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迂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而改为建康。 常州的别称有:“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 “直沽”、“津沽”、“津门  相似文献   

2.
以领兵制为核心的东吴兵制和曹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对此,前人虽有所论述,但稍嫌简略。今就奉邑、召募及士家制三个问题,略陈管见,请同志们赐教。一,“奉邑”的性质东吴的奉邑比较引人注目。在两汉和三国期间,封赐的  相似文献   

3.
西汉史上的陵县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所谓陵县,即以帝陵、后陵(本文不考察后陵)为中心,为安置徙民而设置的县。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丽邑,已开徙民实陵之先河。而以诸陵为中心置县,大规模安置徙民,则始于西汉。汉九年,高祖接受刘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本名、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迁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南京简称为“宁”,因古时这里是江宁府的治所。常州有别称“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因县东有阳湖,清初曾在此置阳湖县,“阳湖”就成常州另一别称;清代散文流派阳湖派也小有名气。“直沽”、…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6.
关于两汉时期乌桓邑落的社会性质问题,马长寿先生曾在《乌桓与鲜卑》一书中有过论述。他认为,乌桓在入居中国内地前(东汉光武帝以前),其社会性质应是和农村公社相近的邑落公社。井说“邑落公社是农村公社的一种,不能理解为原始公社。”虽然马老未具体阐述这种农村公社的内含,但认为邑落公社是男系男权的时期。范老在所著《中国通史》中,既以乌桓人的习俗作为中国古代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度的重要旁证,又认为“乌桓社会处在脱离母系氏族似乎不是太久的氏族社会阶段上。”1986年,有人发表文章,不同意马老  相似文献   

7.
太常郡,《汉书·地理志》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勾稽史书,却发现西汉京畿地区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地方区划。一太常郡及其由来太常,位居西汉九卿之首;太常府是秦汉以来重要的政府部门之一。《汉书·百官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西汉的太常职掌除沿袭秦制负责宗礼仪、选试博士外,汉初又增加了一项重要职事,即管理皇家陵园,统辖各陵县。西汉太常兼管皇家陵墓所在的县邑,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独有的制度。太常作为中央官府,兼掌陵县,则具有了一级地方行政权力机构职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在窃取民国临时大总统后 ,就开始逐步谋求复辟帝位。与此同时 ,由他操纵的“地方自治”也在积极筹备进行 ,其中京兆地方自治首当其冲。 1 91 4年 7月 ,以京兆为特别区域 ,首先推行地方自治 ;设立京兆地方自治筹办所和京兆自治研究所 ,指导自治运动的开展和培养自治人才。但是这次地方自治 ,实际上只是袁世凯为了达到称帝目的而施放的一颗烟雾弹 ,随着复辟帝制的失败及袁世凯的死去 ,京兆地方自治也草草结束  相似文献   

9.
陵邑制度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本弱末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陵邑始置于秦。《后汉书·东平宪王传》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汉新丰县,秦曰骊邑,或作“丽邑”、“郦邑”,置于秦王政十六年(公元231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于丽邑。”①骊邑当即秦始皇骊山之秦邑。秦亡汉兴,改骊邑为新丰县,仅为秦始皇骊山置守冢二十家,“今视其冢,复亡于它事。”②西汉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皆于陵旁置邑,此外,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及诸侯王等人也可置邑。元…  相似文献   

10.
月霸与月光是月亮光明面两个处于不同亮度阶段的部分,月霸特指“无光之月”,月相纪时法是根据月霸与月光的消长变化来描述时间的纪时法。西周共有5个月相词语:哉生霸、既生霸、既望、方死霸、既死霸。月相本身是定点的,根据这几个点可以将一月划分为四段,即哉生霸(二、三日~七、八日)、既生霸(八、九日~十四五日)、既望(十五六日~二十二三日)、方死霸既死霸(二十三四日至下月一、二日)。对月相纪时法的理解,只有王国维的月相四分法是对的,但他对旁死霸的解说应据晋侯苏编钟之“方死霸”订正。方死霸指月霸开始消失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怒江流域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结合汉代及唐宋时期的有关史料,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在怒江流域的各民族及其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2.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依据《水经注》对漯水水系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古调查,发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龙风坡村东北的黄土城遗址就是战国至汉代代郡下领县之一的桑干城。桑干城在西汉时期曾经作为代郡的郡治,一度是代郡的政治、经济中心。桑干城兴盛于两汉,毁坏消失于北魏时期。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关中地区初步确定的帝王陵墓有六十五处,关中东部有十二处,时间跨度从远古帝喾时期至唐末,以唐陵为主,包括帝喾陵、北魏孝武帝元修云陵、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唐睿宗李旦桥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顺宗李诵丰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光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懿宗李氵崔简陵等,多分布在富平县和蒲城县境内,为关中东部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拓拔鲜卑南迁途经二蓝虎沟一带时,曾留下部分部众。所留部众中的檀石槐,自幼就“勇健有谋略”,能“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受到部落民众的拥戴,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大家推举他当了鲜阜大人。对鲜卑人来说,“大人”就是首领。《后汉书》栽:“桓帝时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歃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皆归焉。”东汉的高柳就在现山西阳高县城附近。据此推算,阳高北三百余里,正好是现鸟兰察布市的商都、察右后旗一带,而察右后旗白音察干西北二十多公里处,有个牧民村营叫克里孟,克里孟是蒙古语“城墙”之意。笔者认定,弹汉山就是现在的韩勿拉山,歆仇水就是现在的哈不泉河。  相似文献   

16.
再考溱洧水     
郑国东迁于溱洧二水之间,即今新郑市区一带,在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但是,有些文献却另有说法,引发争议至今未已。因此,以古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发掘成果对溱洧水与郑国之地望进行新的考证,将有利于弄清真象,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以前,归善县等东江中上游地区的主体方言属于粤语。明中后期,随着客家移民浪潮到来,它经历了逐渐客语化的演变,这是由客家人逐渐成为当地主体族群决定的。但联系土著、客家矛盾冲突的历史背景,考察"本地话"这一明显带族群区分色彩的自称,可知本地话应是明代后期东江中上游土著在与客家移民互动中确立我群认同的产物。本地话的底层应为粤语,其客语特色是后来受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莫贺延碛北起哈密北山南麓,南至瓜州县大泉西北,广袤八百里,汉武帝以前原属呼衍王地。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特指唐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官道。"莫贺延"即"呼衍""呼延""呼演""姑衍""车延""五船"之别译。唐代于莫贺延碛道"总置十驿",即新井驿(今瓜州县雷墩子)、广显驿(今瓜州县白墩子)、乌山驿(今瓜州县红柳园)、双泉驿(今瓜州县大泉)、第五驿(今瓜州县马莲井)、冷泉驿(今哈密市星星峡)、胡桐驿(今哈密市沙泉子)、赤崖驿(今哈密市红山墩东),另有二驿失名,笔者推测可能分别在今哈密市之格子烟墩及大泉湾。  相似文献   

19.
元代治河存在许多弊端:元代统治者重视漕运,忽视治河;元代治河政策不利;元代治河官员的任命不利、官员职责不清;这些弊端导致元代治河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20.
北魏的内河航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内河航运的发展首先得力于造船业的发展,北魏造船业的发展和北魏早期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有着颇多的关系,而且随着北魏的向南发展逐渐发达,为了水路的畅通,北魏时期还对以黄河为主的水运通道进行了疏通,北魏的内河航运虽然说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得到真正的大发展,但在孝文帝之前,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漕运粮食等战争物资到洛阳以及南方前线是此后内河航运的重要内容,黄河水运的开通是保证北魏政权兴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