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摔跤活动,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秦汉时曾盛行,两晋南北朝时期稍衰,至隋唐五代,摔跤活动再次活跃起来。角抵之戏,在隋初似曾受到过非议,如侍朗柳彧就是主张禁止抵角戏的代表人物?端迨椤ち鴱吩?“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灵活多样的私学教育形式,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私学的昌盛保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在民族体育史与古代武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对上述诸民族政权时期拳搏角抵与器械武艺的发展及特色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魏晋人文精神流变形态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扬激进是建安时期人文精神的特点;降至正始及魏晋交替之际,人文精神又呈现出一种困惑裂变的形态;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陶渊明为代表,人文精神渐趋自我完善,并广及为一种覆盖全社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开发区域经历了由中心地区到边远地区的走势,生物资源亦是如此。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叙述分析了巴蜀生物资源中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相关情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叙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文女祖的嫘祖,其传说事迹大多与纺织业有关,嫘祖的传说故里目前统计的有十多种说法之多,但是嫘祖传说与本地纺织业发展结合起来并促进本地纺织业发展的却主要是巴蜀地区。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论述分析了巴蜀魏晋南北朝以前这段时期纺织业发展的概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论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连"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洛阳伽蓝记》中新词新义的语义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语料,集中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词汇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过渡性质的词汇面貌。本文拟从语素的角度对《洛阳伽蓝记》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语义和结构分析,以点窥面,从而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当时的发展受到“总体性社会”的制约。“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与控制,个体的崛起对群体意识、集体利益产生了影响,对中国武术的门派延承,家族、师徒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总体性”到“个体化”的社会转型视角,客观分析中国武术当下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使武术的发展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了多元的发展方向。然而,逐步发展的“个体化社会”的某些基质却打破了中国武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场域,削弱了其家族、师徒传承方式;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与延承的社会基础。但是,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使得个体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武术处于一种健身、休闲的消费行为,又可满足中国武术再度勃发的客观要求和主观观望。  相似文献   

12.
人的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塑造下健全的理性,更需要文化氤氲下完整而丰满的感性.然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却在西方体育范式的裹挟下注重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理性培养,更在科学与民主思维过滤下边缘了武术文化中固有的非理性熏陶,致使其教育性不足.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非理性典型——武术教育仪式的内涵、流变和当代重构进行了梳理,认为,武术教育仪式作为一种示人规范的教育手段,内蕴宗教信仰、伦理、情感等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以降的反传统使传统武术教育仪式内涵发生了祛魅化的文化流变,原初的教育效果被破坏;回归传统之际,提出一般流程及象征性、教育性、表演性、地方性等武术教育仪式重塑的基本原则,以期为提升武术的教育性提供参酌.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客观世界的。这一整体性思维的特征对包括中国传统武术 在内的所有文化子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内外兼修"是这一整体性思维在武术实践中的反映,是全面实现武 术技术、养生、修性等多方面功能的方法。以追求身体与心理、人与自然、技术与道德的整体和谐统一。"内外兼修" 贯穿于武术整个技术理论体系及体现于武术竞技意识上的超越与礼让,造就了武术特殊的练功方法和美,构成了 武术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丰富、深化武术本体的文化内涵,提升对武术本体认识水平,从文化的视角,武术攻防得到了多层面的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对人体攻防本能的“人文化成”,武术攻防中隐含了“搏杀”与“搏弈”两种尚武理想,武术拳法的攻与防内涵了中华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下武术的发展应该有武术本身发展的观点,文章总结了大武术观的形成及内涵。同时从福建丰富的传统拳种、福建移民对台传统文化的传播分析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以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武林大会为例探讨闽台武术交流发展的方向,认为闽台武术的发展应该重视武术本身的传承,丰富形式,坚持比赛交流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深扩大其影响力的辐射度。  相似文献   

17.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运用跨文化研究法、历史考证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范式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目前的武术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摈弃技击提倡精神文化的误区;实战与套路二元构建的逻辑错误;推广与发展手段的本末倒置;点与面的背道而驰;竞技、武道两种体系的发展失衡.指出,武术的发展应该兼顾纵向层面与横向层面,即兼顾其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和国内外武术发展的综合考量,确立中国武术正确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9.
认识武术发展中"文化的武术"与"武术的文化"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揭示古代中国武术"借助"和"依附"、"融摄"和"涵化"的生存特征及在近代的延续,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进步,客观认识竞技武术在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和时代性,分析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创造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信念.  相似文献   

20.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