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高原训练对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的生理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过少的适应结果。机体对高原的低氧环境很快会建立起一系列复杂的代偿性生理机制,使各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即所谓习服。而这种习服首先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GST与癌的易感性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采用综述的方法,阐述GST基因多态性与肝癌、胃癌、肺癌易感性研究进展,及其在高原环境下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结果显示:GST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环境下人体运动能力相关,可将GST基因多态性作为评价人群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低氧反复冲刺训练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低氧训练方法,已在多个团队项目中使用。在低氧环境下进行反复冲刺训练,运动员由于受到更强的负荷刺激而产生相应的代谢适应,从而有利于改善机体的反复冲刺能力、间歇有氧运动能力及疲劳指数。文章从目前高原/低氧训练方法多样化入手,介绍了低氧反复冲刺训练方法的提出、在团队项目中的应用及其提升运动表现的可能机制。研究表明,低氧反复冲刺训练的有效性可能与提高运动肌的氧气利用率、提升磷酸肌酸再合成能力以及改变神经肌肉功能等因素有关。本文还对低氧反复冲刺训练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高原环境低氧、低压、低温、高蒸发等气候特点,给进驻的装甲乘员生活、训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体能素质是完成高原山地作战和训练任务的基础。只有加强针对性训练,储备良好的体能素质,才能适应高原的恶劣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由英、美、俄等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有效的训练方法.选取了具有一定专业运动能力的24名中长跑运动员(15~22岁,男女各半)作为测试对象,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刺激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显示,常压间歇低氧训练可以刺...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高原地区举行的体育比赛越来越多,其海拔高度已达到5,231 m.但由于高原低氧、寒冷等条件影响,不仅对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带来影响,而且造成诸多运动贞不能保证比赛质量或完成比赛任务.就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机能的影响、高原比赛的参赛时间和适应性训练安排以及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高原比赛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原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然而,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提高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方面.只有客观地认识高原训练,多多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最近兴起的低氧训练是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可以通过低氧暴露提高机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又可以通过低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其差异主要在于高原训练利用的是自然低氧环境,而低氧训练利用的是人工低氧环境.低氧训练可以避免高原训练时由于缺氧造成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下降,疲劳恢复减慢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加强等等弊端,保证了正常的训练.另外,低氧训练还可以根据个体低氧适应能力人为地调整低氧暴露环境,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个性化训练方法及免疫机能低下的预防是高原训练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低氧运动对大鼠心肌闰盘及其线粒体ATP酶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低氧运动和慢性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心室闰盘和心肌线粒体ATP酶的影响,旨在探讨心肌低氧适应的机制,为高原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心肌心室闰盘超微结构在低氧适应过程中的变化,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线粒体Na~+K~+、Ca~(2+)、Mg~(2+)和Ca~(2+)Mg~(2+)四种ATP酶的活性。结果:急性低氧运动可造成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Na~+K~+-ATPase和Ca~(2+)-ATPase明显下降;经过4周的运动训练后再进行低氧应激,心肌的损伤减轻,线粒体ATP酶的活性都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运动后进入急性低氧应激,导致心肌损伤加重,是由于运动缺氧损伤和低氧损伤双重作用的结果,而长期间歇低氧训练可减轻低氧环境心肌的损伤,能量代谢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葡萄糖在低氧环境下的转运及利用,在低氧训练过程中糖代谢调控的机制进行综述,为阐明低氧训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氧预适应机制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氧与健康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和医学界关注的课题,对低氧预适应现象的发现及其概念、氧感受器与信号转导、低氧敏感因子与低氧预适应及其机制等方面作探讨,并对利用低氧预适应机制应用于体育运动,为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健康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进入高原,低压低氧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机体通过增加肺通气和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来提高动脉氧含量,从而促使人体产生高原习服.但是提升的动脉氧含量并不能有效提高进入高原后下降的最大运动能力,肌肉代谢转向更低的氧需求可能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低氧运动对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低氧运动对大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浓度及其在肾脏中EPO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高原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和RT-PCR技术分别测定大鼠血清EPO浓度和肾脏EPO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低氧应激后,大鼠血清EPO均显著性升高(p<0.05),大鼠肾脏EPO mRNA表达虽呈上升趋势,但只有急性低氧安静组、急性低氧运动组和急性低氧训练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而间歇低氧安静组和间歇低氧训练组变化不明显。结论:低氧应激,血清EPO和肾脏EPO mRNA表达升高是机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低氧训练能使血清E-PO升高,可能是低氧环境和运动缺氧共同刺激的结果;而低氧训练后EPO m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可能是4000m海拔高度缺氧的刺激较强烈,对后续的表达造成反馈抑制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原训练所引起机体生理适应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经系统高原训练后,机体可发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抗缺氧生理适应。目的在于论述高原训练能否有效提高平原运动能力,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高原因其特殊环境,世居平原运动员初上高原训练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借助代谢组学技术,从急性应激和慢性适应2个纬度,比较分析高原训练初期运动员代谢功能所发生的改变。方法:以16名优秀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前、年度高原冬训的第4天、第14天调整休息后次日晨取肘静脉血5 mL,分离血浆,借助LC-MS平台测量分析各血浆代谢物,以PCA、OPLS-DA比较各时间点代谢谱的变化。高原训练初期的主要训练内容为低强度有氧训练。结果:1)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第4天和高原第14天发生显著改变的血浆代谢物各有近80种:a)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分别升高约35倍、17倍,血浆苯乙胺、苯酚、吲哚等分别升高约4-8倍;b)高原训练第14天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苯乙胺、吲哚等显著升高约2-6倍;血浆胆固醇羟化硫酸酯、色氨酸、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氧丙酸等下降约2-8倍。2)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苯丙氨酸、色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显著增加,但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仍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与高原第4天比较,氨酰-tRN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显著上调,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精氨酸、脯氨酸代谢加强。结论:优秀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急性应答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调控的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升高达数十倍,之后升高幅度下降,可能是高原训练初期代谢适应的敏感标志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应激与适应可能在运动员高原训练初期代谢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原训练初期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代谢较为活跃,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抑制,其确切调节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手册,对四川省六个不同海拔市(州)的成年人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手和前臂力量大而下肢平衡协调能力差;肺活量有随海拔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而低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温和,人体机能和素质的总体水平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大脑环磷酸腺苷(cAMP)及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影响,为低氧训练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将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7只,随机分为常氧运动组、高住高练组、高住低练组和低住高练组共4组,低氧环境控制在15.4%O2左右,训练组常氧跑步速度为25 m/min,低氧下跑步速度为20 m/min,1 h/d,6 d/w,训练持续4周后测试大脑cAMP、SOD和MDA含量。结果发现:与常氧组比较,高住低练组与高练低住组cAMP均有升高的趋势,但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高住低练组与高练低住组SOD活性显著高于高住高练组和常氧运动组(P<0.05),而高住高练组、高住低练组与高练低住组MDA均明显低于常氧运动组(P<0.05)。结论:4周的高住高练、高住低练和低住高练能提高大鼠脑抗氧化能力,有利于脑机能保持在正常水平,且高练低住和高住低练效果较高住高练好,更有利于脑cAMP含量的保持。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高原训练现状,对传统高原训练、HiLo训练及间歇性低氧训练进行了训练方式、训练负荷和生理学基础的理论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和HiLo训练是一种优于传统高原训练的训练方法。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