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了情绪抑制与表达对运动员自我控制损耗的影响。方法:有38名足球专项大学生参与了实验1,有15名网球、3名羽毛球和11名乒乓球专项大学生参与了实验2,他们被随机分配到情绪抑制、情绪表达以及控制组中。所有参与者先完成8 min30 s秒的情绪控制任务,然后实验1的参与者完成Stroop任务,实验2的参与者完成Visual-CCPT任务。结果:情绪抑制组较简单观看组以及情绪表达组在Stroop不一致任务的错误数上更高,在Visual-CCPT任务的虚报数上更高。结论:对于消极情绪采取情绪表达的方式更有利于后继任务的控制表现,这提示运动员,在面对消极情绪时,应该视情况去表达,这样才能节省自我控制能量,为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能量保证。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检验后悔情绪的自我损耗效应,比较作为后悔与不作为后悔对个体的自我损耗程度,并探索自我肯定对后悔情绪的缓冲作用.研究发现:(1)后悔情绪会消耗个体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导致损耗效应,表现为较低的活力水平和较短的计算任务坚持时间.其中,作为后悔组的活力水平低于不作为后悔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2)自我肯定对后悔情绪体验具有缓冲作用,表现为实验操纵后的后悔强度显著低于操纵前.未来研究将继续探究自我肯定的效用及其机制,并探索更多的后悔缓冲策略,为相关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自我控制是对原有行为反应方式的改变与克制,它是一种有限资源,自我控制的使用会产生损耗,它是人类行为重要的调节因素,控制过程会对个体其它操作或生活事件的控制表现产生削弱的影响。自我控制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运动员的调节失败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重点考察了感觉寻求人格特质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压力缓冲作用。共有28人(23男5女)参与了实验。采用2×2组间设计,自变量为压力和感觉寻求人格,压力有2个水平:高压和低压,感觉寻求人格也有2个水平:高寻求和低寻求。因变量为Stroop任务测得的色词匹配与色词不匹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ms)。结果:1)压力的主效应显著;2)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主效应显著;3)压力与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1)压力对自我控制存在影响,即相比低压条件,大学生运动员在高压条件下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表现;2)感觉寻求人格特质对自我控制存在影响,即高感觉寻求者比低感觉寻求者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表现;3)感觉寻求人格特质具有压力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参加2009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的14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目标定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任务定向、自我定向适中者多,高任务目标定向和低任务目标定向者少。2)男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自我定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任务定向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运动等级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任务定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定向上健将级运动员得分高于二级运动员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任务定向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性别和运动等级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因子上均无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训练理论说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中学乒乓球队员的心理训练应从运动表象、制定"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表、正面提示、自我暗示等几方面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以使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考查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影响后,进一步考查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实验一,58名中学生(男31人,女27人,平均年龄为13.28±0.45岁)完成白熊任务,随后测量身体活动意向,结果显示损耗组的身体活动运动量的意向显著低于控制组(t=-3.34,df=56,p<.05,d=.89),强度的意向显著低于控制组(F(1, 56)=5.85,p<.05,Partial η2=.10),时间的意向差异也显著低于控制组(F(1, 56)=6.96,p<.05,Partial η2= .11),而两组频率的意向差异不显著(F(1, 56)= 0.73,p>.05,Partial η2=.01)。实验二,56名中学生(男26人,女30人,年龄为13.41±0.50岁)进行数学测验,随后测量身体活动行为,损耗组的身体活动的运动量显著低于控制组(t=-2.27,df=54,p<.01,d=.74),强度显著低于控制组(F(1, 54)=5.36,p<.05,Partial η2= .09),时间也显著低于控制组(F(1, 54)=4.27,p<.05,Partial η2=.07)。结论:自我损耗影响中学生身体活动的意向,具体表现为运动量下降,强度不足与时间缩短;自我损耗影响中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具体表现为运动量下降,强度不足与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8.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人内在地寻求自我意识支持,寻求自我价值,并且这种自我价值意识会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德育的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其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相关论述为青少年德育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依据有无目标设置及目标设置难度理论,设置四组实验对象(低难度组L、中难度组M、高难度组H、无目标组N),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发球准确率和自我监控能力进行目标干预,以探讨目标设置对运动员发球准确率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目标设置训练能够提高网球运动员发球准确率和自我监控能力,中等难度目标设置(M组)训练对发球准确率的提高效果更好。目标设置训练对网球运动员自我监控的准备性、意识性、补救性和执行性的提高有较好地促进作用,而更为突出的是提高了对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的自我监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移动窗口技术在Stroop任务和无意字知觉广度研究的适用性。采用移动窗口技术,以色词和无意字为材料,使用Eyelink 2000眼动仪记录20名在校大学生完成修订的Stroop任务和无意字阅读知觉广度时的行为数据和眼动指标。结果显示,窗口限制主效应在各眼动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材料在注视次数、平均注视时间、向右眼跳次数、阅读速度指标上均呈现出典型的干扰效应;使用标准知觉广度的三类比较法对不同材料的各项指标进行配对比较发现,各窗口间的眼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无意义材料的当前注视点左右侧并不提供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自我锻炼能力是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全衡量,是学生自学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研究对象为普通大学一年级男生33名.采用被试内设计,所有被试都分别先后经过三种处理:愉快情绪诱导,悲伤情绪诱导和无情绪诱导.三种实验处理随机安排以克服与抵消潜在干扰效应.每名被试所经过的三种处理均间隔一周进行.要求被试进行自我效能量表的评定,然后完成情绪主观评定量表,再进行30秒钟仰卧起坐测试.研究发现,愉快情绪组被试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较悲伤组多,自我效能强度与仰卧起坐成绩相关.