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教育观念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使体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坚持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三结合的有效教育机制。在分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特征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进行分析.阐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认为:1)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整合;2)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3)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集合模型的建立,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对"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进行了研究。为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模式,构建立体的全方位区域性体育教育社会化网络,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亦是体育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分析了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提出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改革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建议学校体育改革应着眼于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青少年体育网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形势,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体育。家庭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学校是青少年体育的主阵地,社区是青少年体育的拓展空间。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形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力,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7.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导入“健康促进”理念之学校体育改革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体质下降、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育行为、社会环境影响、体育促进健康的方法等问题进行思考.认为,导人健康促进理念可以补足学校体育的综合干预措施,以行为干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展望了导入健康促进理念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发生的几大变化:1.致力于影响健康的社会和行为因素研究.2.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核心.3.以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4.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利用献资料、对比分析法以中国、德国、日本三国学校体育中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育目的与任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德、日两国,及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内容,指出德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行为能力的开发,采用俱乐部形式串联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日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切合其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人的终身体育;我国则正在摆脱旧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束缚,向着以人为本,满足社会需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传统教育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学校体育价值判断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明确职责,学校体育应强调体育本质功能,重塑"体质教育"思想;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营造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社会层面,应明确责任,加强协力合作,完善健康服务体制。三方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  相似文献   

11.
满族传统体育是满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而演变、发展。以满族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为逻辑起点,主要采用文献综述与专家访谈的方法,针对辽宁满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体育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探索满族传统体育与其三者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现行"举国体制"的背景下,高校运用"体教结合"模式办高水平运动队,正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重新阐释"体教结合"是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视角变化而变化的内涵基础上,提出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独特理念,并揭示在科学发展观下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生自豪感等学校建设的实际价值,为培养真正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竞技型人才,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有效策略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四川省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结果显示:小学各年级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情况严重不足;小学"挤占"或"挪用"体育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课间操活动和"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较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总体趋势相对较好,但是整体执行效果较差。建议: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建设;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加大阳光体育宣传力度,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社 会政治、女性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学在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开始萌芽,并随着 国家政治、经济、民主、文明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剖析了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 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发展的艰苦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女子体育发 展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能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关注与重 视,促进本来就不具有运动文化素养的传统中国女性,能够尽快养成进行体育锻炼 的习惯,从而使女子体育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体育和艺术的自身特点,学校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与各学段、年级的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身心特点相适应。缺乏对"体育、艺术2+1项目"的优化、筛选及课程整体的设计等系统性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专家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诸学科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对天津市市区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从"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设计的理论、判定要素、目标维度、组织结构以及运行、评价机制、机构等视角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为领导决策层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及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为更好地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提高"学科教育"专业化能力、水平的形成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为有效地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项目功能,构建"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设计模式,为其相关课程的改革及该项目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全民健身行政法规。将其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央7号文件"等法规的有关条文规定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条例》具有以下特点:就性质而言,《条例》是一部较高层次的法律;从内容上看,《条例》是由单项立法向综合立法过渡的典范;从操作层面分析,《条例》对学校体育的有关规定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细化。为切实保障《条例》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落实,提出了重视领导工作与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加强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量的普查和典型案例调查的基础上,从农村学校参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总结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有:1)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包括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免费向校外村民开放的模式、农村学校义务为附近村民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和学校体育场地(馆)市场化经营模式。2)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模式。包括自建(自制)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模式、开展非标准体育项目模式、"特定项目人人会"模式和利用校外资源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