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目的/意义]分析学科规范引文影响力在科学评价中的可行性及其与同行评议的相关性,为负责任计量及以其为支撑的同行评议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选取F1000以及InCites平台,将29 850篇细胞生物学文献、30 326篇生物技术文献的CNCI (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与被引频次进行相关分析,对其中956篇细胞生物学论文的CNCI与F1000分值进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从统计学视角看CNCI与被引频次呈高度正相关,与F1000分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亦存在二者相悖的情形。因此,CNC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同行评议结果、能代偿实施学术影响力归誉的功能,并适用于跨学科比较;但同行评议或CNCI单独作为科学评价标准都会有失偏颇,以CNCI为代表的新一代负责任计量指标为支撑的同行评议将成为未来科学评价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为解决传统颠覆性指数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问题,提出权重颠覆性指数(权重D指数),有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估文献的创新性。[方法/过程]提出一种针对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调整方法——权重颠覆性指数,以1950—2023年获得化学诺奖及其对照组的论文为数据来源,一方面,从合理性与有效性两方面对比颠覆性指数与权重D指数;另一方面,针对一篇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被其引证文献多次引用的情况,具体分析焦点文献的创新性、焦点文献的影响力、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的影响力与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收到引用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结论 ]权重D指数具有合理性,且比传统颠覆性指数更能有效识别论文的创新性;当焦点文献的创新程度和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越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当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也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3.
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 基于评价指标设计原理,建立可扩展到多篇论文评价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多角度评价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提供多种指标。[方法/过程] 兼顾施引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包含TVF、TVF(n)以及VF(t)等单篇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提出将TVF指标扩展到多篇论文影响力的分析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计算TVF、TVF(3)与被引次数C及施引文献的h指数的皮尔森相关性,并与他人的评价结论对照印证。[结果/结论] 对TVF及TVF(n)等指标不同的用途进行了探讨:TVF是累计综合影响力,用于全面评价论文的影响力;TVF(n)可用于比较不同年份论文间的影响力,且可预测它们未来的TVF表现。TVF还可被扩展应用到多篇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同行评议在科学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探讨同行评议的有效性对同行评议制度的发展和运行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旨在对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进行回顾与阐述:即同行评议何以有效与为何无效。并从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的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视角切入,借鉴有效市场假说,从更加系统性的维度重新架构同行评议有效性的评判路径。[结论/发现]同行评议的有效性是同行评议功能得以发挥的基准,而引文量作为最核心的文献计量指标与同行评议结果之间存在紧密且复杂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三种同行评议有效性形式(弱有效、半强有效、强有效)为主的有效同行评议假说。[创新/价值]从更为多元和异质性的视角,提出了新的关于同行评议有效性的解释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同行评议机制的内在复杂性,搭建了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杨杰  孔嘉  张艺炜  王昊  邓三鸿 《情报学报》2023,(12):1412-1423
针对当前学者评价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从颠覆性影响力的视角出发,基于引文网络的深层互引信息,将被引文献划分为颠覆性被引文献和巩固性被引文献,构建了学者影响力的二元测度框架,凝练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特征,即“颠覆型学者”和“巩固型学者”,并提出颠覆性被引量和颠覆性h指数等指标用于学者影响力测度。实证研究基于AP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数据集的463348篇论文、9370286条引证链接、234086位消歧后作者以及诺贝尔奖(Nobel Prize)、沃尔夫奖(Wolf Prize)、狄拉克奖(Dirac Medal) 3种重要奖项得主数据,综合肯德尔秩相关性、识别比率、平均排名等方法进行指标一致性和收敛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颠覆性被引量和颠覆性h指数与传统指标高度一致,并且在收敛有效性上全面优于基准测度指标。颠覆性影响力能够反映学者的创新水平和潜力,二元测度框架可以对学者影响力进行准确划分,对未来创新科学家的早期识别、学者绩效与奖励制度的改革、基金项目的评审与评价、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即通过归纳收敛开放同行评议内容,形成能够表征学者不同层面影响力的多个标签簇,从而从质量层面多角度探索学者影响力,并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方法/过程]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构建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并以开放同行评议平台F1000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评价方法是一种新的评价角度,实现了对学者的多角度评价,增加了学者影响力的饱满度和辨识度。分析表明,该方法与文献计量评价方法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一种补充。传统的定量分析与开放同行评议方法的结合将是未来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进一步探讨Web 2.0环境下选择性计量指标的有效性。[方法/过程] 以"data mining"为检索词,获得Mendeley与Web of Science两平台的交叉文献集合,分别对交叉文集的被引频数与阅读数、被引频数与标签数进行相关性检验后,从每组选取指标值差异最大与最小的各100篇文献进行具体分析。[结果/结论] 传统计量指标被引频数与Mendeley中的阅读数和标签数均存在弱相关性,证实了以阅读数和标签数为代表的选择性计量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文献的影响力,且文献类型、出版年份和作者h指数会对用户阅读、引用等文献利用行为产生影响。未来文献影响力评价的发展方向应为传统文献计量方法与选择性计量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数据期刊同行评议视角下科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 在数据期刊同行评议的视角下识别并构建科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增强对科学数据质量评价的理解,为数据论文同行评议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20个数据期刊的数据同行评议指南作为质性研究的原始资料,并使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对编码结果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数据论文同行评议情境下的科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出数据内在质量、数据表达质量、数据访问质量和数据效用质量4个主范畴和14个评价指标,并具体分析指标的含义及分类,帮助数据论文作者和评审者深入了解科学数据质量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9.
