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电视科教节目是指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电视节目,又称为电视科教片。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分析科教节目的方法。下面就主要从内容要求、不同片种的突出创作元素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锋 《视听界》2007,(6):91-92
近年来,随着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优秀海外科教电视节目的引入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一批优秀栏目的播出,科教节目日益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所谓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细致考察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思考其利弊得失,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和电视媒介的良性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镭 《现代传播》2001,(5):53-57
科教影视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但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所造成的观念误区,导致我国科教影视发展滞后.传播科学的人文价值,整合两种文化,已成为我国科教影视的历史责任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教片担当着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角色,在我国,电视作为一种广泛普及的大众媒体,逐渐成为"使公众理解科学的最主要渠道"。科教片的电视化成为主流,这种方式为传播科学知识增加了有效性,同时,收视率的影响又使科教类电视节目呈现娱乐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故事化叙事、悬念设置和选材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5.
科教类电视节目,顾名思义,是与科学有关的节目。从1998年中央电视台首个科教类栏目《走近科学》开播,到如今,我国电视科教节目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这类节目却一直不能成为电视节目中的收视亮点,除了节目在非黄金段时间播出、受众人群定位不鲜明等因素外,节目自身的可视性也不高。因此,如何做好电视科教节目,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平台作用,需要电视工作者们认真探讨研究。笔者认为对  相似文献   

6.
在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中,科教节目可谓一枝独秀。随着科教在当代社会中作用的日益彰显和公众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教电视节目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社会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已经开始认识科学,希望提高科学素养,增长自己的知识。电视是平民大众的媒体,电视科教节目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启发诱导观众的科学思想的有效工具,在今天,电视仍然肩负着提高大众文化科学素质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电视科教节目通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传播途径,将科学信息(包括知识、常识、经验)进行艺术处理,通过电视终端等多媒体传播平台传递给受众. 从传播内容来看,电视科教节目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节目题材包罗万象.从传播方式来看,电视科教节目既继承发扬传统媒体优势,又借助新媒体平台,把科学知识经过艺术加工,力求将通俗、有趣、有丰富画面感和互动效应的内容呈现给观众,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电视科教节目是集科学性、艺术性和普及型教育于一体的大众科教类节目.  相似文献   

8.
王伟  张静 《新闻传播》2004,(3):51-51
电视传媒传播的科技节目已经成为少年儿童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笔者作为少儿电视节目的编导,在制作少儿科技节目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如何制作好少儿电视科教节目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科教节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突出表现在节目数量明显增多,一些重点节目的播出时间逐渐向黄金时间靠拢,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与其他类别的节目相比,可动性和互动性依然较差。如果从根本上没有较大突破,长此以往,在诸多电视节目的激烈竞争中难免会失去观众。如何增强科教节目的可视性,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是目前科教节目发展的当务之急。科教节目的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在百姓眼中,大家都觉得科学很神…  相似文献   

10.
电视科教节目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应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提高自身的可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技术技能、倡导科学方法和思想的作用。本文在对受众收看电视科教节目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两方面提高电视科教节目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1.
刘萍 《新闻爱好者》2011,(14):86-87
电视科教节目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应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提高自身的可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技术技能、倡导科学方法和思想的作用。本文在对受众收看电视科教节目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两方面提高电视科教节目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2.
电视科教栏目是我国产生最早、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类电视栏目,对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电视节目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观众欣赏需求的变化,电视科教栏目面临全新的挑战一些科教栏目主动适应环境,创新求变,探索出了新的发展出路.本文通过阅读文献、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电视科教栏目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对科教栏目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教片以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为载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而目前的农业科教影视传播还存在着诸如电视播放的不可再现性、各传播媒介之间的各自为战导致的舆论氛围缺失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造成传播和受众之间产生距离和不协调。在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中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合理设计农业科教片传播方式,加强媒介之间的联动,进而营造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传播氛围,有效提高传播农业科学教育知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教片以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为载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而目前的农业科教影视传播还存在着诸如电视播放的不可再现性、各传播媒介之间的各自为战导致的舆论氛围缺失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造成传播和受众之间产生距离和不协调。在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中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合理设计农业科教片传播方式,加强媒介之间的联动,进而营造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传播氛围,有效提高传播农业科学教育知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好穿针引线的"红娘",把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农村、扎根农家、富裕农民,是我国科教电视工作者多年的追求.下面以部分获奖作品为例,谈谈农村科教电视在叙事手法、表现元素和文化蕴含等层面的发现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运用电视进行科学传播已历经数十年,近年来,除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覆盖全国外,全国有二十几个电视台都宣称拥有科教频道或科教栏目。但是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叫好而不叫座,普遍而不普及”的尴尬现状,以及收视率低、影响力小、收视范围窄等诸多现象,至今仍然困扰着广大研究者和创作者。有鉴于此,笔者围绕“真、善、美”三大价值核心,从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的实证研究入手,希望能找到我国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尤其是科教电视节目时的收视特点,为探寻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依据。调查说明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王超 《东南传播》2013,(4):40-42
电视科教节目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中国科教节目近年来出现了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局面,而且这些节目在叙事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反观美国的科教电视节目,不仅越来越受欢迎,而且知识性与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因此,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述视点、叙述手法、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走近科学》与《探索聚焦》典型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与存在的差异,为中国科教电视节目突破叙事瓶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脱贫大决战》作为我国首档使命类大型公益扶贫节目,立足温暖社会的美好愿景,实施蓝海战略,跳出国内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窠臼,探索了精准扶贫的电视化创新方式,并发挥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脱贫事业.本文以该档节目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其传播策略,希望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电视节目不仅为电视受众提供信息、知识和娱乐服务,同时获取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实现其产品价值.近几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创办宗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相继播出,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为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提高传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