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段,如运用恰当,有助于引起读者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将原作中的修辞特色忠实地反映出来。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有时存在着差异。本文对如何处理英汉翻译中的修辞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融合为一个大的整体,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很多企业都需要和国外的企业签订合同,达成协议。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两国的语言不同,就务必要保证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保证两种语言所显示的意思是相同的,以免由于语言词义的偏差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英语是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签订合同时最多遇到的语言,所以,如何保证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的汉语和英语意思功能相对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功能对等的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做了简单的探讨和研究,供相关人士参考运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首先在他的翻译理论中引入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研究思想.从乔姆斯基的句法普遍原则着手,进一步阐述奈达的"逆转换"和"动态对等"思想,对奈达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石-以句法为中心的转换生成的语言观做了深入的探讨,并通过对比和分析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关系,说明了转换生成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语言翻译理论,运用该理论进行外国文章的翻译,能够实现语句形式的完美转换,同时也能够将文本的涵义良好的展现出来。基于动态对等理论的文本翻译更注重的是展现出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形式对等的基础上追求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在著名小说作品《动物农场》中若合理的运用动态对等理论,则能够将全文按照国内学者的阅读习惯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语言活动的深层机制,思维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表达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视点转换是常用的弥合语言差异的有效的变通措施之一。从思维倾向和外显方式两个维度对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视点转换进行归因分析,两者的思维形态和用语习惯凸显各自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动态对等是该理论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 ,其影响是深远的。动态对等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 ,涉及动态对等原理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与运用。译者应充分认识并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反映 ,以便克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 ,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涉及译者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素质。对于本科生的翻译教学,国内大部分院校仍然离不开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多数从翻译技巧、翻译欣赏等单向性教学,怎样的教学方式能进一步促进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本论文试图从翻译教学的目标结合上课实际提出"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翻译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入手,分析词义的选择、词义的引申、词类的转换、词的增加和删减等技巧,探讨句序的调整、句态转换、正反转换等策略,为解决中西方思维及语言特点下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英汉翻译不仅是由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而且是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 ;不仅要做到语义上的对等 ,而且要做到文化上的对等 ,文化等值应重于形式等值  相似文献   

11.
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的本质。指出语码转换实际上是人们根据具体语境动态地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分析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成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英汉两种语码转换进行了应用研究,旨在阐明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教师心理现实所做的顺应,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差异的影响始终存在。英汉翻译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语言表达法的不同,可译性总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认识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探索两种语言在深层意义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是提高英汉翻译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理论之一。框架,也称为认知框架,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用框架理论进行语言描写和分析还涉及到原型性背景框架和视角转换。在实际语言应用中,框架会发生变化。本文从认知角度,运用框架转换理论对英语幽默解读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幽默的交际过程中,言语者的认知框架发生不一致的现象,此时转换认知框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差异的影响始终存在。英汉翻译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语言表达法的不同,可译性总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英汉语言修辞性词语的选择、词语的语义色彩、情态与语气是造成英汉翻译可译性限度的几个主要方面。认识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探索两种语言在深层意义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是提高英汉翻译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不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是包含众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它并不仅仅是把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意义是在语言的交流中产生的,作为跨语言交流的主要工具,翻译即是对意义的再创造,其最终目的是意义再生。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遵守意义再生的三点原则以实现更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说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达到互相了解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蕴含着历史宗教、民族心理等诸多文化因子。本文结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汉语习语英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汉语英译时可采用类比、抽象、增添、省略、注释等等方法来实现,译者要想达到功能对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方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表面上是语言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的传递。中日两国文化虽然同源同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已孕育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日汉翻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导入文化,可以减少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隔阂而引起差译、误译。  相似文献   

20.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Fillmore的框架理论提出百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同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它们共同促使对意义的理解。本文试以框架理论中的框架转换为视角,探讨幽默言语解读过程中如何通过框架转换来识解言语中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