基于F1000与WoS的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方法在科学评价中的有效性及相关性,选取F1000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将近2000篇论文的F1000因子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指标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F1000因子与统计区间内的被引频次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一些F1000因子很高的论文并没有高频被引,反之亦然。结论指出:从统计学的视角,文献计量指标与同行评议结果具有正向相关性,但是无论是同行评议还是文献计量,单独作为科学评价标准都会有失偏颇,以引文分析为代表的定量指标与同行评议方法的结合将是未来科学评价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构建多维指标的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为不同层次挖掘高价值文献提供新途径。[方法/过程] 选取临床神经病学、化学与物理、地球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代表学科,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经济学、教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代表学科,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集引文指标数据,在Altmetric.com平台中收集Altmetrics计量指标数据,通过指标覆盖率和指标间相关性进行指标筛选,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不同学科的论文综合影响力指标模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论] 不同学科的差异使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采用的指标有所区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中共同保留的指标为被引频次、Mendeley、Blogs。在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中,学术影响力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影响力的测评研究发展迅速,两者结合的定量评价能挖掘出综合影响力较高的文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同行评议作为一种评审制度一直受到"主观"而不够"客观"的批评。公开同行评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学者对公开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如何是学术期刊实施该制度首要考虑的问题。[方法/过程]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学术论文公开同行评议的概念、相比传统同行评议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论述,接着就公开评审流程中的公开内容对来自中国各个学科及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中国学者对学术论文公开同行评议的接受度数据,并对中国学者对论文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进行分析。[结果/结论]问卷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100%有发文经历,70%以上具有审稿经历,40%以上曾为国际期刊审过稿。调查结果表明,半数(占50.33%)中国学者对学术论文公开评审是接受的,在学术论文评审的不同阶段,中国学者的接受度不同。经过非参数统计检验,不同学科同行评议者接受度有所差异;是否具有国际期刊审稿经验的同行评议专家接受度差异不明显。论文相关分析数据可为中文学术期刊实施公开同行评议制度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田甜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108-114
[目的/意义] 评价领域作者影响力的计量指标逐年增多。针对很多指数不是归一化的问题,介绍由L. Bertoli-Barsotti提出的GN指数,该指标结合G指数、总被引频次等因素全面评价作者影响力。但由于GN指数在界定核心文献时没有考虑作者合作,夸大了署名靠后作者的贡献,本文提出GN-C指数改进其计算方法以更好地评价作者影响力。[方法/过程] 在阐述GN核心思想基础上,从作者合作出发筛选核心文献,并比较其与G指数的异同。以图书情报领域作者为研究对象,从稳定性、相关性以及区分性讨论GN-C指数评价效果。[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GN-C指数对G指数相同作者的区分度达到93.55%,区分效果显著;对作者署名、总被引频次、论文总数等变量敏感且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G指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科研评价实践中普遍使用的两种评价手段和量度工具是同行评议与计量为基础的评价(文献计量、经济计量甚至替代计量)。为了对比同行评议质量判断与计量为基础的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而回答同行评议能否被新兴的计量评价方法取代。[方法/过程] 本文采用非实证的研究方式,收集前人在论文发表、项目资助、研发评价实践、个人颁奖以及Altmetrics计量评价领域应用两种评价方法对研发绩效测度的120多篇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并汇总成定量化综述,基于认知演化的视角进行系统记叙。[结果/结论] 传统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决策判断始终是研发评价的首要量度工具且地位无法取代,它与引用为基础的计量评价结果在统计上仅存在适度的正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r∈[0.24,0.88],地位上后者更应充当前者的补充而非替代,即建构在定量辅助基础上的知情同行评议模式不仅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透明,也添加额外的附加价值,通过数据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为评价的黄金法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研究Altmetrics指标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同时,基于Altmetrics指标全面评价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对于发展和完善Altmetrics计量系统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以2014-2016年Altmetric Top 100论文为样本,对每年的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来源期刊、学科分布、获取方式、作者地域及研究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这些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对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Web of Science上的被引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相关性随时间的动态演化。