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育纠纷是社会纠纷的一种,透视我国体育纠纷现象,剖析其解决机制,以期为解决我国体育纠纷拓宽法律救济渠道,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稳定、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体育行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基于我国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浪潮下,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利益角逐也不断加剧,由竞技体育引起的纠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错综复杂的竞技体育纠纷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看,当务之急是建设完善、有效的体育行业协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唯有此,竞技体育纠纷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也唯有此,我国体育竞技市场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体育行会及体育行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的现状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行会内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我国实际对我国体育行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提出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体育纠纷,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以及解决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事务中,各种体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发生的,以体育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矛盾。体育仲裁的强制性,指体育纠纷的当事人必须向国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得将体育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性。这种强制性的体育仲裁处理体育纠纷问题,不可避免地与法律产生了冲突。我国体育纠纷的争端解决机制可设计3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体育仲裁、体育调解和体育诉讼,从而建立起我国体育纠纷争端解决机制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4.
体育纠纷的法律解决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纷机制对于体育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国际体育纠纷的解纷机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体育行会内部救济与调解、仲裁、诉讼并用;体育仲裁是最有效的方式;我国应及早建立适合我国的多元化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5.
体育纠纷 ADR 的程序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运动的日益商业化和社会化导致体育争端越来越多。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替代性的纠纷解决方式裁决体育争议。而我国至今仍没建立自己的体育纠纷解决机构,没有一套完整的快速解决体育纠纷的机制。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单一性、体育仲裁机构的缺失、体育组织自治模式的不健全等现状更说明了体育纠纷ADR的程序机制研究的现实迫切性。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其构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民商法ADR机制的运作积累、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兼顾体育纠纷特殊性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了一套包含体育调解、体育仲裁、体育谈判(体育和解)、体育组织内部裁决在内的体育纠纷ADR协调契合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6.
体育纠纷的ADR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针对不同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当的解决机制是我国体育领域的当务之机。本文在借鉴国际民商法ADR解决机制和体育纠纷的非诉讼裁决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体育纠纷的ADR解决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前瞻性的初探。  相似文献   

7.
从法社会学"纠纷三阶段"的理论来看,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不仅包括忍耐、回避、征服类型,而且包括调解型、仲裁型和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目前我国调解型和仲裁型第三者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缺失,审判型第三者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也存在着缺陷。因此,有必要在我国体育领域引入ADR,并完善审判型第三者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建构多元化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法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更多的人把体育仲裁制度作为自己解决体育纠纷的首选方式,除了它的具体制度要能保障公正地解决体育纠纷,还要突出体育仲裁制度的特点。经济、快捷应是仲裁制度比较诉讼制度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在建构体育仲裁具体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使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制定有着明确的理论作为指引,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竞技体育纠纷与仲裁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频繁的爆发争议与纠纷.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试从竞技体育与体育法规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我国体育发展及其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客观需要,调查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现状及解决的主要途径,进而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纠纷处理的法制缺陷,旨在为我国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愈来愈多的竞技体育纠纷已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性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其聚焦风险将引发竞技体育纠纷的"破窗效应"。因此,在阐述竞技体育纠纷"破窗效应"形成机制与类型,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的法制漏洞,提出了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破窗效应法制化规避的具体措施,旨在净化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环境。研究结论如下:市场经济环境下竞技体育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引发了竞技体育纠纷的"破窗效应";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破窗效应"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合同纠纷、竞赛纠纷和行政纠纷三个方面;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的法制漏洞包括:《体育法》存在用语不合乎逻辑,规定过于原则,过多倾向于行政手段和控制机制,淡化了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色彩,以及体育法"有关规定"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建议修订与完善竞技体育纠纷章节内容、推敲使用语言,消除概念的模糊性、增加《体育法》第四章(竞技体育)条例来做好《体育法》的修订与完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纠纷处理中的第三人问题,并对我国体育仲裁中有关第三人问题的规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摘要: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但当前国际社会的纷争依然不断,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下有效解决国际争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提供了一个范例。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条约解释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形势下中国运用体育外交策略辅助解决有关国际争端和全球性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法律问题。体育外交是表达政治态度的工具,能提升国家形象,进而为进一步的舆论导向奠定基础,营造争端国之间良好的气氛有助于争端的解决。同时维护国家利益是开展多边体育外交的前提,进而建立完善的体育外交应急机制,处理好竞技体育带来的小矛盾,防止其发展成为国家之间的争端。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立足于我国法律实践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形式,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致人损害纠纷的现状,探讨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致人伤害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致人伤害纠纷解决应该确立公私法二元调整的责任承担方式。希望对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致人损害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关系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竞技关系,经济因素的介入使其不断复杂化。竞技体育领域的纠纷不断涌现,能否公正、高效地解决这些纠纷已经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加之2008牟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竞技体育纠纷,能否公正、高效地解决这些纠纷关系到奥运会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我国在世界之林的形象。体育仲裁是解决竞技体育纠纷的最通常的方式,对体育仲裁进行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的解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俗体育的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得知: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华民俗体育的起源,演化和发展都受到宗教习俗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由于较好地完成了由悦神到娱人的嬗变,使之蓬勃发展,中华民俗体育由于始终难以摆脱宗教习俗的羁绊而发展迟缓;中华民俗体育只有尽快摆脱宗教习俗的束缚,才可望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丰富的体育资源,也是文化旅游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现代化,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博弈均衡分析法,通过建模的形式研究了职业体育领域内的各方决策者的博弈过程。研究表明:博弈均衡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到职业体育领域里,职业体育博弈决策者是多方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各方博弈者可以达到均衡,并达到共赢。在体育信息完全对称时,体育劳资博弈双方在最优战略选择的原则下,双方都愿意放弃最初所选定的战略决策,实现共赢战略策略,此时职业体育劳资之间的博弈是重复的,职业体育劳资博弈双方之间是诚信的。在博弈均衡分析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下,分析我国职业体育劳资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解决我国职业体育领域劳资纠纷设计合理的制度,以促进我国职业体育健康和谐发展,并为解决其他领域职业劳资纠纷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