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科学素养与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新 《图书馆学刊》2002,24(Z1):68-69
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关于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的社会调查表明:在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程度等方面,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只占0.3%.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电视科普节目愈来愈多的需求。因此,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电视节目更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科学水平以及公众的的科学素养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公众对科普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把科普节目做得好看,并为科学找到最适合的电视表达方式,达到广泛传播且有引领价值高度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一档高科技、高质量、高品位的科普节目,由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幻科普综艺节目《从地球出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李星 《新闻知识》2012,(3):17-18,32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状况和特点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提出科普出版应关注人文精神的背景分析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和发展工业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国民精神世界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一个民族具有良好的整体科学素质,就具有了取之不竭的智力资源.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竞争,必然体现着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应加强科普文献信息的开发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普献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不高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进行科普献的开发和服务工作.为“科教兴国”和两个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科技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对电视科普节目愈来愈多的需求。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电视科普栏目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媒介之一,更是进行科技知识普及的基础。就这几年我国的科普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教频道科普栏目设置量少,栏目分众不明确,制作能力有限,收视率低。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公众对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的获取,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明确受众分化提高制作能力提供政策保障并加大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7.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  相似文献   

8.
科学阅读是探知意义的活动,是从科学的多种表征形式中构建意义的尝试。科学阅读与科学普及、语文阅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阅读类图书应具有真实性、科学性、深入性与广泛性等几大特点。我国科学阅读类图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图书出版领域、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科学阅读新风尚的出现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文忠 《记者摇篮》2009,(11):84-84
电视是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协近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电视是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回顾辽宁省科协创办电视科普栏目的体会,笔者认为科协组织利用电视媒体拓展科普工作新渠道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科普图书是科技图书的重要分支,它在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知识时代加强科普工作,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日益重要,因此,科普图书的编校质量应予以重视。要提高科普图书编校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科普图书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图书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普网站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刘派  崔银河 《青年记者》2016,(32):55-56
科普网站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传播阵地.目前,我国科普网站仍处于发展阶段,对我国科普网站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有利于科普网站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示范科学精神与文化,有利于搭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桥梁,使公众的科学需求和质疑能够及时得到回应,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高质量运行.  相似文献   

12.
谢起慧 《新闻传播》2012,(2):99-100,103
科普场馆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设施,是长期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科普场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完成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使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科普场馆是科技传播的场所,其教育功能也是科技传播的效果,本文运用拉斯维尔关于传播的5W模式,来分析如何提升科普场馆在进行科技传播中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古生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涉及38亿年漫长的地球生命进化史,有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容,是向公众普及自然知识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研发古生物科普产品,是为了让化石和展品活起来,流行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所服务。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秉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最新的科技手段开发形成新颖的科普产品的宗旨,面向三个开发方向,创新性地研发了一系列有学科特色和高新技术含量的科普产品,在博物馆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展教水平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蒋婷 《出版广角》2015,(11):32-33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文章从我国少儿科普出版的概况,少儿科普出版的宗旨及必要性,少儿科普出版工作的推进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切实推动少儿科普教育的发展,提升少我国年儿童的科学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已经日益为大众所认识,大众传媒在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功能,强化传播效果,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①农民工作为在城镇长期或短期务工的农民,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针对的重点人群之一,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较为薄弱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科普是跨文化的科学传播,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什么是原创性科普,恐怕很难下精确的定义,但是,本土化(中国)原创性是科普原创之核心,倒是没有疑义的.原创性科普作品理应具有创新性,是首创的作品,并且是最初的、原本的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正中国科协2010年11月公布的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这个数字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展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在这方面我国落后了近20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着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整体偏低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的科普工作还比较薄弱,也对在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及文明程度的高低.其决定因素取决全民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因此不久前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提出,争取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幅提升,到2010年。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末的水平.到2020年,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据报道。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科学素养基本水平的比伢为4%。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为5%。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为17%。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科普期刊存在问题的症结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在涉及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  相似文献   

20.
科学素养培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我国28个科普阅读推广优秀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实践组织和科学素养培育要求两个维度构建案例观察与分析框架,对我国图书馆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培育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图书馆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培育机制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发挥图书馆主体优势,关注未成年人科学素养与阅读素养协同发展;提升科学教育内涵,重视科 学能力培养;制定科学素养培育成效评估框架;重视合作,积极融入非正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图2。表3。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