情绪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可推广到体育教学和运动技能领域,表现为情绪对仰卧起坐等体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点压肾俞穴、照海穴对网球运动员定量负荷后心率(HR)、血乳酸(L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方法: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点穴组。分别于试验前和8周后采用功率自行车,于20min内完成定量负荷运动,测定负荷时HR与运动后恢复期第3 min、5 min、7 minHR,并取静脉血测定La含量、LDH活性。结果:试验前两组各观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点穴组定量负荷HR及恢复3?HR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但恢复5 min、7 min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点穴组L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DH活性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穴位点压可使运动员负荷后HR恢复加快,La含量及LDH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作为探索性研究,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在完成对情绪刺激图片分类和无情绪刺激图片分类实验过程中的行为实验结果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结果的异同,来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对刺激图片分类过程影响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情绪刺激图片分类实验中,运动员心理疲劳组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相比,前组被试在心境状态上更多地表现为负性且差异显著;前组被试更多地作了中性选择且差异显著;在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400-600ms)平均幅值这个指标上,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则在脑部顶区的左/中/右部都表现出正性显著大于中性,负性显著大于中性,正性和负性差异不显著;而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在脑部顶区的中部和右部表现出正性/中性/负性无显著差异。在无情绪刺激图片分类实验中,运动员心理疲劳组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相比,两组在目标图片1和目标图片2的分类反应中,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在LPP(400-500ms)平均幅值上,两组在不同脑区的不同部位均未呈现出显著差异。结论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影响情绪刺激图片简单分类的结果,不影响无情绪刺激图片简单分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力量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400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结果:体育锻炼对个体力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量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力量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提升力量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探讨高校运动员目标取向和能力知觉对恐惧失败之预测力及其交互作用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360名来自台湾四所高校的甲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0.03岁,皆自愿完成填写一组测量运动目标取向、能力知觉以及恐惧失败等问卷。结果:经由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发现任务取向、自我取向和能力知觉皆能有效预测恐惧失败。结论:本研究认为当运动员的动机倾向愈强调努力、进步和精熟技巧或者运动员自觉拥有较高的运动能力时,这些运动员就愈不怕表现失败;反之,如果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偏好以打败他人作为能力指标时,他们就会更恐惧输掉比赛或表现不佳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以长沙市5所大学的1至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存在两种运动目标取向,《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TEOSQ)的构念校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两种目标取向的相关模型拟合指标AIC却优于非相关模型,这显示我国学生的运动目标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两种目标取向都以个体的"能力感知"为基础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男、女大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年级高、低上的差异呈显著性。研究者认为,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创设任务氛围,应对影响个体目标取向的那些调节变量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兴奋剂问题的高学历化倾向日益引起社会对高校竞技运动发展的担忧,而针对高校兴奋剂问题的干预,将其关在规则的牢笼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双态度理论模型,采用自我报告和IAT实验深入地分析高校运动员兴奋剂使用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容忍度,并提出侧重高校大学生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干预,强化其规则意识以及降低其对兴奋剂的容忍度是促进高校竞技体育回归本原的重要着力点,进而更好的实现运动员、竞技体育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吸高氧对皮划艇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和运动后恢复速度的影响。方法:18名国家皮艇男队员,先分别完成三次骑功率自行车无氧试验,30 min恢复期内分别在吸入高浓度氧(实验组,A组)与吸入正常浓度氧(对照组,C组)干预条件下保持静态休息。检测恢复期血乳酸浓度(Bla)、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恢复,30 min休息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无氧试验,记录PP、MP和△P。结果:1)与C组比较,A组运动后第5 min、10 min的HR显着升高(P<0.05)且A组运动后各观测段的SPO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运动后恢复期,高氧变量与休息时间变量的主效应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价值(高氧变量F=7.68,P=0.004);时间变量F=15.37,P=0.001)。且与C组比较,恢复期A组第5 min和第30 min的Bla以及Bla消除率都有显着性差异;3)组间比较PP、MP和△P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吸高氧能够明显促进运动后SPO2、Bla恢复,对恢复无氧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12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访谈、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61名三个级别篮球运动员的12项感知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反应时、时空判断、节奏感、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深度视觉、手指握力准确度、内在感知觉7项指标三者之间相互无显著性差异;简单反应时和训练水平有关,水平越高简单反应时越快;综合反应时测值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反应较差,这和通常大家所想不一致,是新发现.提示: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今后在训练时应注意加强较弱感知觉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心理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