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创作经验丰富,她们由自身角度扩充及传播了多元化主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少数民族女作家们把族群身份自觉转成叙述身份,将主流文化屏蔽于本民族文化之外,她们捍卫着本族文化,保留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将民族意志渗透于文本之内,将本族历史文化及品格进行着力呈现,在文学创作中寻求自我文化身份的体认。  相似文献   

2.
在以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趋势为显著特征的后殖民时代,"换语之人"异军突起,成就斐然.其代表人物拉什迪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世界文学明星.但是,他在前宗主国文化的影响下,背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身份发生质变,成了东方主义理论的传声筒,起列了加剧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消极的文化功用.他的悲剧具有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原生态文化并非原始文化,而是融入了时代元素的传统文化。因而,原生态民族文化也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创新发展。明清以来,黔东南苗侗农耕文化的发展曾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不断进步。今天,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原生态民族文化同样要积极吸收现代化的元素,才能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立足于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探索女主人公莫拉格从成长于玛纳瓦卡、离开玛纳瓦卡到回归玛纳瓦卡的人生经历,分析莫拉格试图确立文化身份、寻找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莫拉格既找到了自我认同之所,又完成了自身精神的升华。同时,莫拉格的身份认同寻求之旅也向读者阐述了劳伦斯的多元文化主义观点,表达了她对统一的加拿大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甘肃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便与今陕西、四川岷山一带的古氏族有了较多联系,接着中原华胥氏、有熊氏、有氏相继迁入,继之以炎帝神农氏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族的部分成员也入居甘肃天水地区,它们与当地土著西戎族交往融合.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所揭示的内涵也证实了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文化的发展面貌.进入"五帝"时代,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伴随黄帝、炎帝部落的相继东迁,西戎部族进一步强盛起来.齐家文化即是西戎民族集团文化的反映.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说明甘肃地区土著居民与华夏民族交往甚早,其文化发展与社会进化无不与中原华夏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汉代对内徙羌族部落主要采用属国、护羌校尉和道的管理建置,这种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统,职责和权限也不同,相当于郡县二级制的管理模式。其适应了当时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适应了汉代羌族部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的现状,体现了汉代对羌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寓言的内容取材有引用和加工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和直接创造三个来源,几乎囊括了先秦寓言的来源渠道。从民族、时代和韩非子本人的特殊身份等方面分析取材的成因有:韩非所在的韩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宗主制国定;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文化思潮百家争鸣,诸子并起。  相似文献   

10.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是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作家。简·里斯出生在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英国威尔士人,母亲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克里奥尔人。这种既不属于英国人又不属于殖民地人的复杂背景导致了其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简·里斯是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文化身份中的无根性和边缘性在她的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探讨简·里斯的文化身份问题,分析其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女主人公安托万内特的文化身份危机,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1.
民族间的不平等起源于氏族社会因眼界狭窄而产生的“部落中心主义”,它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外部动力,以后又是民族国家得以长期存在的理由。“部落中心主义”形成后,经济的、政治的因素才渐次渗透其中,中国古代的贡纳制度、国野制度、畿服制度、盟会制度、华夷不婚制度都是以它为文化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从人物性别、民族、身份/职业、形象价值倾向以及国别等指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阅读鉴赏"模块61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性别上,男性人物是女性人物的5.43倍,男性占有主导地位;在民族类别上,能确定是汉族的有19篇,占总数的37.25%,而少数民族一篇也没有;在身份/职业上,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比较多;在形象倾向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在国别上,中国人物是外国人物的5倍多,对外国人的形象描写未能较好地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围绕生态美学开展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文章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印第安文学史翻译中展现出的语言结构形态美和文化意象美,揭示美国印第安人敬畏土地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期望能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二元对立,其中白人/黑人、男性/女性这两组对立尤为突出。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历史文化,可以看出,莫里森在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的同时,重构了它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指明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要想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父权制的压迫下保持身份独立,必须坚守民族文化和传统,坚定对黑人种族身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运用身份协商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师传统身份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应对困境提出了对策。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让体育教师的传统身份岌岌可危,主要表现在体育教育文化变迁导致的体育教师身份危机和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体验到的身份尴尬。根据身份协商理论,体育教师需要从觉察力、身份认识、协商技巧三个方面通过身份协商来应对当前困境,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寄予体育教师的身份期待。  相似文献   

16.
文化身份一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的华裔文学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阐明跨文化视野下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时期,曾颁布过解放"秽多"的法令,但这一社会问题并没得以解决。一般人对"秽多"的歧视依然丝毫不减。为了避开"秽多"这个极具争议及贬意的词语,"秽多"的后代被婉转地称为"部落民"。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揭露了荒谬的日本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种恶势力对人的栓桔,为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部落民的人权斗争史,更为我们了解日本的部落民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对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于自身在当今文化时代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在这一文化时代,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国影视艺术应该充分发挥艺术形象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以建构兼具民族美学与民族社会学价值的"民族审美文化形象"为路径,肩负起建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云南彜族体育与原始宗教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宗教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人类社会中悠远而普遍的历史现象。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的宇宙观,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早期人类文化的载体对人类文化、艺术、体育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特殊影响。要考察体育与宗教的相互关系,仅从现有的文物、史籍考证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被恩格斯称为“活的社会化石”的现存民族和部落进行考察,应对其体育形态、文化体系、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以及本地区,本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意识观念、社会时尚、风俗礼仪等进行系统,全方位的研究,才能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语言崇拜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 ,人类对自己的语言充满了神秘的推想 ,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禁忌、迷信巫术、神话传说中都可找到“语言崇拜”的踪影。至今 ,“语言崇拜”现象仍在许多民族及部落的语言文化生活中留存着。1 语言崇拜的缘起———神的属性、神的代码。人类对语言的崇拜可追溯到远古的原始文化。原始时期 ,人类对自然神及拟人神的崇拜 ,实际上都是人类外化自我的表现。“万物有灵论”的迷信文化心理特征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 ,人们推己及物 ,想象宇宙万物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情志、语言 ,能与人交互沟通。由于远古初民分不清人与自然的不同 ,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