[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主要来源于一些高影响因子期刊,其学科主要集中于医疗健康与生物科学,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且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中开放及自由获取的比例逐年增加;Altmetric分数能够定量地反映学术论文在社交和新闻媒体上被公众关注的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被引频次存在一定正相关,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采用被引次数衡量学术论文影响力存在诸多弊端。本文认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包括其传播的深度、速度和广度3个方面,熵可用于衡量学术论文影响力传播的广度。[方法/过程]选择1901-2017年生物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论文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纳入实验组,并根据1:1配对原则设立对照组,比较两组论文发表后5年内其施引文献所属学科数量、熵以及熵与被引次数的相关性。[结果/结论]实验组中65%以上的论文施引文献学科数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熵的均值介于0.552-0.772,对照组介于0.251-0.481,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论文的被引次数与熵的相关性较弱,均小于0.3。结果表明:①70%以上的高影响力论文在发表早期能够影响较多的学科;②采用熵对论文影响力广度进行识别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通过量化计量指标对研究主题的知识扩散进行测度与分析,客观地展现研究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单元的扩散路径及其扩散规律。[方法/过程] 以Web of Science(SCI-E&SSCI)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通过被引参考文献检索方法,以J.E. Hirsch 2005年首次提出H指数概念的文献为被引文献,检索2005-2015间引用该文献的施引文献,得到样本数据。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与文献共被引分析。将分析结果通过本文所提出的双阶知识扩散度指标Q算法进行计算,得到指标Q量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H指数研究领域的演化扩散状况。[结果/结论] H指数研究主题的知识扩散的相关性随着流动阶层的增加而降低;H指数研究主题一、二阶知识扩散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同,二阶文献更侧重于应用领域的拓展,这也是该研究邻域知识流动的新增长点;通过对H指数研究主题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双阶知识扩散度指标Q的准确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然语言词对法的文献主题新颖性探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提出一个全新的量化指标--文档主题新颖度,通过自然语言词对方法对文献主题内容的新颖性进行探测研究,并探讨其可行性和优缺点以及新颖度与F1000推荐文献和引文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 以F1000为基础,选取hematology主题近一个月内推荐的文献,在Pubmed中查找并获取该推荐文献发表之前6个月内密切相关的文献,构成整个文献集。定义自然语言法新颖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并利用Oracle数据库PL/SQL语言进行编程,通过MetaMap软件提取自然语言词汇进行文献主题新颖度的运算。[结果/结论] 自然语言法在文献主题新颖性探测的运算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文档主题新颖度与F1000推荐文献、引用情况并非成等价关系,分属于科技论文评价的不同维度、不同范畴,不可一概而论。应将文档主题新颖度这一新指标与同行评议情况和文献计量学等其他相关论文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选取优质文献给予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继承p指数的思想,提出基于引证文献的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q指数、基于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的综合性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c指数,以综合评价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方法/过程]选择图书情报学2013年的载文做样本数据,对pq指数、pc指数进行验证。[结果/结论]发现在测度单篇论文学术质量时,pq指数不仅继承了h指数、学术迹基于引证文献评价单篇论文的优势,而且分别在数值区分度、计算过程复杂度方面优于h指数和学术迹。pc指数将单篇论文的引证文献、参考文献综合在一个评价体系中,不仅具有pq指数、h指数、学术迹的性能,而且为单篇论文评价方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全面反映学术论文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探讨不同学科分类体系在机构科研影响力评价中的差异及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方法/过程] 以Incite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择5种分类体系、8种分类方案。首先对14 955个机构不同分类方案下的学科标准化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不同分类体系下评价结果的整体相似性。然后以国内双一流建设中的36所高校为例,比较和分析不同分类方案下机构CNCI值的变化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研究分类体系对个体机构评价的影响。[结果/结论] 不同学科分类方案下得到的CNCI值相关性显著(最低相关性达到0.85),即不同分类体系得到的整体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是不同分类体系下的评价结果也存在聚类特征,OECD、ESI、SCADC、CT1相互之间相关系数高、结果更相近,WoS、CT2和CT3评价结果更接近,分类体系的粒度是决定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36所高校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下评价结果的整体相关性较高,但个别高校CNCI值变化较大,特别是在热点主题上有突出发文的机构。评价结果的巨大差异其根本原因是论文划分到不同类目中,不同类目下的引用基准值不同。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推荐粒度较细的分类体系,减少热点主题等对引用基准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引文评价与同行评审方法相结合进行论文评价的思路,利用F1000数据库随机获取同行评审指标论文131篇,利用WoS、JCR、ESI及ImpactStory检索工具获取每篇论文的常用网络计量指标,探讨与同行评价相关联的网络计量指标,并将其替代同行评价纳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综合评价能弥补单一类型指标评价的缺陷,实际的计量评价中采用相对指标和标准化处理,可以消除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因素和期刊数量的差异性,使评价具有跨学科、跨时间的可比性,通过对指标间相关性和相似性分析,可简化、替代或扩展指标。通过调整指标权重,突出同行评审在评价模型中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