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1,自引:5,他引:96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9省市18所大学的2365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当前,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面较高,但活动量相对不足,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场地器材缺乏、功课负担过重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要素,在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运用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式理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该模式不同阶段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多数大学生以准备阶段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亟待加强。提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式的干预对策,旨在为学生个人和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制定体育锻炼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课余体育竞赛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湖南省高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南省16所普通高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当前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引起高校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高度重视,全面提高课余体育竞赛开展的质量和水平.研究认为当前湖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管理混乱,部分高校对课余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参加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形式单一.要提高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整体水平,首先,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加强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正确认识的引导.其次,学校制定课余体育竞赛相关政策,加强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不断优化课余体育竞赛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对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能力,将是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方面;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辅导,将极大地改善其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也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属于课余体育的范畴,针对其目前的困境,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观念、阻滞因素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大学课余体育应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把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完善大学层面的课余体育运行制度设计,并逐渐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由课内向课余转移。在此前提下坚持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多元化改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兴趣引导;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健身意识;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课余体育组织管理的实质性机构,把各类学生体育组织做实,使其做事;组建以课余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组织机构,实现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化、社团化、评价机制的周期化,扩大课余竞赛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福建省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低,锻炼时间不足;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都低于男大学生;福建省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7.
体育协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在校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江苏省8所普通高校加入体育协会的20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以体育协会的形式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与非与专业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学生有更好的行为习惯、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但是行为认知得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男性较女性有更好的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但主观标准低于女性.研究提示要充分重视性别差异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体育专业学生应提高其锻炼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新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利用R语言对CFPS2018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并引入工具变量增加结果的可靠性,以探究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发现:体育锻炼有利于青少年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性别、年龄、就读学校所在地与自感健康程度等因素也对青少年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提高体育在校园生活中的比重,学校合理设置学科,规划课堂内容;着力改善我国教育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重视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锻炼;家校共育,科学组织安排课余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加强宣传,让学校与家长认识到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五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结果表明:男生62%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女生71%偶尔才去锻炼,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制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场地少、器材少、缺乏指导、学生对健身意识模糊及终身体育观念尚未形成等。针对原因,进一步对高校体育改革,弘扬健康观念,促进更多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苏州市6所高职院校的1800名在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了解高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更有效开展,提高高职学生体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参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强体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微信成了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微信交流平台,利用文字、语音、图片、小视频等功能进行课下交流,与课堂教学互补,有利于消化所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便于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高校实施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树立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连续性,切实可行地帮助大学生选择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省10所大学贫困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锻炼动机、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的锻炼动机既有短期切近的动力作用,又有长期终身的动力特点;"学业、就业压力,睡眠休息不够好"是影响少数贫困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近一半贫困生"没有什么突出的业余爱好".提出对贫困生应加强健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郑州市大学生650人网上消极体育娱乐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上网娱乐消费支出高于体育健身的支出,且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低于网上消极体育娱乐活动的时间.由于大学生课外网上消极娱乐活动的增多,对大学生身体发育及心理健康已构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采到有效的方法,减少学生网上消极体育娱乐的活动时间及次数,使大学生投入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来.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调查问卷及改进型无聊状态量表,对天津市普通高校5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态度及行为的现状,探讨对无聊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锻炼态度较积极,"增进健康"为首选锻炼动机;但锻炼频率较低、持续时间不足,且时间长短、强度大小不固定。2)无聊状态大部分属于轻、中度,但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群体;3)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三者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无聊状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锻炼态度在锻炼行为与无聊状态的关系中还起着调节作用,当锻炼态度较消极时,锻炼行为对无聊状态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进社会有资质体育服务公司对学校体育俱乐部进行社会化管理,购买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实证研究,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建设途径.随机收取我院612名学生作为干预对象,实证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干预后,学生体质全面增强,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都有明显改善;能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每周参加锻炼次数、时间都有明显增加;学生对体育俱乐部引进社会化管理后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广东省大中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第一,“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存在差异。在校期间大学生锻炼主要集中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则以早操、大课间操为主;在离校期间高校学生锻炼比例高于中学生,80.00%以上的乡镇中学生不参加锻炼;在锻炼项目选择上大学生呈多元化状态,中学生则相对集中。第二,实施效果均不理想。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比例均在10%以下,大学生比例相对较高;大学100%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城区、乡镇中学只达到83.33%和66.70%;大中学校学生《标准》测试结果及格率大于85%的学校比例较低,远未达到目标。第三,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高校总体上优于城区中学,城区中学优于乡镇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