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青少年行为方式。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青少年运动友谊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锻炼承诺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研究工具,先后对广东、湖南省内11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锻炼自我效能、运动承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在锻炼同伴运动友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发挥遮掩效应,同伴运动友谊在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的激发作用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发挥正向作用。研究认为应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培养,多开设集体项目,创设体育运动环境,提升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锻炼动机,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兴趣。  相似文献   

2.
扬州市高中生体育锻炼情绪效应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体育锻炼对高中学生情绪效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Gauvin和Rejeski编制的锻炼诱导情绪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后男女学生在情绪效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男生优于女生;情绪效应四维度在不同年级的比较中无差异(P〉0.05);情绪效应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劳三个维度在持续时间的比较中无差异(P〉0.05),积极投入有显著性差异(P〈0.05);积极投入在持续时间的比较中发现,高一和高三年级有差异(均差值为-2.586,P〈0.05),且高三年级优于高一年级。因此结论是:体育锻炼对情绪效应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初级剑锻炼情绪诱导作用及开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初级剑锻炼诱导情绪的即时效果调查与分析,探讨初级剑锻炼的情绪诱导作用及开展对策。结果表明,一次性初级剑练习可使人精神得到恢复和激发,并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唤醒作用,适宜于学校课外及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 17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首次编制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并考察了大学生锻炼效果特征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EE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测量了学生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体验到的锻炼效果;五类锻炼效果均与锻炼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锻炼乐趣相关程度最高,是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比女生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锻炼效果认知与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等工具对587名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处于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之间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认知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健康状况自评得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获得的效果自评总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1)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健康状况呈现持续变好的趋势。2)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个体在乐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个方面的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评价越来越好;提高个体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认知有利于个体坚持锻炼。3)个体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容易认知到的是锻炼的健康效果;娱乐效果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参与后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体育锻炼人群的体质状况及体育锻炼的效果。方法:对研究对象按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比较不同锻炼情况下的体质状况差异。结果:广州市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率达到60.4%,明显高于不锻炼人群的39.6%;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身体机能、素质水平高于不参加锻炼人群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这种作用效果更明显。男女经常锻炼者的BMI总体水平高于偶尔锻炼者和不锻炼者;女性经常锻炼的"腰臀比"水平低于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结论: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身体形态的改善不明显并与相关研究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深度访谈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等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的修订,并运用问卷法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1)自编的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可用作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工具。(2)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比锻炼不足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3)中等锻炼量在持续锻炼时间12周能够带来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增长。  相似文献   

8.
选用《马氏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对51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从理论值来说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程度并不严重,但情绪衰竭因子得分偏高,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锻炼量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身体锻炼量、锻炼强度进入工作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措施与方法,分析了自我锻炼效果评价的标准,在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制定以篮球、健美操、全面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九套健身运动处方,在大学课外活动中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实验,探讨应用健身运动处方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改鲁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增进健康。对学生的饮食、睡眠及情绪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应用健身运动处方组织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与知识女性自尊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双健,通过利用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对160名知识女性进行为期两年的不间断追踪调查,尽可能避免与控制其它相关变量的影响,从不同锻炼项目、锻炼坚持性、锻炼强度、运动量以及不同年龄等维度,考察体育锻炼对于知识女性自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媒介的传播效果在网络化时代对老年人的再社会化进程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锻炼是预测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国内鲜有基于全国样本的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 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基于再社会化理论,运用logistic模型、倾向得分匹配、 赫克曼模型探究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的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锻炼强度的影响更大;中介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影响学习状况来促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锻炼的促进作用在低龄老年人、城市户籍老年人以及东部地区老年人中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赫克曼模型控制了样本的内生性问题,同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加强老年人的学习行为, 从而促进其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加快老年人的再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锻炼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对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要求高的任务。在训练和比赛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可对训练和比赛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方法,论述了体育锻炼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为防治各种运动中复杂的认知错误和不良的情绪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有抑郁倾向的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初步探讨以中、小强度健美操和跑步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身体自尊水平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中、小强度的跑步与健美操锻炼对抑郁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身体自尊水平具有干预作用,对抑郁情绪状况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媒介的传播效果在网络化时代对老年人的再社会化进程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锻炼是预测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国内鲜有基于全国样本的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基于再社会化理论,运用logistic模型、倾向得分匹配、赫克曼模型的方法,探究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的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都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锻炼强度的影响更大;中介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影响学习状况来促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锻炼情况的促进作用在低龄老年人、城市户籍的老年人以及东部地区的老年人中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赫克曼模型控制了样本的内生性问题,同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加强老年人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其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加快老年人的再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构架分析了体育学习倦怠与意图、行为控制认知和锻炼行为的关系.516名大学生完成了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行为意图、体育学习倦怠和锻炼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模式整体适配度良好.2)行为意图、行为控制认知均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锻炼行为,然知觉行为控制无须透过行为意图,具有直接影响锻炼行为的效果;3)从各变量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总效应量来看,行为控制感最大,态度最小;4)体育学习倦怠对锻炼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但对行为意图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重要性指数分忻,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所产生锻炼行为的结果符合行为的动机目标,并在一定的条件保障下,就会促使锻炼行为不断重复、强化,从而形成习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为体育认识水平、体育的兴趣爱好、锻炼效果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肥胖人群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特点,通过598名西安市知识分子问卷调查,对比分析肥胖人群和正常体重人群的健康状况、体育行为和锻炼动机,并考察体育行为和锻炼动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知识分子中肥胖和较胖人数占33.2%,他们的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体重正常的人群,是慢性病高发人群;2)肥胖人群外貌动机最强,是肥胖知识分子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心理动力;3)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显著相关,内部动机更重要;4)肥胖知识分子促进健康的方法应首选体育锻炼,需要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  相似文献   

19.
同侪压力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同侪压力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密同学和朋友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所持正性态度与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呈正相关;大学生与其亲密同学或朋友的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一致性,可能是选择和影响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学生余暇锻炼行为同样存在“同侪压力”效应。大学生选择锻炼同伴存在“择近”现象。选择锻炼同伴的范围随年级增加而扩大。选择异性同学作为锻炼同伴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居住地是大城市的大学生,其选择锻炼同伴的范围大于其它居住地的大学生;经常同时选择同性和异性同学作为锻炼同伴的大学生,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程度最高;大学生最亲密的同学和朋友是否经常锻炼,与大学生本人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有关指标相关较为密切,并有助于估计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肥胖人群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特点,通过598名西安市知识分子问卷调查,对比分析肥胖人群和正常体重人群的健康状况、体育行为和锻炼动机,并考察体育行为和锻炼动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知识分子中肥胖和较胖人数占33.2%,他们的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体重正常的人群,是慢性病高发人群;2)肥胖人群外貌动机最强,是肥胖知识分子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心理动力;3)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显著相关,内部动机更重要;4)肥胖知识分子促进健康的方法应首选体育锻炼,需要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