专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实验及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目前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依据——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和布鲁纳的整体法;学习动作技能的年龄特征和迁移原理。并围绕教什么,怎样教,教学效果如何等问题,对大单元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