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3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荒原蚁丘》女主人公比阿特丽丝的形象进行深入探讨,以她的童年经历作为切入点分析其成长背后的隐痛,展示她对本土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男性中心主义的警惕与批判;同时揭示出非洲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面临的种种话语诱惑与陷阱,并挖掘比阿特丽丝在复杂语境下突围的希望。  相似文献   
22.
杨敏  马云燕 《新闻爱好者》2011,(24):158-159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提出的"非个人化"诗歌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长诗《荒原》被誉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扛鼎之作,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荒原》以其杰出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为象征主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23.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而应摆脱霸权文化的束缚,立足于本土优良文化传统,重构自我,这或许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4.
正陕人段遥亭,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得学历。浪迹江浙、青藏、云贵、东北、新疆,得阅历。年四十余岁,经商好文学,积多年之力,得此一集。我零星读过其中几篇,印象尚佳。其一为情真,其二为意切,其三为不梳乱发,其四为珠目混杂。情真者,坦诚,真实,称得上披肝沥胆,有性情,无虚饰。意切呢,不平之气,跃然纸上,急躁之心,尚不可控。可以称为"有激情",但人情如水,清溪可赏,瀑布可观,洪水则需要控制才能成为景观。  相似文献   
25.
根据著名学者赵毅衡的叙述分层理论将《荒原狼》分为三个叙述层次:《哈里·哈勒尔自传》是主叙述层次,《出版者序》为超叙述层次,《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的论文属于次叙述层次,各叙述层次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荒原狼的特性。  相似文献   
26.
27.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与杰弗生镇就像是他自己手中的一块魔方,虽然他想呈现出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面,可是又无法屏蔽人性中邪恶的凸现,福克纳试图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通过批判美国南方社会中的神话过去、种族压迫、禁锢人性的妇道观和清教主义等种种弊端,唤醒人们的良知。福克纳始终相信爱的暖流一定会打破恨的寒冰,美国南方这片情感的孤寂荒原终将蜕变为能够诠释人类美好愿望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28.
战争不仅毁灭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多地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人类生活在一个了无生机的荒原中.试图通过死亡已成为一种愿望、寻求复归之路、荒原重生三部分,来获取拯救荒原的秘方,即人类及人类永恒的爱是荒原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29.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0.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经济旧秩序的解体以及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乡》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