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过程,隐喻的本质是概念的,其实质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民族认知体验及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以《金瓶梅》的两个英语全译本为研究个案,集中审视了隐喻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具体建构隐喻意义、激活隐喻情感、保留隐喻文化寓意。研究发现,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强烈地依赖于其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需要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在源语和译语中的异同,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映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传达原文语义和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2.
名词性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性隐喻是使用频率最大的一种隐喻。名词性隐喻的语义结构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只出现本体、喻体、喻词 ,相当于汉语中的暗喻 ;只出现喻体 ,相当于汉语中的借喻。从语义结构上看 ,英语名词性隐喻的翻译方法有六种 ,即 :不改变喻体 ;不改变喻体但加释义 ;改变喻体 ;译成明喻 ;译成非隐喻 ;不译。  相似文献   

3.
英文政治演讲中,演讲者为表达其政治立场和主张,通常采用隐喻的修辞方法。在翻译英文政治演讲中,隐喻翻译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分析了伊万卡2016年RNC演讲中的隐喻类型,从目的论的三原则探究英文政治演讲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即保留喻体、转换喻体、省略喻体和补充喻体。  相似文献   

4.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值得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格式塔意象图式出发,探究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及格式塔三原则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此原理强调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先构建一个认知图式,即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中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既避免原文和译文的机械对应,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于《论语》的源语文本为中国古代文言文,要对《论语》进行语际翻译,语内翻译是基础和前提。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定出发,以三个主要指标——译者素质、多维度转换程度和读者反馈,试评吴国珍《论语》译本的语内和语际翻译模式,并提出对生态翻译学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饮食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拥有大量丰富多彩的隐喻饮食词汇,它们从不同层面映射出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角度,探讨英汉饮食词汇的隐喻及其深层形成机制,分析英汉饮食词汇中隐喻的共性,并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喻体内涵的文化差异及其喻体的意象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此研究可以为饮食词汇的积累与习得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概念隐喻是近二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它对掌握词汇的词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词汇的源域通过意象图式向目标域的映射使词义得以延伸,而目标域之间又通过意象图式的具象实现相互映射。目的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隐喻认知能力,利用意象图式的具象化与语境场景提供的意象图式,将众多的隐喻义连接成一个完整而牢固的词汇语义系统存储于大脑中。  相似文献   

8.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阅读活动中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可以被看成是"说者"和"听者"的积极对话关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预测潜在"听者"的理解视野和统觉背景,并时刻关注"听者"的应答反应。幼儿绘本翻译中,译者带着译入语读者的统觉背景,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沟通者。译者以绘本"第一读者"和"第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了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过程。译者和作者之间,译者和绘本原文之间,以及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三种对话关系,促成了绘本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相遇。幼儿绘本译者通过与作者、原文、读者的多重对话,了解原版绘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孩子而翻译"。  相似文献   

10.
作者运用语篇补偿翻译理论,分析了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译文语篇与原文语篇的差异,从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信息性几方面分析了张培基在《英译现代散文选》中所做的语篇补偿。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隐喻的认知观与翻译的认知观基础上,从英汉相同、相似和空缺的概念隐喻三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的是隐喻表达,而不是概念隐喻,所有的隐喻的理解与表达都受到概念隐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动物隐喻现象,但同一种动物的隐喻却大相径庭。本文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 通过具体文化典故实例来初步探讨动物隐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进而论述了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得人类的各种 文化如此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自身而起,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英汉语人体词汇的隐喻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具有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英汉语人体词汇的隐喻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但是也有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英、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英、汉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比较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特点。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既从视觉域(属身域)向心域隐喻投射,也从视觉域向外部物质世界域、社会关系域、以及生理知觉域内部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建的《深圳特区报》小型语料库,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角度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媒体中的认知隐喻,发现战争隐喻最为频繁,远远超出其他常用隐喻。这一隐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系统,涵盖了抗疫的方方面面,对于抗疫的性质、参与人员的构成及责任,以及各种抗疫行为作了全面、形象的描述。战争隐喻如此突显,与隐喻的相似性本质、疫情特点以及举国体制下的抗疫现实有关。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环境。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城堡》一直是一个可以不断提供探究的文本。在卡夫卡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后现代作家的笔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如同文本中城堡一样的文本:似乎永远进不去,似乎又可以从不停地叩响它的大门中听到里面的回音。通过对《城堡》中K的两个助手这一人物意象解析,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文本的戏谑性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分析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对专项的本质、专项“质”与“量”的存在方式、专项“质”与“量”的辩证关系、量的本质及其在训练中与实战目标(秩序)关联标准的规定性、量的能量耗散维度与时间维度、“有效负荷”与竞赛目标状态(序-专项能力)形成的关系、“序”形成的生物机制、竞技训练“运动量”的内生逻辑标准与有效“量”运动科学化控制的设计原则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并着重对竞技训练“有效负荷”设计的逻辑依据、训练负荷“量”存在的方式与生物适应关系、竞技训练专项“量”标准自身因素的约定性、“量”构成因素的复杂性及竞技训练“量”运动的设计与控制应用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例,从资源与文本的角度,探讨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契合点和城市借助体育文化通道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认为河洛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契合点在于“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范畴,分别是体育文化产业园建设、体育学术对话与交流、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其节点城市洛阳的融入路径是: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主题,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术对话,提升城市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甄选河洛体育文化资源,打造河洛体育文化特色显著、旅游要素突出的特色旅游产品;城际协同,创建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体育产业基地(园)。研究对城市借助体育文化通道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积极的“外脑”启发价值。建议“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协同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城际和现代体育项目,开放协作,把传统体育文化培育为城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推进器,把“一带一路”深化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的扩张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