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缺失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高职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已经悄然兴起。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其管理模式就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改变。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给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在新的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管理中应大胆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本文从借鉴企业5S管理的角度入手,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探索高职院校助理班主任管理模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模式包括任职条件和选聘、工作职责、考核、待遇及奖惩等方面.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和管理机制、权利责任等问题,文章提了促进助理班主任管理健康发展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层次分布也各有特点,传统的学生信息管理模式已难以符合新阶段的要求,这些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急需要一套更加便捷、灵活、有效的学生工作管理方案来提升实际的工作效率.基于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走访与调研,以X高职院校为例进行具体研究.首先通过UML图确定用户的具体需求,对系统进行框架设计,将系统分为系统登录、系统维护、学籍管理、收费管理、奖惩管理、考勤管理、团员管理、助学管理、毕业离校管理等九大模块,并从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对整个系统进行性能需求分析,采用E-R模型法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设计,最后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为前台,采用C#开发语言,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进行开发与实施.在X高校实施应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降低了学生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使整个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办学原则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也会直接影响高校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加上社会环境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如何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相关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以严格"管教"方式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新时代个性鲜明"00后"学生,因此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已经成为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学生自主管理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高职校"00后"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五年制高职校"00后"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学籍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手工作业转换为信息化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发展过快,人员素质、系统功能、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方向并未快速对接,导致学籍管理系统的真实效率不能充分发挥,也严重影响了智慧校园体系的全面构建。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当前的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同时提出基于智慧校园信息化体系构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旨在支持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达到预期的学籍管理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也进入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信的柔性管理原则,而对于现在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中的改进和完善,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本文阐述了柔性管理理念及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关系,探究了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重点探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鼓励积极实行学生参与管理的新型有效的学校管理模式,一方面科学有效的放权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充分拓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学生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助理解、和谐管理的坚实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使得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得到学生的积极支持和理解配合,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